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渔业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合作承担的“中国近海海洋环境因子航空遥感应用研究”课题,已经试播成功。该课题主要应用 NOAA 极轨卫星资料。对1987年11月中旬~12月东、黄海区进行速报,直接为渔业生产服务,在冬汛围网生产应用中已初见成效.《东海、黄海渔海况速报》是根据 NOAA 极轨卫星所拍摄的海洋图象,经过计算机处理和实测资料校对,在专用海图上标出等温线,温度梯度,锋面位置,流系动态和水色,然后结合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洄游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判别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汤逊湖、野芷湖、黄家湖和东野芷湖的水质状况,从2011年3月~2012年2月,对这四个湖泊进行了周年水质监测。采用了水体总氮、总磷、叶绿素a、透明度等参数,对水质现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四湖的水质污染程度呈现明显的梯度。水体富营养化综合加权指数法评价表明,湖泊全年富营养化状态级别处于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化之间。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城市河道不同类别的水质与水体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密度及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在上海市的工业河和新角浦河、温州市的九山外河和山下河等4条河道中设点采集水样,分析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生物密度及其多样性等,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综合评价4条河道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除了新角浦河的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外,其余3条河道均处于重度—中度污染。河道原生动物的密度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呈负相关(r=-0.850),随着河道水质污染的加重,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性减弱,原生动物密度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多样性指数均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呈负相关(r分别是-0.832、-0.554、-0.930),表明随着河道水质污染的加重,水体中原生动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阿什河流域上游是西泉眼水库的主要集水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水库水质。2010年9月对阿什河流域上游8个断面的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法对阿什河流域上游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评价法的结果显示8个断面中除R8为Ⅱ类水质外,其它断面均为Ⅰ类水质,断面水质较清洁。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仅可反映出某种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而不能反映出整个水体的污染程度;相比于单因子法,灰色关联评价法能充分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水体污染程度。灰色关联评价法优于单因素法,其评价结果更接近于阿什河上游流域水体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点源、面源的富营养化物质,通过各种形式向水体富集,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并爆发"水华",极大地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水体生物多样性和安全产生灾难性后果。凤眼莲俗称水葫芦,能有效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起到净化水体提高水体透明度的作用,既能在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繁衍[1]也可存活于贫瘠水体。国内外对其净化养殖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2-4];同时凤眼莲繁衍速度快,管理跟不上时,会堵塞河道,腐烂后污染水质形成二次污染,需采用  相似文献   

6.
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是河流水质管理、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监测快速获得水质信息的重要手段。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具有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功能,能连续及时反映水质的动态变化、监控污染源排放的废水是否超标、预警预报渔业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为海洋渔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地区养殖水体区域性问题,降低养殖风险,于2014年3—11月对实验池塘18项水质指标进行跟踪,并利用变异系数法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池塘水质评价和水质过程管理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结果表明,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透明度、活性磷、浊度、溶氧、氧化还原电位等8项指标权重之和达到了80%,综合考虑监测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和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以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透明度、活性磷、溶氧、温度、p H等8项指标为池塘日常管理监控因子。该地区主要指标变化范围为:氨氮0~1.0 mg/L,亚硝酸盐氮0~0.5 mg/L,硝酸盐氮0~3.5 mg/L,透明度10~40cm,活性磷0.1~0.8 mg/L,溶解氧3~9mg/L,水温16.9~29.2℃和p H7.22~8.85。该地区池塘在养殖前期出现高p H的现象,是各项因素叠加的综合结果;养殖中后期应重点关注水体的脱氮处理,预防长期高浓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毒性指标累积带来的风险。本研究为开展针对性的池塘水质调节和养殖过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每年夏天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了高温期管理阶段,池内对虾养殖密度大,对虾生理机能旺盛,对虾处于生长的高峰期;饵料投喂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透明度降低;藻类、细菌等生物繁殖旺盛,生物量大,水体容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易使池塘水体产生氧债  相似文献   

9.
一、池塘有机污染的评价(一)池塘有机污染的理化监测池塘水体中有机污染成分非常复杂,一般采用一些间接性指标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和污染状况。根据《渔业水质标准》,主要利用化学方法测定池塘水质的溶氧量、pH值、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养量(COD)、总有机碳(TOC)、氨氮、  相似文献   

10.
应用"污染源控制+水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综合技术治理北太子湖,为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提供技术体系和示范。北太子湖规划蓝线水面面积52.6 hm~2,湖岸线长5km,平均水深1.8 m,工程前水质整体为劣V类,治理目标是湖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2018年3月-2019年2月,通过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初期雨水调蓄池修建、生态植草沟构建、污染底泥疏浚、湖体水生态系统构建、旁路人工湿地水体提标等工程措施,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8.14%、83.18%、90.91%;2019年6-8月水体COD、TN、TP连续3个月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建议在水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后,投加一些生态环保型的水质净化剂,提升水体透明度,促进沉水植物快速生长繁殖以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更高效、大范围的获取草海水质状况,分析草海水体营养状态,本文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l-a、TN、TP、CODMn、SD,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草海水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波段组合与实测数据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能高效、大面积的获得草海水质分布情况,评价得知草海从2000 - 2005年、2010 - 2015年,整体水质均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TLI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草海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四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主要原因是草海春、夏季节农耕及旅游活动等较频繁;(3)空间上看,草海入水口及湖周围综合营养指数比湖中心及出水口高,其原因是因为入水口靠近城市,城市污水排入湖中,湖四周农业污染源大量存在所致。  相似文献   

12.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以1990、2000和2007年3期LandsatTM影像为基础,通过实地考察,解译出土地利用图,辅以DEM、气象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在ArcGIS支持下,使用输出系数模型对库区3期非点源污染进行空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年库区非点源污染TN负荷总量依次为3.325万、3.379万和3.710万t;TP负荷总量分别为0.167万、0.169万和0.186万t。TN、TP最大来源分别是旱地和人类生活排放。河南淅川县污染负荷强度最大,应列为重点治理区域。  相似文献   

13.
卫星遥感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面积大、快速、全天时和全天候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水温、水深、气象因素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用于指导渔业生产、海洋灾害预警、海洋生态污染及灾害的监测,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3个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5、8月对我国沿海的莱州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渔业水域的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这3个重要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相对较好,处于“一般”状态,但随时间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正朝不良方向发展;珠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次之,也处于“一般”状态;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最差,处于“差”状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夏季劣于春季。从3个水域的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指标对总得分的贡献率来看,莱州湾水域沉积物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其中沉积物镉是影响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长江口水域水质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其中铜、油类和无机氮指标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珠江口水域沉积物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其中沉积物铜是影响珠江口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  相似文献   

15.
AVHRR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first successful satellite track of a basking shark, Cetorhinus maximus on 6 July 1982 is analysed using the new composite front map technique. The shark is shown to have been swimming, presumed to be filter-feeding zooplankton, in warm coastal water off the west coast of Scotland parallel to the line of a thermal front.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Water quality in tropical fish ponds is generally evaluated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remote sensing because of cost, cloud cover, and other constraints, but certain parameters such as suspended solid concentrations, colour, chlorophyll and temperature can effectively be monitored by aerial photography and satellite imagery. This paper reviews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to tropical inlan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and includes applications from related disciplines. A brief assessment of new platforms and sensors is also presented. Remote sensing images may help to inform researchers and planners about water quality trends that are occurring over a broad area in which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activities occur. However, the operational use of remote sensing in aquaculture remains largely experimental.  相似文献   

17.
以遥感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的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船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开发利用大洋性生物资源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发的大洋性渔业资源之一,因此利用卫星来监测渔船时空分布动态成为了解秋刀鱼渔业资源变动的重要数据源。本研究采用峰值检测和阈值分割等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夜间灯光数据进行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渔船位置信息和数量进行提取分析。通过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的渔捞日志和经过筛选的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渔船列表数据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用的夜间灯光渔船识别方法可以精确识别西北太平洋密集作业及外围分散作业的秋刀鱼渔船。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分析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变动。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绘制等温线,进一步分析作业渔场的时空变化,发现夜间灯光渔船作业的温度范围随着秋刀鱼洄游而变化。2016年7—9月渔场的SST波动较大是因为这一时期秋刀鱼在黑潮—亲潮广泛的交汇区域洄游,分布更为广泛,9月之后作业渔场SST变动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将来会对远洋渔场环境实时变化、鱼群分布预测、渔船动态及法律支撑等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联网和GIS的水产养殖测控系统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产养殖水质多参数监测的需求和现有水质环境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水产养殖测控系统。通过整体性能的研究分析,设计了测控系统平台的3层体系架构(传感控制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出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以及模块化、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根据采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等要求,提出WiFi网状组网的配置方法,设计了系统硬件的供电模块;研究了本地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和控制模块软件系统;通过网络丢包率测试和水质溶氧量分析,验证了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在溶氧超出范围后自动控制增氧机,有效地调节池塘溶氧量。相比于传统的水产养殖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和GIS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水质环境的远程无线测控和区域化水产养殖管理,因此能够大大推进水产养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发展,适应水产养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及相关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70年代始,科研人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将各类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数据对海洋水温、海流、光、盐度、溶解氧、气象因素、水深、海底地形、饵料生物等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并将所得结果用于指导渔业生产、促进渔业研究、预警海洋灾害等方面,所起作用非传统调查方法能为。因此,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及其相关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系统相关要素和渔场变动、大型动植物分布、海况监测、海洋生态污染及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对海洋遥感信息在我国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racking movements of marine animals for extended periods at sea is very expensive and labour intensive. The only method that shows promise for world-wide tracking in long-term studies is satellite tracking.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is technique under operational conditions on basking shark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These fish feed on plankton near the surface, and the long-term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the foraging and migratory movements in relation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lankton distribution patterns.A basking shark equipped with a special UHF radio transmitter was tracked for 17 days off the West Coast of Scotland using the ARGOS satellite data collection and location system. The shark surfaced during warm sunny weather and its movements were rather localised. Swimming speed was estimated as 0.106 body lengths per second between locations on successive satellite orbits. Simultaneous infrared imagery using the NOAA 7 AVHRR indicated the shark's movements relative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This preliminary experiment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satellite-based monitoring of movements of marine animals using currently available operational satellite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