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九大农业区和各省域的地均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空间分布及其长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8年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加重,农田面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肥地均使用量增长101.5%,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药地均使用量增长97.6%,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用塑料膜地均使用量增长238.2%,污染等级从低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变。九大农业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早期的较低污染等级升高为目前的较高污染等级。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化肥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的农药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华南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综上,各省域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污染呈现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化肥面源污染河南、海南、湖北、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加剧严重,农药面源污染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加剧最明显,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上海、新疆、福建、海南、甘肃、山东和浙江加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双减”政策在沈阳地区的实施效果,以沈阳市8个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弹性系数和使用强度等方法,分析2015~2020年期间沈阳地区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的区域内差异和耦合关系特征。结果显示,2015~2020年期间沈阳地区的农药、化肥施用量和使用强度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粮食产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大部分地区在农药和化肥施用方面均表现为“他因素影响区”,法库县、康平县等地在农药施用方面表现为“双增区”,辽中区则表现为“低效施药区”和“低效施肥区”。在使用强度方面,仅辽中区在2020年表现为农药使用强度上升,其余地区在农药使用强度和化肥使用强度方面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总体而言,沈阳地区较好落实了“双减”政策,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提升,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并举。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化肥减施量对玉米生产力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于2021年夏玉米生长季开展了化肥减施大田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养分利用率、偏生产力以及土壤养分之间的差异,研究了对玉米生长影响较佳的化肥减施比例。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控释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其中化肥减量25%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1 278.3 kg/hm2,与化肥减量33.3%、化肥减量50%处理的产量差距不大,说明化肥减量施用并协同施用树脂包膜尿素控释肥能够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另外,化肥减量50%处理氮、钾肥利用率较高,化肥减量33.3%处理磷肥利用率较高;化肥减量50%处理氮、磷、钾肥及肥料偏生产力均最高。综上所述,一定用量的树脂包膜尿素控释肥与普通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化肥普遍存在过度施用的情况下,已有不少研究就如何实现化肥减量进行了探讨,但较少关注互联网对化肥施用的可能影响及潜在机制。对此,本文以“宽带中国”为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在2010—2020年中国33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结果表明:(1)互联网对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具有5.2%和6.2%的抑制作用;(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更明显;(3)机制分析显示,减缓金融支持约束和农业机械化是两条农村互联网建设实现化肥减量的潜在机制;(4)运用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发现,互联网不仅对本市化肥施用具有显著减量效应,对地理和经济属性邻近的城市也同样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构建科学合理的化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化肥施用情况进行评价,不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生产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利用2009—2016年江苏省13个市、41个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等统计数据,引入肥耗概念构建肥耗计算方法,用来测算化肥利用效率,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来统计分析肥耗的高低水平。江苏省是全国较早实现化肥减量的省份,但施肥强度依然较高。有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双减的市也有双增的市。从化肥利用效率来看,蔬菜作物肥耗大于粮食作物,但蔬菜作物肥耗下降趋势也更为明显,且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的肥耗不尽相同。建议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放在第1位,重点关注那些化肥施用总量与强度都在增加的市以及肥耗较高的蔬菜作物,找出根本原因,再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施行最佳的政策。同时还要注意区分化肥施用总量与强度减少的内在联系,切忌出现减量只是靠压面积、强度反而上升及虽实现双减,但强度仍旧居高不下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业“肥药双控”为题材,总结和概述了近年温岭市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具体介绍了应用加强化肥农药源头管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 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温凉多雨区玉米化肥减量增效途径,于2018年采用五处理三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在腾冲市温凉多雨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推荐施肥和减量及中量元素肥对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m2施用12000 kg有机肥基础上化肥减量15 %,玉米产量、产值和效益较常规施肥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30 %的处理产量和效益显著降低;加施生石灰和硫酸锌的处理玉米产量较化肥等养分的处理均略有增加,但效益均有所降低。因此,腾龙温凉多雨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玉米化肥减量增效的优选途径,增施中微量元素肥对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意义不大,化肥减量幅度宜为15~20 %。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贵州省地市(州)为研究区域,采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模型,分析贵州省1996—2015年间化肥施用的时空分析特征,定量评估化肥施用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确定化肥施用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以中国的化肥施用生态安全阈值250kg/hm-2来看,近20年来,贵州省化肥施用长期处于过量施用状态,施用量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年均增长率达3.5%。2015年贵州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为587.98kg/hm-2,是同年全国化肥平均施用强度446.12kg/hm-2的1.32倍,为化肥投入高水平区域。其中,贵州的化肥投入空间差异明显,贵阳的化肥施用强度最高为679kg/hm-2,而黔东南州的化肥施用强度最低为429kg/hm-2,两者化肥施用强度差异达1.58倍。2015年贵州省的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为中度风险,但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处于重度风险。同时,贵州各地区存在重度的氮肥污染环境风险,贵阳市与六盘水市氮肥施用的环境风险指数达严重风险,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化肥使用总量2014年达到最高值,2015年成为本区域化肥使用总量由增量到减量的转折点。化肥使用总量减量最大的是湖北省,以2014年度为基数,2015~2018年分别减少14.4万t、20.3万t、30.4万t和52.5万t,其后依次是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和上海。化肥使用总量减幅最大的省市是上海,达到17.6%,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和湖南随后。化肥使用强度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减量下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减量值贡献最大的是湖北省57.4kg/hm2,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减量幅度最大的是江西省达到13.4%。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增长的有湖南省和上海市,最大增长率为5.8%和9.3%。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化肥使用总量和强度仍然偏高,降低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不会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施肥总量和强度仍有降低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连云港市所采取的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培育壮大防治服务组织、扩大稻田综合种养和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工作举措,以及“十三五”期间粮食生产和农药减量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农药减量控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播前准备、地块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化肥农药减施、收获和机械脱壳的技术要求等方面总结了新疆花生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栽培生产技术,为新疆区域花生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2015,(8):27
<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化肥和农药功不可没。但盲目施用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实践来看,减少施用次数及施用剂量,防止流失,提高效率,是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必经之路。而从实际效用来看,化肥减量不但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会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日,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两个行  相似文献   

13.
将化肥、农药用薄膜、粘土、水泥等材料包装制作成“蛋”状,应用于林果供肥和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化肥或农药的利用率及其施用作业效率,避免化肥或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正>本报讯近日,重庆市根据自身市情确定了"零增长"目标:农药方面,到2020年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在化肥方面,到2020年重庆市将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主要粮油作物施肥结构更趋合理,蔬菜、柑橘等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在空间分布上,施肥水平较高的渝西地区实现"负增长",渝中地区实现"零增  相似文献   

15.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采用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结果表明:1)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显著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类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使得试点地区的化肥施用折纯量平均下降了3.50%,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70%,农膜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40%;2)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主体的经营结构、经营规模与生产技术选择,从而抑制了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投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受灾农作物的保险赔付支出越多,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占比越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效应越强;4)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并未以牺牲农业产值和农户收入为代价。本研究发现对中国农业减量化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赵燕芬 《新农业》2023,(5):14-16
水稻是江苏沿海地区种植的首选粮食作物,化肥对水稻生长产量的贡献率占50%以上。但化肥的过量施用常常会引起稻田土壤板结、盐渍化、氮磷流失等,使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亟须推广水稻化肥减量绿色生产技术,畜禽粪污发酵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稻+氮”种养结合、“稻+绿肥”模式、水稻种植与侧深减量施肥同步技术等逐渐被推广应用,推动了江苏沿海地区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专项定量评估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精准识别化肥施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域,进而制定有效措施,对面源污染管控工作至关重要。利用西安市1991-2018年化肥施用相关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全市化肥施用时序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并评价了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程度。结果表明:西安市化肥施用量在经历1991-2014年的快速增长后,于2015-2018年出现“四连降”;氮磷钾化肥施用结构比例由1991的1∶0.24∶0.13逐步调整为2018年的1∶0.34∶0.37;1991-2018年间化肥施用强度随时间递增趋势明显,2018年化肥施用强度为1991年的3.60倍;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整体增大趋势明显,总肥风险已由1991年的“尚安全”程度上升为2018年的“重度风险”程度。西安市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空间差异明显,其中长安区为“低度风险”区域,临潼区、高陵区和鄠邑区为“中度风险”区域,灞桥区、阎良区和蓝田县为“重度风险”区域,未央区和周至县为“严重风险”区域。在确保农作物产量基础上,西安市应从施肥技术、科技攻关、政策法规等层面入手,制定有效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药减量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了适宜四川丘区农业生产的农药高效减量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化学农药零施用技术、农药节约减量施用技术和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技术)。(1)化学农药零施用技术是通过物理、生物和农业措施等达到不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目的;(2)农药节约减量施用技术主要通过开发高效农药品种和添加高效助剂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3)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技术即在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做到“八准”施药,以求使用最少的药剂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科学高效的农药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是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四川丘区农业高效绿色生产提出了病虫防控研究与技术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巢湖流域化肥用量,在本区域开展新型肥料减施增效试验,以期明确保持性肥料的施用效果。本试验设置3个施肥处理,分别为农民习惯施肥、保持性肥料常量施用和保持性肥料减量施用处理。利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施肥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施用保持性肥料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常量施用增产15.30%,增收3970.3元/hm2;减量施用增产5.47%,增收1949.6元/hm2。本试验条件下,保持性肥料施用在水稻生产上可以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0.
刘浩  吕杰 《世界农业》2023,(4):111-124
整体结构位置和二元关系程度是社会网络的“质”和“量”特征,区分农户的结构和关系嵌入维度,有助于揭示社会嵌入与化肥施用之间的“黑箱”。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构建农户化肥减施行为的嵌入逻辑,利用辽宁省1 011户粮食种植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嵌入对农户化肥减施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嵌入有利于农户的化肥减量行为,但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间存在化肥减量选择和减量结果的影响差异,结构嵌入相较于关系嵌入拥有更强的化肥减量效应,“弱关系”更有利于实现农户的化肥减量行为。(2)社会嵌入的化肥减量作用因农户分化类型而呈现差异,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能提高小农户和兼业户选择减量施用化肥行为的可能性,但关系嵌入能够促进其化肥持续减量。仅结构嵌入和关系质量能提高规模户和纯农户选择减量施用化肥的可能性,并促进其化肥持续减量。关系质量型嵌入适用于小而兼型农业生产经营的化肥减量,结构质量型嵌入适用于大而专型农业生产经营的化肥减量。因此,加强社会网络的嵌入结构建设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化减量路径,对拓展农业减量社会化、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