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晋棉5号系从68—148品系中单株选育而成,1974年出圃,1978年通过所内试验,1981年通过山西省特早熟棉区品种区试,1982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83~1985年参加全国特早熟棉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2.
棉花早熟育种获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依赖于早熟种质资源的利用 ,即早熟育种离不开早熟种质 ,而早熟种质资源的利用 ,则是早熟育种的基本环节。本文通过追溯 2 0年来 ,山西省自育成的早熟短季棉品种的来源 ,并进行了分析 ,探讨棉花早熟种质的来源及在棉花早熟育种中的作用。1 早熟短季棉品种来源1 975年山西省自育审定的棉花品种统一命名 ,由晋棉 1号始 ,共育成早熟短季棉品种 1 3个 (不包括认定品种 ,表 1 )。表 1 山西省自育短季棉品种品种名称品系名称来源审定时间晋棉 1号 6 8- 97晋中 1 6 9系选 1 975 ,2晋棉 5号 74- 98吕 6 8- 1 4 8…  相似文献   

3.
玉米新品种晋单58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133—1为母本、太411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5—2007年参加山西省玉米早熟组区域试验.折合每hm^2产9780~1066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6%。最高产量12000kg,抗病、抗倒、耐旱、适应性广。200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审号为晋审玉-2008004。  相似文献   

4.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晋麦9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于2004年利用超优67为母本、临旱6326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其于2014年1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4009。1生物学特性晋麦98号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干热  相似文献   

5.
晋单3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一个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根据品比、区试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早熟、抗病、农艺性状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结合先进的栽培技术,表现出高产稳产。200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一、品种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75年以早熟大粒高产大豆品种晋豆一号为母本,以美国大豆品种比松为父本进行杂交,经4代系谱选择,三年产量比较选育而成定名晋大23,于1983——1985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春播区区域试验,三年试验结果,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10%。198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定名为晋豆8号。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二、品种特征特性属中熟品种,在太谷春播从播种到成熟生育期为130天,南部临汾,运城夏播生育期为90天。植株  相似文献   

7.
伊犁州农科所棉花研究室选育出的棉花新品系18-4,2008年通过伊犁州农作物品种区域化试验,在参试品种(系)中产量居第1位,生育期与对照相同,属于特早熟品种.该品种稳产性好,抗逆性强.2008年12月通过伊犁州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命名为伊陆早17号,审定号为伊州审棉字(2008)001号.  相似文献   

8.
晋绿豆6号(原名汾绿豆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绛县绿豆为母本,汾阳当地农家品种灰骨绿为父本,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按照育种目标,经多年定向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抗旱、耐瘠、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及适应性广的特点,是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绿豆新品种。2008年8月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公室组织杂粮及其它作物专业组委员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了田间鉴定验收,于2009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绿豆6号"。  相似文献   

9.
‘晋早1号’是1998年以‘75-6-6’作母本,‘9333-10’作父本有性杂交,经各代鉴定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中早熟鲜食品种,商品薯率高,品质优良,块茎干物质含量24.90%,维生素C含量24.20 mg/100g FW,还原糖含量0.21%,粗蛋白含量2.34%。植株田间中抗晚疫病,抗卷叶、疮痂病,中感花叶病。‘晋早1号’适合山西省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辽棉27号是辽宁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以特早熟、抗病、高产、耐低温品种辽棉16号为母本,以高衣分、优质棉花品种sGK321为父本杂交,其后代在人工枯黄萎病圃经过14年的定向筛选改良培育出的特早熟、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2012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审棉[2012]29号).  相似文献   

11.
晋薯21号新品种是2000年以K 299-4作母本,以NSO作父本,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籽,经过各代鉴定筛选而育成。2010年5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441.4kg/667m2,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16.6%。块茎干物质含量19.2%,淀粉含量10.5%,维生素C含量18.0mg/100gFW,还原糖含量0.13%。抗晚疫病。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新品种‘大同里外黄’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里外黄’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于2004年用‘9908-5’作母本,‘9333-10’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植株较高,抗旱,抗晚疫病,黄皮黄肉,蒸煮食味优。淀粉含量19.1%,维生素C含量16.9 mg/100 g鲜薯,粗蛋白含量2.26%。  相似文献   

13.
晋薯19号新品种是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1999年以9665-7作母本,晋薯7号作父本,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籽,经过各代鉴定筛选而育成。该品种2006~2008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区域试验,2008年同时参加省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田间鉴定。2010年5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薯块干物质含量19.0%,淀粉含量16.0%,还原糖含量0.29%,维生素C含量19.0 mg/100 g鲜薯,田间抗晚疫病。  相似文献   

14.
抗旱、抗病高粱新品种晋杂22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杂2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育成的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该品种以抗病、抗旱雄性不育系A2SX44A为母本,恢复系SXR-30为父本组配而成,具有抗旱,对高粱丝黑穗病1、2、3号生理小种免疫,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2008年通过山西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晋花7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新品种晋花7号,原名5605-5-2,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08~2009年在山西省区域性多点生产试验中,该品种较当地对照种晋花4号增产显著.2010年5月经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晋花7号,适合我国北方花生生产区作为春播花生...  相似文献   

16.
晋单54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2004年以自选系忻14-3b为母本,X19-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玉米新品种。山西省预试、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种植可稀可密,稀植一般45 000~49 500株/hm2,密植可达52 500~60 000株/hm2,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旱耐瘠、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审定编号:2007007)。  相似文献   

17.
晋豆36是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与临汾市尧都区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简要介绍晋豆36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2号’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2号’,由山西省农科院五寨农业试验站马铃薯育种课题组于2001年以‘五薯1号’作母本,‘底西瑞’作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统选择方法培育而成。经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两年的区域试验及同步生产试验,每公顷可产鲜薯26 004 kg,比对照‘晋薯16号’平均增产20.5%。该品种属中晚熟类型,植株较高、直立、紧凑,根系发达,适宜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种植,也适于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选择。  相似文献   

19.
晋北丘陵山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北地区是山西马铃薯的主要产区,约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0%,但大部分丘陵山区由于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提升缓慢,单产低而不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简要分析了晋北地区马铃薯生产的优势与问题,从选择品种、水肥管理、种薯处理、规范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提出了该地区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以达到指导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晋谷21号白发病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谷21号是山西省中晚熟产区谷子生产的主栽品种,对其白发病发生情况做了调查,针对白发病发生引起的晋谷21号品质下降及产量降低进行了研究,提出预防措施,为提高当地主栽品种利用效率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