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营养水平对育肥后期三江白猪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育肥后期三江白猪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以能量、蛋白质和赖氨酸为3因素,选择体重(69.74±0.87)kg的育肥后期三江白猪207头,按体重、性别一致原则平均分成23组,其中14个试验组,9个零水平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试验猪100 kg时屠宰.结果显示:能量为育肥后期三江白猪滴水损失、嫩度、肌内脂肪含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蛋白质次之;对pH1调节的重要因素为赖氨酸水平;对pH24调节的重要因素为蛋白质水平.滴水损失、嫩度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最优营养组合均为DE13.98MJ/kg、CP 14.00%、Lys 0.65%.低蛋白质、高赖氨酸水平和高蛋白质、低赖氨酸水平使肌内脂肪含量较低,随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的分别提高和降低,或分别降低和提高均会使肌内脂肪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营养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三江白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三江白猪对能量、蛋白质及赖氨酸的需要量及其对生长性能影响的重要性。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以能量、粗蛋白质、赖氨酸为三因素,设置3个水平标准,选取同批次(24.87±0.64)kg三江白猪207头按性别比例平均分成23组。按生理特点将试验分为25~40kg、40~70kg和70~90kg3个阶段,以3套不同营养水平的配方进行饲养。结果显示:育肥期三江白猪25~40kg阶段三因素最优组合为DE14.15MJ/kg、CP18.90%、Lys0.95%;40~70kg阶段为DE13.85MJ/kg、CP17.43%、Lys0.85%;70~90kg阶段为DE13.47MJ/kg、CP15.43%、Lys0.75%,能取得最佳生长性能。粗蛋白质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的三江白猪生长性能的贡献率最大;粗蛋白质水平对40~70kg、70~90kg阶段三江白猪日增重调控最灵敏。赖氨酸对70~90kg阶段三江白猪饲料利用效率调控最灵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日粮中不同能量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的影响.选用7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216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日粮参照NRC(1998)推荐标准设计,蛋白质水平为15.5%,消化能水平为14.27 MJ/kg,试验Ⅰ、Ⅱ、Ⅲ、Ⅳ、Ⅴ组日粮蛋白质水平在对照组基础上下调4个百分点,并补充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满足氨基酸需要,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4.48、14.26、13.88、13.52、13.26 MJ/k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氨基酸(精氨酸除外)及尿素氮没有显著影响(P>0.05);各试验组之间,随着能量水平的降低,日增重显著上升(P=0.02),肉料比表现出上升的趋势(P=0.06),采食量没有受到能量水平降低的影响(P=0.86),无脂瘦肉率显著提高(P=0.01),而脂肪率显著下降(P=0.03);试验Ⅳ、Ⅴ组日增重、肉料比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Ⅴ组眼肌面积和无脂瘦肉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而脂肪率显著低于试验Ⅱ组(P<0.05),除试验Ⅰ组外,其余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能量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两方面的影响,日粮蛋白质水平较NRC(1998)推荐的标准降低4个百分点,消化能水平降低到13.26 MJ/k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体重为(13±1)kg的健康含野猪血液为75%的特种野猪为试验动物,采用2(能量)×3(赖氨酸)因子完全交叉设计,研究不同能量、赖氨酸水平对特种野猪生长期生产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生长性能方面,不同能量、赖氨酸水平对末重、料重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平均日增重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平均日采食量和总采食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②在屠宰性能方面,不同能量、赖氨酸对屠宰率、背膘厚和瘦肉率有显著影响,对胴体体长和眼肌面积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指标,当能量12.5 MJ/kg、赖氨酸为1.0%时,特种野猪生长最好,屠宰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大白猪主要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选择16头活重100 kg左右的大白猪进行屠宰测定,计算了大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以及瘦肉率等7个主要胴体性能指标,且计算了其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分析了各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大白猪的屠宰率为75.11%,胴体斜长为82.19 cm,背膘厚为2.36 cm,皮厚为0.32 cm,眼肌面积为59.08 cm2,后腿比例为31.69%,瘦肉率为67.05%;相关性分析表明,瘦肉率与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呈极显著相关,背膘厚对整体的胴体性能有负效应;通过通径分析可知,后腿比例对瘦肉率的直接影响最大,背膘厚对瘦肉率的间接作用最强。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具有优良的胴体性能,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是影响瘦肉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莱可多巴胺(Ractopamine,RAC)对育肥猪(60-90kg体重)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试验动物为30头(公母各半)DVI系的二元杂交商品猪,随机分为3组,RAC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10和20mg/kg.试验猪单栏饲养,自由采食和自由饮水.基础日粮含DE13.08MJ/kg、CP16.3%、赖氨酸0.94%.试验结果表明:RAC对猪的日增重、料肉比和胴体瘦肉率有显著改进.随着RAC添加水平的增加,改进幅度增大,以添加20mg/kg效果最佳,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5.7%(P<0.05),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7.7%(P<0.05),胴体瘦肉率提高5、5%(P<0.05).RAC的使用对肉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前期营养水平对羔羊两阶段育肥效果的影响。选用蒙古羔羊(羯羊)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中等受限组(RG1和RG2)和严重受限组(RG3)4个处理组。进行营养限制期60 d 和补偿期90 d 的羔羊生长育肥试验。限制期4个组日粮对应能量(ME)、氮(CP)水平分别为10.88、10.88、9.41、8.62 MJ/kg和15%、10%、10%、5.7%。补偿期各组饲喂同一能氮水平日粮(ME:9.75 MJ/kg;CP:12%)。研究羔羊在限制期和补偿期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胴体产肉率、眼肌面积和GR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限制期结束时,CG组羔羊的体重显著高于RG1和RG2组(P<0.05),极显著高于RG3组(P<0.01),CG组羔羊的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胴体产肉率、眼肌面积和GR值明显高于受限组。补偿期结束时,RG3组羔羊日增重显著高于CG组(P<0.05),受限组羔羊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和胴体产肉率有逐渐接近CG组的趋势,且4个组羔羊的眼肌面积和GR值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蒙古羔羊在限制期受到日粮中不同能氮水平限制后,经过补偿期后体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而且日粮中蛋白质的限制比能量的限制对补偿生长的负影响更大。在限制期蛋白质的限制影响羔羊的产肉性能较明显,补偿期能量的补充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2):336-342
为了研究不同营养水平代乳料对0~4月龄育肥奶公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40头健康无病、体质量和出生日期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并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代乳料,即代乳料Ⅰ组(22%CP,16.00 MJ/kg DE),代乳料Ⅱ组(20%CP,16.00 MJ/kg DE),代乳料Ⅲ组(22%CP,15.00 MJ/kg DE),代乳料Ⅳ组(20%CP,15.00 MJ/kg DE)。试验期120d。试验结果表明:代乳料蛋白质水平对奶公犊眼肌面积和宰前活重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随蛋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蛋白质水平为22%的代乳料组试验牛的眼肌面积和宰前活重20%代乳料组分别提高4.58%和1.19%(P0.05)。与15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相比,16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的净肉重达到70.09kg,提高了3.74%(P0.01),净肉率提高了3.25%(P0.01),胴体产肉率提高了2.29%(P0.05),并提高了牛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P0.05),而对牛肉的剪切力、肉色和蒸煮损失无影响。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随蛋白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20%蛋白水平代乳料相比,22%蛋白水平代乳料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0.96%,降低了2.65%(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随能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与15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相比,16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的MUFA和PUFA含量分别提高了3.46%(P0.05)和5.50%(P0.05)。在本试验中,Ⅰ组的净肉率和眼肌面积最高,牛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提高代乳料的能量和蛋白水平,可以提高奶公犊的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建议0~4月龄育肥奶公犊用代乳料的适宜能量和蛋白水平为DE 16.00 MJ/kg,CP 22%。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V系)及其基础群三江白猪和丹麦长白猪的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V系增重速度快,20~90千克日增重达659.41克。饲料报酬高,DV系胴体瘦肉率一世代猪为63.46%,二世代猪为62.62%,DV系在部分体尺、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腿臀比以及三种脂肪含量、五块肌肉占左半胴重的比例上,均优于三江白猪,而接近或达到长白猪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育肥东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48头体重(46.45±0.54)kg的东串猪,随机均分至3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公母各占1/2)。3组饲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5%(低)、12.5%(中)和13.5%(高)。换料期3 d,饲养期80 d。结果显示,高蛋白质水平组育肥东串猪相对于低蛋白质水平组末重显著增加(P0.05),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有一定改善,血清肌酐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蛋白质水平组眼肌面积、瘦肉率相比低蛋白质水平组均有一定提高,眼肌面积增加41.05%。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在东串猪育肥阶段,饲粮蛋白质适宜水平为13.5%。  相似文献   

11.
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伤、递呈抗原、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调控局部组织微环境以及抑制肿瘤等多种免疫功能,是机体非特异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多糖具有调节巨噬细胞活性的功能,同时发现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发现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和促进其分泌作用的活性多糖,并深入研究巨噬细胞表面的多糖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以揭示多糖调节动物机体免疫机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笔者对栗园草场牛耳大黄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该草场已处于牛耳大黄蔓延最严重阶段,危害区域集中分布在草场平坦肥沃的地块和道路附近,尤其是水肥充足的区域。该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繁殖特征表明,它可以利用种子向外进行远距离随机扩散,占据一定位置后,再以无性繁殖方式和种子扩展侵占范围,  相似文献   

13.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断奶诱发仔猪肠道疾病进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益生菌可降低肠道病原菌感染,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和降低腹泻的发生率。该文主要从益生菌对仔猪胃肠道微生物群、机体免疫系统、炎症调控、抗氧化调控、肠道发育和营养消化调控等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益生菌在仔猪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又称生长分化因子8。MSTN主要在骨骼肌中广泛表达,并可在心肌、脂肪、乳腺等多个组织中表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骨骼肌生长发育、诱发肌萎缩等方面。MSTN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协同作用于骨骼肌,即通过激活TGF-β、p38MAPK、ERK1/2、JNK等信号途径以及抑制IGF-AKT、Wnt信号途径来抑制肌细胞增殖分化;通过调控AKT途径、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自噬溶酶体系统来影响骨骼肌蛋白的合成与分解;MSTN还参与了与骨骼肌生成相关的脂肪代谢及骨形成等生理活动。论文重点阐述MSTN在肌细胞增殖分化、肌蛋白合成与分解、脂肪代谢、骨骼发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常用农药对家蚕毒性评价体系和方法与农药发展现状之间的不适应因素,以及与蚕桑生产典型中毒事故的关系,指出实行强制性评价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毒性测定方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蒜素对鲤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然  牛翠娟 《饲料研究》2001,(10):20-21,27
大蒜素(Allitridi)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具有防癌、降压、健胃、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在我国医疗上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有大蒜油治疗家禽疾病的记录,现已广泛用于医药、兽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中,近年来已开发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蒜素的作用广泛、效果显著、无残留、无抗药性,不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提高动物采食量、促进生长、改善动物产品肉质及预防疾病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大蒜素对鲤鱼生长的影响,我们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进行了鲤鱼养殖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  相似文献   

17.
通过7种稀土肥料处理对二年龄和三年龄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土肥料对紫花苜蓿的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大丰收(氨基酸螯合稀土)、植物全营养素(巨源)、常乐益植素对苜蓿产量的提高效果最显著,稀土磷肥增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苜蓿施用污泥效果的研究Ⅰ对苜蓿生长及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将兰州市七里河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泥施用于人工种植的新疆大叶苜蓿草地,探讨了不同施用量对苜蓿生长及各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1.0-2.0kg/m^2污泥,苜蓿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第一年增产23%-31%,第二年增产15%-31%。施用污泥苜蓿地上和地下部组织中N,P,Ca,Mg和Mn的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Fe含量显著增加,而K和重金属元素Ni、Pb、As和Hg的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Zn和Cu的积累增多,但地上部组织中重金属元素均未超过植物中的平均含量,施用污泥未对新疆大叶苜蓿造成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饲养体系的局限性到组合效应的概念、衡量指标类型、试验研究、发生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反刍动物日粮组合效应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7种稀土肥料处理对二年龄和三年龄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土肥料对紫花苜蓿的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大丰收(氨基酸螯合稀土)、植物全营养素(巨源)、常乐益植素对苜蓿产量的提高效果最显著,稀土磷肥增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