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从毛竹林科学经营的角度出发,研究毛竹林地覆盖高效应用技术,利用稻草、谷糠等有机材料的增温、保湿和保温作用通过垦覆松土、水肥管理、覆盖技术,促进笋芽分化,提早萌发,提高竹林地冬笋、春笋和毛竹竹材产量,提升竹林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变竹林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竹林采运和经营过程中的竹笋、农资和化肥等运输成本,研发了丘陵山地竹林单轨运输机。设备的运输作业结果表明,其工作效率是传统人工效率的8倍以上;整套设备占地空间小,操作简单;设备性能安全可靠,而且维护和使用成本低。设备的推广应用为竹子下山提供了新的运输途径,将极大提高竹资源开发效率,促进竹农增收致富,推动竹区经济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在花年毛竹纯林进行1a覆盖-1a套种竹荪轮作等经营模式试验,研究毛竹林覆盖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修复作用。结果表明:(1)1 a覆盖-1 a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的2 a净收入达到18.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3.29,分别是传统单一经营模式、1 a覆盖-1 a自然培育经营模式的19.6倍和1.6倍。(2)毛竹林覆盖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在高碳氮比(C/N)有机物覆盖的清理、林地土壤改良、林地地力培育等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优于1 a覆盖-1 a自然培育经营模式,有效防止竹林地因覆盖而引发竹林衰退。毛竹林覆盖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是毛竹林可持续性发展的经营模式,可作为毛竹林覆盖的配套经营措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经营程度地表覆盖雷竹林的退化程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江西两地40块雷竹主产区试验林的14项林分调查因子指标进行植被退化等级划分。结果表明:40块不同经营程度的雷竹试验林可以划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大类,退化竹林的比例(90%)显著高于未退化竹林(10%);立竹平均胸径,立竹平均枝下高以及竹笋产量随退化程度的加重基本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雷竹林退化等级划分存在地域差异,江西省万年县所调查的试验林中,没有重度退化雷竹林,而浙江省太湖源镇中度和重度2种退化程度的雷竹林所占的比例高达67.86%,其中栽植年限10 a及以上的雷竹林占94.74%,覆盖年限达4 a及以上的也高达88.89%,可见栽植年限以及覆盖年限的增加均会引起竹林的退化。  相似文献   

5.
德清县雷竹林经营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德清县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经营状况,对雷竹重点乡镇的雷竹林经营收入情况、经营现状、生长状况、覆盖面积、施肥情况、劳动力状况、竹林结构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德清县雷竹笋总产值十年内增长2.37倍,达到4.53亿元,农民纯收入增长了1.83倍,达到2.45亿元;雷竹栽培覆盖面积占雷竹林总面积保持在40%左右,从事雷竹林经营的农户中有35%的农户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80%,雷竹林经营成本中覆盖材料占总成本的70%;覆盖雷竹林年施肥次数为3~4次;雷竹林胸径2.9~4.5 cm,立竹度为20 100~33 750株/hm2。  相似文献   

6.
依靠科学技术加速我国竹林的优质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竹林作为一种经营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林种,已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山区农民所重视。尤其是随着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深入,以及竹材开发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人工经营的集约竹林比率日趋增高,效益成倍增长,已成为林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满足下世纪社会对竹产品的需求,必须通过增加科技含量,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竹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拟采取如下措施:①在继续加强低产林改造的前提下,抓好定向培育,分类经营;②新造竹林必须应用合适优质的繁殖和造林材料;③深化人工和天然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④重视并加速竹子遗传改良工作,最终实现竹业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7.
临安市雷竹林经营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1—2013年临安市雷竹笋产业数据,选取临安市雷竹分布重点乡镇的99个农户,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劳动力、覆盖技术、经营成本、施肥次数及竹林结构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临安市雷竹林覆盖笋和自然笋的投产面积、产量、产值大致呈现出增长趋势,产量和产值整体表现为波动并显稍增长趋势;临安市雷竹林经营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现象明显;采用覆盖技术的农户占调查农户总数的66.7%;雷竹林覆盖过程中,经营成本最高的是覆盖物,为83715元·hm~(-2),占总成本的80%左右;雷竹林年施肥次数以3次最多;平均胸径、立竹度、竹龄,覆盖雷竹林分别为4.14 cm、19710株·hm~(-2)、2.56 a,而未覆盖雷竹林分别为3.93 cm、19170株·hm~(-2)、2.13 a,雷竹胸径、立竹度与覆盖与否相关性不大,而平均竹龄覆盖竹林基本上高于未覆盖竹林。  相似文献   

8.
毛竹林机械化生产装备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林经营设备的研发是提高竹林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功研发了毛竹伐桩处理机、竹林翻耕机和毛竹采伐锯3种设备,并已应用于毛竹林经营的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进一步需要开发的竹林经营机械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取踏查和样点详查方法,并经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竹林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建议:一要坚持竹林的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特别是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推广竹林覆盖技术,全面提升竹林的多重功能效益;二要科学管理与施肥,不破坏、不污染环境,保障竹林的可持续经营;三要推行竹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四要避免竹林纯林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竹林抗灾能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经营效果,实现竹林的生态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10.
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竹林经营技术水平关系着整个竹产业的发展。浙江湖州市是我国毛竹笋用林开发最早地区之一,湖州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新发展了一整套竹林经营实用技术。文章系统总结了湖州市毛竹林经营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笋穴施肥、水平阶梯整地、竹林覆盖、竹蔸蓄水、机械耕作、清洁生产等,阐述了各项技术的要点。推广应用湖州市竹林经营技术对于提高我国竹林整体经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覆盖栽培能够促进雷竹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试验研究了新型覆盖材料麦灰和砻糠的覆盖厚度和施用方法对雷竹林地温及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材料的覆盖厚度以23.0~23.5 cm为宜,即下层施用2.5~3.0 cm的麦灰作为增温层,上层以20.0~21.0 cm的砻糠作为保温层,竹林土壤可保持较高的温度,竹笋产量较高;在覆盖材料的施用方法上,以麦灰2次施入为好,第2次施入麦灰后覆盖上砻糠,可延长出笋期,而且有利于地表温度的平稳变化和提高雷竹笋产量。  相似文献   

12.
毛竹林覆盖技术对笋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毛竹笋用林不同覆盖模式下春笋和冬笋产量及产值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砻糠+稻草的传统覆盖模式,可显著提高冬笋产量,且连续2次覆盖后,冬笋产量增幅更为明显,全面采挖冬笋会影响春笋产量;地膜+稻草的覆盖模式在产量方面虽然不及传统覆盖模式,但由于地膜成本相对较低,其产出效益反而高于传统模式,也值得推广应用;竹林经济产出既受笋产量的影响,也受覆盖材料及笋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为了促进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高毛竹笋竹林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及毛竹春笋早产丰产原理,总结了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中竹林选择与管理、覆盖材料及覆盖方法、时间等几个关键技术,提出了覆盖促成栽培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雷竹秋季覆盖、冬季覆盖和普通栽培以及毛竹林大量施肥和基本不施肥等不同栽培方式的竹笋亚硝酸盐残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竹笋亚硝酸盐的残留量从高到低排列为冬季覆盖笋 > 普通栽培笋 > 秋季覆盖笋;毛竹林中低产林的鞭笋和冬笋的亚硝酸盐残留量都比高产林要多;土壤中的氮含量和土壤温度可能影响竹笋亚硝酸盐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5.
浅述北方竹林培育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新的生态条件下适合河南博爱竹林的新的管理技术,并在北方竹林中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多年实践总结,竹林喷灌、竹腔施肥、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更新竹种等技术比较适合在博爱竹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鱼腥草喜阴湿的生长特性,借助竹林自然的遮荫条件及土壤湿度,模拟鱼腥草的生长环境,竹林套种鱼腥草既可以提高鱼腥草的产量,提升鱼腥草的品质,对竹林也可起到"生草覆盖"的作用,实现双赢。同时,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竹林经济效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实践经验,总结了竹林套种鱼腥草的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雷竹笋用林最佳的首次覆盖林龄、每年开始覆盖的时间及覆盖物清除时间。结果显示:6年生林分在连续5 d最高气温降至低于20℃、地温降至低于10℃时开始覆盖、惊蛰前清除覆盖物,林分年度竹笋产量和持续产量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