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丽  张润清  赵邦宏 《北方园艺》2015,(10):162-165
通过对我国食用菌生产贸易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并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2003—2012年我国食用菌及食用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品目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和竞争力差异较大,经过简单加工处理的干食用菌、暂时保藏的食用菌和食用菌罐头表现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而鲜冷食用菌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为了提高食用菌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发展鲜冷食用菌出口及调整出口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不管是生产总量,还是贸易总量均具世界首位。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食用菌贸易的持续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食用菌的产品结构特征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严重阻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食用菌产品贸易发展及出口结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通过各项指标评价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旨在促进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1—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用菌贸易数据,分析我国食用菌贸易发展状况、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指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用菌贸易总额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处于绝对的出超地位,在地区上集中于少数国家,品种方面集中在少数品种。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国际竞争力,丰富食用菌贸易品种;巩固食用菌贸易伙伴关系,扩大我国食用菌市场占有率;利用好"一带一路"契机,同沿线各国密切食用菌技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和波兰、西班牙等主要食用菌产品出口国2000-2014年的食用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WMS)、贸易竞争指数(TC)、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进行了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竞争比较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与波兰等食用菌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主要食用菌出口国的食用菌贸易竞争力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演化对比分析,对我国食用菌综合竞争优势偏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并据此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包括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出口贸易市场,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用菌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近年来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利用可获取的最新贸易数据,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3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食用菌国际贸易竞争力,并与日本、韩国、波兰、荷兰等食用菌进出口大国进行对标比较。中国食用菌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27%增加到2016年的56.63%;贸易竞争力指数(TCI)在2001—2016年期间均保持在0.99左右;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维持在0.85左右。总体来说,我国食用菌传统贸易指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国际竞争力在过去十年稳步提升。但受贸易壁垒限制和金融风险冲击,以及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市场销售渠道单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食用菌贸易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由此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国内食用菌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借助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从食用菌贸易现状着手,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的食用菌贸易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阐述了上述3个国家尤其是中国食用菌出口市场分布状况,进而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日韩三国的食用菌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贸易规模上,中国食用菌对外贸易呈净出口状态,日本食用菌主要以进口为主且呈净进口状态;在出口产品结构中,中国以出口非醋方法制作的保存类食用菌为主,日本和韩国主要出口的食用菌产品是鲜或冷藏类。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达56.701%,表现出较强竞争优势,而日本和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值均未达到4%。在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中国TC指数在2001年~2016年期间均保持在0.995左右,竞争优势明显;日本TC指数一直低于0,出口缺乏竞争力;韩国TC指数在3个国家中波动幅度最大,竞争优势不稳定。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中国RCA指数整体较高,产品竞争优势较强;韩国RCA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且远低于中国,产品竞争优势较低;日本RCA指数最低,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建议要强化生产加工技术,提升食用菌产品品质;发挥产品竞争优势,持续拓展出口贸易市场;建立健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强食用菌出口监管;加强品种培育研发,促进出口结构多元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强食用菌价格优势;加大政府扶持,提高种植户和食用菌企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以对日本出口贸易为例,探讨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我国食用菌出口对日贸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内部包括食用菌出口价格制定,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等,外部则与国际市场环境、地理空间距离、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相关。分析发现:我国食用菌总体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出口贸易规模可观;日本对我国食用菌产品有较大需求,中国对日食用菌出口贸易整体形势较好,长期获得贸易顺差;受到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我国食用菌对日出口量存在波动,甚至出现逐年减少的情况。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应重视国内食用菌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对策,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和其他主要食用菌产品出口国的食用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WMS)、贸易竞争指数(TC)、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以及综合竞争力指数(CCI)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食用菌产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但目前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质量、品质、安全水平以及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决定的非价格竞争优势不明显。据此,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食用菌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食用菌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使得部分消费者对于食用菌产品的信心不足,导致食用菌产业承受了巨大经济损失,进而影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食用菌质量安全管制已是大势所趋。就食用菌质量安全管制对食用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旨在引导相关主体加强食用菌质量安全管制力度,推动食用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结果表明,食用菌产业国际竞争力受到食用菌质量安全管制执行力度的积极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食用菌产业年产量、人均GDP、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食用菌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存在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以欧盟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其食用菌产量及国际占有率、进出口总体情况、主要贸易国及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对欧盟食用菌贸易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有:欧盟在2003年颁布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后,由于对自身产品品质要求高,因而出口不降反升,与此同时,欧盟与发达国家食用菌贸易进出口都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只在进口方面受到影响;鉴于欧盟标准整体较高,发展中的食用菌大国选择性回避欧盟市场竞争,但随着国际市场向欧盟标准靠拢,欧盟食用菌市场可能迎来较大冲击。另外,基于数据可得性,利用TC指数分析欧盟国家食用菌贸易竞争力得知:从2002年起,欧盟国家食用菌贸易TC指数已经达到了0.87,并在2002年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极强贸易竞争优势,具体到波兰、爱尔兰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内部,贸易竞争优势差异较为明显,即使西班牙与自身相比,其TC指数在不同年份波动亦较为明显。最后在此基础上建议应继续强化食用菌标准和品质,同时开辟更多的市场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等。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韩两国食用菌生产和贸易竞争关系,利用联合国商品与贸易统计数据,从两国食用菌贸易总量、食用菌种类、运输方式和进出口贸易国家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开拓国际贸易市场的一些方法,为提升我国食用菌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食用菌产品贸易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了沿线国家食用菌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发现近年来在占我国和沿线国家食用菌产品出口份额排在前十位的国家中,大部分是东南亚国家。分析了我国向"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食用菌产品进出口特征,可以看出,我国和沿线国家食用菌产品贸易在逐渐提高,大部分伙伴国处于对于我国食用菌产品贸易净进口的地位;我国向"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出口的食用菌种类通常为干制食用菌、块菌与干木耳等;我国与"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食用菌贸易总额很高,且呈上升趋势。通过HM指数对我国和沿线国家间相互贸易依赖程度进行计算,发现近年来,前十位贸易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占我国食用菌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逐渐升高,表明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用菌产品的贸易逐渐加强。分析了我国在食用菌贸易方的劣势,针对质量问题与政策支持问题给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食用菌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逐渐形成。中国干鲜食用菌产品的销售量已占世界重要地位,构成产销体系,形成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的重要商品贸易。从我国食用菌商品贸易发展的形势看,干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价格在市场的竞争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安全及质量水平未能达到进口国的要求,退货、扣留乃至索赔等事件频发。因此如何加强对食用菌安全生产的综合治理,应对国外各类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关系到我国食用菌产品能否顺利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中国入世以后2002年~2017年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数据,并以金融危机、"一带一路"倡议等为贸易背景,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动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对欧盟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欧盟市场需求,同时我国食用菌整体竞争力出现下降,在欧盟市场的竞争优势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现状形势十分严峻。运用专业CMS国际模型,对目前中国食用菌贸易现状和中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论证了中国食用菌出口额的上升因素主要取决于食用菌的竞争力效应,并且他们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利用具有较强显示性的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对中国食用菌的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蔬菜种子产品近几年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分析,了解我国蔬菜种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及竞争力;通过对蔬菜种子贸易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剖析贸易市场结构并预测未来我国蔬菜种子的贸易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我国30个省市间食用菌出口贸易竞争力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食用菌出口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产值、城市化水平、食用菌生产规模进口国购买力与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汇率水平、食用菌产品价格与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之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孙叶 《中国瓜菜》2024,(1):156-160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罐头出口国,食用菌罐头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菌类产品和罐头产品中最为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通过对当前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发展现状的深入论述,深刻剖析食用菌罐头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发展形势整体良好,具体出口商品结构持续改善,出口商品来源地和出口目标市场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但与此同时,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还面临着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制约影响明显、国内出口企业无序恶性竞争突出、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等一系列矛盾问题。基于此,从加快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注重加工企业自主品牌培育、强化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 UN Comtrade)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筛选和分类汇总新鲜或冷藏类、暂时保藏(盐水)类、干品类、罐头类食用菌产品2002—2021年对东盟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以及2022年出口额,分析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主要东盟国家及其相应产品结构;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gration index, T)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TCI)分析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东盟的竞争力和贸易潜力。结果表明:2021年中国食用菌产品对东盟形成了以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为主的出口格局,2019—2021年出口形势不佳;四大类食用菌产品出口东盟比例变化较大;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东盟具有极强竞争力,其中干品类竞争力最强,罐头类其次,新鲜或冷藏类较弱;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具有较大贸易潜力,但2013—202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