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明确辽西阜新地区油松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以35年生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坡位及坡向的土壤,并对土壤中的各养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供试土壤中所有检测营养成分均以坡下位置含量最高,其中除速效K以外,有机C、全N、速效N、速效P的含量顺序均依次为坡下>坡中>坡上;不同坡向所有检测营养成分均以阴坡含量最高,半阴坡含量次之,其中有机C、全N、速效P含量次序均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速效N和速效K含量次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接坝山区陡坡地段不同坡向油松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阳坡的油松存活率最高,阴坡最低,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阳坡的油松人工林地径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3)阳坡的油松树高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3.
坡向和土壤质地对刺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刺槐造林的坡向和土壤质地入手,研究了不同坡向和不同土壤质地对刺槐根系生长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坡、半阴坡向和壤土质地有利于刺槐生长量的提高,而阴坡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生长量高最低。在刺槐造林选择坡向时,应选择阳坡、半阴坡和壤土质地造林。  相似文献   

4.
从刺槐造林的坡向和土壤质地入手,研究了不同坡向和土壤质地对刺槐根系生长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坡、半阴坡向和壤土质地有利于刺槐生长量的提高,而阴坡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生长量最低。在刺槐造林选择坡向时,应选择阳坡、半阴坡和壤土质地造林为宜。  相似文献   

5.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ll Kom)在5月份进入生长初期阶段,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范围在75.97%~89.36%之间,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出现在阳坡和半阳坡;枝条相对含水以半阳坡最低,为64.11%,最高为坡顶78.59%。8月份为生长旺盛期,叶片相对含水量最低值为半阳坡,最高值为坡顶,分别为76.31%和84.69%,枝条的相对含水量相对于5月份有较大增加,变化范围为72.59%~81.13%,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半阳坡和半阴坡。10月份为柠条生长的末期,叶片相对含水量在各立地条件下相对于5和8月份,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枝条的相对含水量基本降到了60%以下,变化范围为52.85%~61.40%,已经明显低于5和8月份。在柠条生长的不同阶段,坡位和坡向的不同对柠条的水分利用特征有不同影响,胁迫程度也不同。研究结果可以为适地适树营造柠条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7.
朝阳地区油松天然更新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数量化理论I方法,对影响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因子中影响油松幼树株数的顺序: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影响油松幼树生长的顺序: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层厚度。油松天然更新由好到差的坡向顺序: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土层越厚,天然更新效果也越好;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从更新数量、均匀程度及更新幼树的生长状况来看,都比较好,郁闭度过大或过小对油松天然更新都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个方面,比较不同地形条件下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差异。【结果】随坡位降低,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先增大后减小,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47%和31%,不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死亡率最轻的是阴坡,最大值仅21%,平均为4%,死亡率最高的是阳坡,最小值为33%,平均值为6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死亡率介于阴坡和阳坡之间,其中半阴坡的平均死亡率稍低于半阳坡,阴坡与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死亡率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均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死亡率增大趋势不明显,半阴坡呈对数型增大,半阳坡呈直线型,阳坡呈指数型;沙棘人工林死亡率与坡位相关不显著,与坡向和坡度相关均极显著(P0.01),其中,坡度比坡向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更大;阴坡沙棘人工林均属于轻度衰退(死亡率0%~30%),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坡(5°~15°)和缓坡(15°~25°)属于轻度衰退,陡坡(25°~35°)和极陡坡(35°~45°)属于中度衰退(死亡率30%~70%),阳坡的平缓坡、缓坡和陡坡均属于中度衰退,极陡坡属于重度衰退(死亡率70%~100%)。【结论】在年均降水量小于500 mm的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其适宜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半阴坡缓坡、半阳坡平缓坡和半阳坡缓坡。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CNC503DR型中子土壤水分仪,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岷江冷杉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小流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9~0.66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小流域内土壤剖面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2~0.77之间,平均值为0.60,土壤表层最高,45 cm深度最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但超过3 700 m则减少;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半阴坡高于半阳坡,30 cm以下土层则相反;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下坡最高,其次是中坡,上坡最低;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217 6~0.409 8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半阴坡高于半阳坡,下坡大于中坡和上坡。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调查毛竹在不同海拔、坡向和坡位的生长情况,共调查27个毛竹林标准地。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林的立竹株数、胸径和竹高均有显著影响。经营毛竹林宜选择A1 B3 C3组合(即低海拔、阴坡、下坡)为好。本文为毛竹造林时选择适生海拔、坡向和坡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来甜龙竹地上部分含水率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态竹材对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应变响应,为原态竹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环境适用性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我国6个城市的年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基础数据,通过湿热图谱研究原态竹材的湿热应变行为,采用静态应变仪采集直径相似(96.52 mm±1.46 mm)但长度不同(500、400、300和200 mm)原态竹材依次经历6个阶段温湿度变化(5 ℃、66%;13 ℃、50%;20 ℃、70%;20 ℃、80%;30 ℃、80%;9 ℃、36%)过程中端部和中部的周向应变以及原态竹材的轴向应变数据,分析讨论温度、湿度和长度对原态竹材应变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初始状态应变值设定为零,竹材水分蒸发收缩时应变为负,吸湿膨胀时应变为正,当温湿度骤然下降时,试样端部和中部膨胀应变急剧减小甚至开始收缩。竹材的周向应变为-500~3 000 με,轴向应变为-50~225 με。原态竹材端部周向应变较敏感,中部周向应变出现滞后现象。长度为500和400 mm试样端部和中部的最大应变差较大,相比300和200 mm试样端部应变差差异显著;较短试样端部和中部的应变差从正值缩小为零后变为负值,端部和中部应变行为出现此消彼长现象。【结论】原态竹材能够对温湿度变化做出即时响应,温度、湿度和长度对原态竹材的应变响应具有明显影响,温度的影响主要依赖湿度导致竹材含水率变化来体现。周向应变与轴向应变行为相似,但明显大于轴向应变,端部对温湿度的响应更为敏感,中部响应有滞后现象,长度越长的竹材内部干缩或湿胀应力越不均衡。温湿度变化引起原态竹材内应力不均衡是原态竹材应变不均甚至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巨龙竹是至目前为止所发现最粗的竹子,单株竹材生物量居同类竹材之首。对3-5年生薄壁型巨龙竹秆材不同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包括灰分、木素、综纤维素、多戊糖、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Na OH抽出物、乙醚抽出物、苯-醇抽出物。结果表明:薄壁型巨龙竹的木素、综纤维素、多戊糖的含量与常用纸浆造纸原料木材接近,灰分含量介于木材和草类原料之间;除冷水抽出物外,薄壁型巨龙竹其它抽出物含量在秆高方向上均表现出递增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毛竹构件含水率及其沿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及其沿着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毛竹构件的含水率和估算其生物量及其碳储量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皖南毛竹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毛竹各构件含水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沿着年龄、海拔和立竹度3个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南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的是竹蔸(55.51%),其次是竹叶、竹鞭、鞭根、蔸根、竹秆、竹枝;地上部分的平均含水率(45.76%)略小于地下部分(52.16%);皖南毛竹大部分构件的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年龄具有很好的幂指数关系(鞭和鞭根除外);各构件含水率与海拔梯度、立竹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密切关系,但在这2者的影响下大致都呈"S"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竹材热压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前期含水率降低较快,后期含水率降低较慢.竹材平均干燥速度与次表层竹材的干燥速度相近;在含水率较高的干燥初期,水分迁移的阻力在竹材表面,水分迁移主要靠毛细管张力作用;在含水率较低的干燥后期,水分迁移的阻力在竹材内部,水分迁移主要以扩散方式进行,干燥速度取决于木材内部水分移动的速度.竹材热压干燥过程中的水分移动,主要受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慈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四川江油1~3年生慈竹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竹材气千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剪强度随竹龄和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径、弦向全干缩率随竹龄和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径向全千缩率大于弦向:竹壁厚度随竹龄的增加而增厚,随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方差分析表明,竹材全干密度,基本密度,径、弦向全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随竹龄变化在0.001水平显著;全千密度,竹壁厚度,顺纹抗剪强度随竹秆高度变化在0.001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19.
厚壁毛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热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v.pachyloen)不同部位的主要成分和热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均达差异显著性水平。灰分含量叶片最高,竹竿3/4部位最低,不同部位与厚壁毛竹灰分含量呈现类似开口朝上的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从地面到顶部冷水抽出物含量总体上趋于增加,而纤维素含量出现相逆的现象;苯醇抽提物含量除基部较高之外,其它部位的抽提物含量相差不大;1%NaOH抽出物含量高,平均值约为33.36%;综纤维素含量约57.75%,不同部位对其含量影响不明显。灰分与热值以及灰分与纤维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纤维素和综纤维素与热值呈正相关且有相同变化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厚壁毛竹的热值与灰分、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的回归方程为:Y=-4060.956+200.560X1+247.674X2+5.929X3。  相似文献   

20.
实验观测了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和慈竹(B.emeiensis)不同发育期(竹笋、幼竹和成年竹)的解剖特征,包括组织比量、基本组织、维管束及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成熟,2个竹种的基本组织比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而输导组织和纤维组织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基本组织的减小量基本上等于纤维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增加量。在同一发育期慈竹的维管束密度大于青皮竹。纤维长度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变长和增宽,在同一发育期,纤维细胞的直径中部大于基部和顶部。竹子发育期间,纤维直径、双壁厚、长宽比及腔径比都随竹龄增加而增大,壁腔比则呈现下降趋势。2种竹材维管束的径向宽度均大于其弦向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