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市淡水养殖气象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汉市2009~2011年的池塘溶解氧、水体温度数据和台站各气象要素,通过Matlab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武汉市水体温度预报预测模型和淡水养殖溶解氧量预报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水温变化幅度不同,较深的层次和阴天水温变化较小;水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但明显有滞后;水体温度的预报预测模型R2均在0.9以上,拟合效果很好。一般溶解氧在5~9月期间较低,低值一般出现在06:00~07:00,且较低值出现与天气相关,即闷热型天气突降大雨易导致溶解氧值降低;溶解氧量预报预测模型R2均在0.7以上,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拉氏鱼岁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呼吸室法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75±0.50),(8.35±0.47),(13.70±0.33)g的拉氏鱼岁在不同水温(10,15,20,25℃)下耗氧率、耗氧量,并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71±0.15),(8.47±0.21),(13.65±0.23)g拉氏鱼岁溶解氧临界窒息点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水温时,拉氏鱼岁的耗氧率(Y')与体质量(W)呈负相关,耗氧量(Y)与鱼体质量(W)呈正相关,溶解氧临界窒息点(Y″)与鱼体质量(W)呈显著负相关。相同体质量,10℃与15℃、20℃、25℃间耗氧率和耗氧量差异均显著,15℃、20℃、25℃3个温度之间耗氧率与耗氧量差异均不显著。体质量(3.71±0.15)g,10℃与15℃、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15℃、20℃、25℃之间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体质量(8.47±0.21)g,10℃与15℃、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15℃与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20℃、25℃2个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体质量(13.65±0.23)g,相邻2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相间2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拉氏鱼岁的耗氧率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06:00~09:00和18:00~22:00。拉氏鱼岁溶解氧临界窒息点为(0.27±0.05)~(0.55±0.05)mg/L,表明其耐低氧能力较强,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在生产上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指导稻田养蟹、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增产增效,开展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追踪河蟹的生长状况,同时对七里海地区稻田养蟹的水体生态和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该地区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等生态条件和气温、气压、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归纳总结得到适宜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不同阶段的气象服务指标,并提出气象服务要点及养殖建议。结果表明:七里海河蟹稻田养殖适宜在6月上旬投放蟹苗,适宜气温18~31℃、气压1 002~1 008 hPa、日照时数8 h;6月中旬—8月中旬多发高温、连续性暴雨、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应提前做好天气趋势预测,采取措施维持稻田水质相对稳定,避免河蟹应激,并做好防逃逸措施;8月下旬—9月下旬为快速生长期,适宜水温20~26℃、气温18~29℃、气压1 009~1 014 hPa、平均最小相对湿度50%,应注意饵料投喂,促进河蟹生长;10月为育肥捕捞期,适宜水温10~18℃、气温7~21℃、气压1 019~1 025 hPa、日照时数7 h,应关注冷空气大风预报,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饵料,以利于幼蟹储能越冬和成蟹增膏捕捞;全养殖阶段水体以...  相似文献   

4.
《农家顾问》2014,(7):9-9
<正>根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的《2014年6月份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夏至后阴雨天增多、天气闷热,要特别关注池塘养殖中溶解氧的问题,水质调控格外重要。主要病害有:1.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流行高峰。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5.
郭秀云  王胜  吴必文  石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98-7499
分析了环境温度条件对水产养殖的作用,从而为生产实践借鉴。分别对自然池塘溶解氧以及人工增氧情况下的水体中溶解氧与水温进行观测,研究了水温与养殖水体溶解氧、pH值及氨氮量的关系。并分别以尼罗罗非鱼、中华鳖和文种金鱼为养殖对象,系统地分析了水温对养殖对象生长、摄食、繁殖机能的影响。水温与溶氧量关系符合等比级曲线模型,水温与氨氮总量整体上呈负相关。不同水产生物对水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在适温范围,水温越高,养殖对象摄食量越大,生长速度越快,饵料系数越小。水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水温不仅影响养殖水体水质状况,还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35-38
本文针对滨海新区水产养殖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对8—11月份滨海新区高密度养虾基地露天实时海水养殖水体监测到的水环境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池塘3层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8—9月水温在20~28℃之间,适宜南美白对虾生长。10月以后水温逐渐下降,适宜度降低。阴天和多云天气时,会出现下层水温高于上层水温的情况,形成水体乱流,应特别防范翻塘浮头灾害出现。建立了池塘水温与气温关系模型,实时预报池塘水温,为水产养殖最佳繁育期、放养期、投饵期、捕捞期等生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为大港地区安全水产养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水质与病害发生之间的关联性。对上海市奉贤区某虾类养殖合作社的池塘水质、养殖虾病原携带情况进行定期检测,结合其发病状况,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健康组、带病组、发病组同一时间段水质数据的差异性,并筛选出对各组差异贡献最大的水质因子。试验中,带病组和发病组的养殖虾均有检出虾虹彩病毒,分析表明:(1)发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发病组与带病组之间,水质有显著差异;而只要不发病,即便养殖虾携带病毒,该池塘水质与健康组之间并无显著区分。(2)水质因子与虾病发生的关联性程度为总氮水温总磷溶解氧。(3)分塘等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凡纳滨对虾的应激反应,诱发虾病的发生。(4)"带病健康"组为大棚养殖,水温保持在30℃左右,即使凡纳滨对虾带有虾虹彩病毒,依然可以健康生长,但将其转移至较低水温条件下的露天池塘继续养殖时,则疾病暴发,出现死亡。养殖过程中应重视水温管理,注意水质变化,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昆山市巴城镇武神潭村设立观测试验点,对水温、溶解氧、pH、氨氮及大闸蟹生长动态情况进行监测,讨论适宜大闸蟹生长的水质环境。结果表明,水温对于大闸蟹的影响最大,温度突然变化或者超过30℃易造成大闸蟹的死亡;溶解氧白天呈单峰型,藻类对于溶解氧贡献最大;7月中旬后pH逐步下降且趋于平稳,氨氮总体较低,利于大闸蟹生长。水温28℃左右、溶解氧维持4 mg/L以上、pH 7.5~8.5是阳澄湖大闸蟹适宜生长的水质环境。  相似文献   

9.
山东冬春季双屋面日光温室温湿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2月—2015年2月章丘双屋面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观测资料,对冬、春季阳屋面温室内气温、湿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不同天气类型下的日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日光温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冬、春季阳屋面温室内最高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大,但均未出现10℃以下的低温,春季易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最低气温较传统日光温室高1℃左右;冬、春季不同天气类型下阳屋面温室内气温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均为晴天多云天阴天,冬季分别出现在13时和7时,而春季日最高气温推迟1小时,日最低气温提前1小时;冬、春季阴天时阳屋面温室内日最大相对湿度均较传统日光温室高10%以上。阳屋面温室蓄热、保温性能更好,对喜温蔬菜作物生长有利,但高湿环境使作物病害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用呼吸室法测定体质量分别为(9. 81±0. 84)、(26. 93±1. 35)、(748. 42±5. 61) g的锦鲤在不同水温(5、10、15、20、25、30℃)下的耗氧量、耗氧率,并测定体质量分别为(9. 78±0. 56)、(26. 45±1. 05)、(750. 87±4. 93) g的锦鲤窒息点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水温时,锦鲤的耗氧量与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耗氧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窒息点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同体质量时,锦鲤的耗氧量、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窒息点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锦鲤的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高峰时段出现在14:00—16:00;锦鲤窒息点为(0. 17±0. 01)~(0. 63±0. 03) mg/L,表明其耐低氧能力较强,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在生产上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水口水库网箱养殖鱼类大面积缺氧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强 《北京农业》2013,(9):141-144,200
通过对2011年8-9月福建水口水库养殖鱼类大面积缺氧死亡事件期间不同水层溶解氧和水温变化趋势分析,并结合2004年以来水口水库多次发生的缺氧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期间库区气象、水文等资料。分析发现:在汛期出现持续晴热、少雨的异常天气条件,水口水库会发生"耗氧"和"复氧"失衡,产生水体氧亏损现象;在随之出现的降水降温天气过程中下层缺氧水团上浮造成上层水体严重缺氧,养殖鱼出现大面积突发性缺氧死亡。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20年3月—2021年2月涟水县气象局水温、溶解氧资料和涟水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2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涟水地区南美白对虾生长期气温和溶解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当地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影响的大风、台风、暴雨、连阴雨、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并提供了科学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黄海北部非投喂型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温度、溶氧、盐度、pH和大型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特点,以及春季化冰期池塘的温度、盐度、pH的日变化规律,同时对池塘的纳潮换水、水位管理以及敌害生物的控制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环境因子与仿刺参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1)池塘周年水温变化在-1.2~30.4℃,最高在8月,最低在1月;溶解氧值波动于3.5—21.3mg/L,冬季高,夏季低;溶解氧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为Do=0.018T^2-0.818T+15.805;pH值波动于7.印~8.72,冬、夏季高,春、秋季低;盐度波动于22.5~33.5,夏季偏低。(2)冬季水温下降到-1.0℃时,池塘表层开始结冰并逐渐封冰;春季在化冰时存在温度和盐度跃层,可采用将表层水排放掉的方法消除跃层。(3)池塘的大型植物主要包括缘管浒苔、刚毛藻、沟草等,大型动物主要有矛尾缎虎鱼、石鲽、花鲈、蓝点马鲛、鲮、斑鲦、鳐等鱼类,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黑荞麦蛤等贝类以及脊尾白虾、口虾蛄等。(4)在化冰期注意池塘盐度变化,化冰前池塘冰下水位应控制在120~130cm以上,化冰后池塘水深应控制在150—170cm以上。(5)在夏季高温期应注意监测溶解氧的变化,防止因藻类死亡腐败、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导致仿刺参发生缺氧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大连地区夏季特种地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近10年大连站沥青下垫面温度观测数据年、月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天空状况条件下的特种地温、地面温度和气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特种地温温度变化最为剧烈,地温与之相近,而气温变化较平缓;三者的差异在14:00最大达17℃,8:00、20:00差值较小;晴天和多云天气条件下各时次特种温度与气温的差值相差不大,14:00都约为20℃,而阴天条件下两者差值相对较小,14:00仅为12℃;8:00、20:00各种天空状况条件下,三者温度相差均不明显。此结论可以在特种地温订正预报中加以应用,也可以在考虑特种路面作业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温室大棚可以延长黄鳝养殖的生长期,实现多批次周年化连续养殖和解决越冬问题,增加苗种供应,提高黄鳝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了温室大棚在不同季节、天气、位置的水质、水草变化规律,旨在为绿色温室大棚的日常管理、黄鳝的精准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温室大棚增温效果明显,水温高于芋艿田环沟2~3℃,溶解氧(DO)含量低于室外菜田沟、水泥沟4.41~9.48 mg/L。网箱内平均水温比网箱外高0.14℃,而网箱养殖黄鳝引起DO降低0.2 mg/L和pH值降低0.1;池塘中间网箱营养负荷加重且pH值最低。6月大棚水体透明度高于室外环沟27 cm。水花生长势与黄鳝摄食关系密切,黄鳝摄食佳则水花生呈现嫩绿色且生长茂盛。应注意黄鳝养殖过程中的营养负荷过重问题,及时调节水体DO含量、pH值并采取水体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幼蟹塘种植不同面积的芦苇稻(分别占池塘面积的10%、20%、30%)后,对池塘水体水温、溶解氧、p H值、钙镁总硬度、高锰酸钾盐指数、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磷酸盐磷、叶绿素a 12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探究合理的芦苇稻种植面积对幼蟹池塘养殖水的净化效果,了解其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芦苇稻幼蟹塘的亚硝酸盐氮、总磷、磷酸盐磷含量总体低于不种植芦苇稻的对照组,而高锰酸钾盐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二者差异不明显;在养殖中后期,种植30%面积芦苇稻幼蟹塘的高锰酸钾盐指数、氨氮、亚硝酸盐氮、磷酸盐磷、叶绿素a较种植10%、20%面积芦苇稻组的池塘高,而溶解氧、钙镁总硬度、硝酸盐氮则相反;在养殖期间,种植20%面积芦苇稻幼蟹塘的叶绿素a含量总体低于10%面积幼蟹塘;此外,种植芦苇稻后幼蟹池塘水体p H值达到渔业水质和地表水环境标准,高锰酸钾盐指数、总磷、氨氮、总氮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的Ⅰ、Ⅱ、Ⅲ、Ⅳ级标准。综上表明:芦苇稻对幼蟹池塘水体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幼蟹塘套种50%水花生+20%芦苇稻的水质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17.
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溶解氧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晴天、强风和阴雨天等不同天气,对高温季节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水草稀疏区和水草密集区的水体溶解氧进行昼夜测定,并对强风天,池塘上下风处溶解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溶解氧14:00~16:00最高,4:00~6:00最低。高温季节无风晴天10:00~16:00河蟹池塘上下水层存在热阻力现象,导致上下层溶解氧存在显著差异(P<0.05),14:00最大差值为10.4 mg/L;6:00底层溶解氧为0.2~2.5 mg/L。强风天,在风力作用下,14:00上下层溶解氧差异缩小;6:00底层溶解氧为1.2~4.9 mg/L。阴雨天,光照强度较弱,上下层溶解氧差异最小,14:00最大差值为3.4 mg/L;6:00底层溶解氧为0.6~1.0 mg/L。晴天、多云等天气,水草密集区水体溶解氧显著高于水草稀疏区(P<0.05),而阴雨天夜晚水草稀疏区溶解氧略高于水草密集区。强风天,16:00下风处溶解氧显著高于上风处(P<0.05);6:00下风处溶解氧略高于上风处,但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河蟹生态养殖池塘内水草是主要的溶解氧生产者,也为池塘增氧设备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彭泽鲫养殖受水生态影响大,为了研究水生态因子、气象因子对彭泽鲫生长的影响,建立了彭泽鲫养殖观测试验点,设置了水温、pH、溶解氧等水生态因子观测项目和彭泽鲫生长体宽、体质量、病害等生长状况监测等项目,对2012年-1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1)彭泽鲫生长过程非匀速进行的,不同阶段生长速度差异大,在2012年7月-9月底,观测到快速的生长期;2)彭泽鲫生长过程伴随着质量、外形的增大,饱满度和健壮程度也不断增强;3)观测点各层水1日之内的变化曲线接近正旋曲线,振幅随着水深的增大而减小,溶解氧值的日变化主要与太阳高度有关,白天太阳高度越高,光照越强,溶解氧值越大;4)彭泽鲫生长与水温、溶解氧浓度关系大,水温过低则生长缓慢,而水温过高亦不利于生长,水中溶解氧浓度过低,会直接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命,但并非溶解氧浓度越大,彭泽鲫生长就越快,溶解氧浓度在5.0~7.0 mg/L之间,有利于彭泽鲫生长。  相似文献   

19.
水是池塘养虾的首要条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的生长发育,水质必须从物理、生物、化学三个方面来考虑,看看是否适合虾的栖息生长。一、水温克氏原螯虾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在秋季和春季水温为20℃左右时,淡水小龙虾的性腺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在我国长江流域克氏原螯虾群体的主要交配产卵期在9~10月,交配或产卵后的亲虾产卵与孵化的时间较长,可以延续到翌年的5月。二、溶氧量淡水小龙虾对养殖水体溶解氧要求较高。在水温(20.0±0.5)℃恒温状态下,大规格实验虾的耗氧率仅为小规格个体的34.53%,差异极显著:同时,克氏原螫虾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明显,成虾夜间12小时的耗氧率平均为(0.156±0.008)毫克/(克·小时),白天12小时的耗氧率平均为(0.134±0.009)  相似文献   

20.
杜毅  赵志强 《北京农业》2016,(5):146-147
结合2014-2015年江西省彭泽县鲢鱼养殖生态、气象观测资料,对鲢鱼不同生长断面的体质量、水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建立起鲢鱼平均体质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彭泽鲢鱼生长速度较快时的水温在25~30℃,其中最适宜水温在23~28℃;2)溶解氧浓度越大,不一定有利于彭泽鲢鱼的生长,当溶解氧浓度在5.0~7.0 mg/L时,将有利于彭泽鲢鱼的生长;3)结合彭泽鲢鱼生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分析各种气象灾害对鲢鱼生长产生的危害,以期提升彭泽县鲢鱼养殖的产量,提高渔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