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改良大麦籽粒性状,依据棱型、皮裸及选育水平对125份大麦材料按3种不同分类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了组别间的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的差异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粒重与棱型相关,与皮、裸无相关性,二棱大麦粒重(46.89mg)显著高于六棱大麦(35.71mg)。就籽粒长而言,皮大麦长于裸大麦,二棱大麦长于六棱大麦,以野生大麦最长,为13.19mm;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使大麦粒长有所变短。二棱大麦的粒宽(3.55mm)显著大于六棱大麦(3.26mm);粒宽在皮、裸大麦间无显著差异。粒厚变异与粒宽类似,野生大麦的粒厚最小(1.69mm)。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粒重主要由粒宽、粒厚决定,且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的论证应当重视Zohary(1959,1960)反对野生六棱大麦(H.agriocrithon)是野生植物的观点。因为野生六棱大麦不能很好适应“自体种植”,只能在人们耕种的土地上才能保存下来,而且大麦属的所有野生种,都是中央小穗结实,侧小穗退化的异穗状花序;如芒麦草(H.jubatμm),地中海大麦(H.gμssoneanμm)和鼠大麦(H.mμrinμm)等全是二棱大麦。此外,已如前述,显性的野生型是二棱大麦。Nevski(1941)指出,野生二棱大麦在向缩短生育期和向什草性发展,以及侧小穗进一步退化的趋势等方面,达到了比栽培大麦更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有关栽培大麦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野生二棱大麦和其它野生大麦中的有益性状的基因以及把这些基因成功地转入普通大麦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大麦生产能力主要受不良气候条件限制的地区,借助近缘野生植物来提高大麦产量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细胞学鉴定和同功酶分析等方的,研究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讨论了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种的分类系统问题.本文所列事实支持了把二棱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作为真正的野生种,把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六棱无柄野生大麦和六棱裸粒野生大麦划为一个种,即六棱野生大麦〔H、agriocrithon (E. Abegr Shao)〕(以下分为三个变种)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先后发现了栽培大麦(Hordaum vulgare L. )的近缘野生大麦.Koch (1848)在中东地区发现了碎穗二棱大麦(H. spontaneum C. Koch)〔18、20〕.后来,人们相续发现了它的三个变种,Var. ituaburense (Boiss) Nabelek, Var. ischnaturum (Cosson) Thell和Var. Proskowetzii Nabelek. Abeng (1938)间接地从我国西藏和四川西部找到了碎穗六棱大麦,命名为H. agriocrithon. E. Aberg 〔10,11〕. Bakhteyev (1956)在中亚发现了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命名为H· lagunculiforme Bakht〔12〕,他于1962 年把它归属于二棱野生大麦的一个变种〔13〕邵启全等(1975)〔1〕报道我国西藏和川西有广泛分布着以上野生大麦的同时,还报道了新发现的六棱裸粒野生大麦,H· agrioorithon Var. nudum shao.然而,人们对以上野生大麦做过不同的分类系统,彼此间分歧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把栽培大麦的所有近缘野生大麦都归于栽培大麦一个种内.〔4,14,15,16,17,21〕.二、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三个不同的野生种,〔5,13,20〕即二棱野生大麦种,瓶型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三、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两个不同的种〔2,3,11〕即二棱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以往对近缘野生大麦的分类主要依靠它们分布调查形态特征和杂交实验.本文则用栽培大麦及其各种近缘野生大麦为实验材料,用细胞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这些材料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麦籽粒大小的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以185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7个试验环境下籽粒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及千粒重等性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环境下二棱大麦粒长、粒宽及千粒重均值均大于六棱大麦,籽粒长宽比均值均小于六棱大麦;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及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且品种(系)与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籽粒大小在环境间差异程度因性状而异,其中以千粒重的差异程度最大。依据10级分类分布频次法则,千粒重和粒宽分布比较集中,六棱大麦集中分布在3、4等级,二棱大麦集中分布在7、8等级;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布比较分散,六棱大麦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别分布在1~10等级和2~10等级范围内,二棱大麦粒长和长宽比分别集中分布在4~8等级和2~7等级范围内。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及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粒宽及千粒重与籽粒长宽比的相关性因棱型不同而异。二棱大麦千粒重的稳定性小于六棱大麦,而粒长和籽粒长宽比的稳定性恰好相反,粒宽的稳定性与棱型无关;皮大麦千粒重稳定性小于裸大麦,其余籽粒大小性状的稳定性与皮裸无关。通过熵权法TOPSIS对大麦籽粒大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籽粒饱满且稳定的品种川52209,其可作为大麦籽粒性状改良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7.
大麦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研究不同大麦材料的籽粒γ-氨基酸(GABA)含量和发掘高GABA含量的大麦品种,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180个大麦品种籽粒GABA的含量.结果发现,不同品种中GABA的含量(mg/100 g)差异很大,中国大麦籽粒GABA含量(9.99±4.59)高于美国大麦籽粒(8.31±2.17),裸大麦籽粒GABA含量(15.28±8.51)高于皮大麦籽粒(8.56±2.54),多棱大麦籽粒GABA含量(9.40±4.22)高于二棱大麦籽粒(8.60±2.68);其中来自云南迪庆州的青稞籽粒GABA含量(29.51±1.20)是供试样品中最高的.本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富含γ-氨基丁酸的大麦品种提供材料,并为大麦资源开发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赣大麦1号是以秘鲁引进的Lima黑大麦为母本,舟麦2号(81-C1)为父本,进行二棱大麦亚种间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12年选育而成.赣大麦1号系春性,属二棱皮大麦,幼苗直立型,叶色浓绿,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96~100cm,穗和芒、籽粒品质极佳,并富含硒成份,麦芽品质极优,是研制生产名啤酒和开发系列特色营养保健品、饮品、麦片、咖啡、大麦茶等优异的特种新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大麦的起源     
大麦起源学说近代有关栽培植物起源的第一个研究者Alphonse de candolle在他的杰作[Originof cultivated plants.Reprint 2nd(1886)ed;468pp]中,关于大麦的起源曾作过推断:“从这些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假说:1、四棱和六棱大麦是在古埃及人建成古迹以前,在史前农业中由二棱大麦H.distchon衍生而来;2、六棱和四棱大麦从前是野生种,但从历史纪元以来就绝种了。假使这样,这将是不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二棱大麦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是我国大麦主产区。解放以来,本区大麦品种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前期,80年代中期起。在27个二棱大麦品种中,国外引进的3个,系统选育的4个,品种间杂交选育的19个,辐射育成的1个。对19个二棱皮大麦和5个二棱裸大麦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区和国外尤其日本的品种资源作为本区二棱大麦育种的亲本材料是合适的。今后选育二棱大麦新品种,应着重从早熟、株型、品质、抗性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大麦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根腐病是严重危害大麦产量和品质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的大兴安岭西麓和长江流域分布广泛。大麦根腐病是由根腐离蠕孢菌(Bip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可寄生也可腐生,适应性极强。本文主要从大麦根腐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病害症状、病害鉴定、抗性遗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大麦根腐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地区为我国冬大麦主产区 ,大麦产量常常因早春气候的剧烈变化而受到严重影响。 2 0 0 4年 4月初的大风降温过程 ,正值沿海地区大麦抽穗前后 ,降温幅度在 15℃以上 ,一些大麦品种发生大面积的低温冷害 ,造成空壳现象。本文对试验田间 14 2份材料在灌浆中期 ,进行了空壳率的调查 ,以此了解二棱大麦、多棱大麦不同抽穗期品种 (系 )空壳发生的情况 ,并根据当地气象资料 ,针对去年大麦抽穗期前后特殊的气候条件 ,参考国内学者们的研究报道 ,分析大麦空壳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麦野生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麦野生种质资源分布、特征特性、影响其野外生存因素以及保护现状的阐述,认为对野生大麦资源进行保护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要做好大麦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采用,因而显得比较困难。为此,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即:远离现代文明的保护;建原生态环境保护点;人工种植保护。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地区为我国冬大麦主产区,大麦产量常常因早春气候的剧烈变化而受到严重影响。2004年4月初的大风降温过程,正值沿海地区大麦抽穗前后,降温幅度在15℃以上,一些大麦品种发生大面积的低温冷害,造成空壳现象。本文对试验田间H2份材料在灌浆中期,进行了空壳率的调查,以此了解二棱大麦、多棱大麦不同抽穗期品种(系)空壳发生的情况,并根据当地气象资料,针对去年大麦抽穗期前后特殊的气候条件,参考国内学者们的研究报道,分析大麦空壳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藏野生大麦具有遗传多样性,它们对研究大麦系统发育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藏野生大麦之间以及它们与西藏栽培大麦之间的杂种 F_1的性状表现,研究西藏野生大麦主要分类性状的显性遗传,以揭示它们在大麦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证明;13对性状的显性遗传,其中窄护颖对宽护颖、钩芒对长芒、紫叶耳对白叶耳、红褐稃对黄稃、黑稃对紫稃、深粒色(绿、紫、黑等)对浅粒色(黄)等为显性的结果,未见过报道。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参考以往报道,作者勾画出由多年生野生大麦向栽培大麦的进化体系,有关中间型大麦亚种的渊源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大麦地方品种,均属栽培大麦种,但变种类型丰富多样,有多棱大麦和二棱大麦两个亚种,包括174个变种,其中未见报道的新变种72个。  相似文献   

17.
·综   述·福建省历代大麦区试中筛选出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分析与评价涂祖荣 陈火高麟 林守涌 1(1)………盐城市大麦种子产业化有关问题的探讨吴 春 张明生 周汝芹 1(4)…………………………甘孜州多棱青稞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苟安春 1(7)…………………………………………………青藏高原与西南亚地区野生二棱大麦性状的比较研究马得泉 2 (1)………………………………………大麦耐铝毒机理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郭天荣 张国平 2 (6 )………………………………………山东省啤酒大麦科研工作 2 5年的回顾赵檀方 3(1)…………………………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基因型和生长环境对野生二棱大麦营养性状的影响,对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的9个群体60个基因型野生二棱大麦材料在3个环境条件下的籽粒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植酸、无机磷和淀粉含量及粒重进行测定,并对检测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分析(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NA)和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结果表明,野生二棱大麦各被测性状与生长地土壤成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籽粒中无机磷、总淀粉含量和粒重受生长环境和基因型的共同影响,而植酸、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等性状则主要受生长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麦播期、密度及肥料试验研究表明 ,干旱年份 ,二棱大麦扬饲麦 3号 10月 2 5日左右播种较好 ;二棱大麦苏啤 3号基本苗适当增加到 390万 /hm2 左右 ,有利于提高产量 ;六棱大麦大中 88- 91,在总施N量2 2 5kg/hm2 的情况下 ,基肥、苗肥、穗肥施用比例 5∶2 5∶2 . 5 ,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