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解小麦品种开麦20的适宜播期和最佳播量,在豫东地区设置裂区试验,利用新复极差法对产量结果进行多重比较分析,以探讨不同播期播量对开麦20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麦20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280万/hm~2,适宜播量为基本苗240万~320万/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顺应当前气候变化,实现鲁西南地区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以该区小麦主栽品种泰农18(大穗型)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9月27日、10月3日、10月9日、10月15日、10月21日)和播量(基本苗数量120万株/hm~2、240万株/hm~2、360万株/hm~2)对该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高产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播期推迟、播量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随播量增大而增多;穗粒数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二者均随播量增大而减少。鲁西南地区泰农18的适宜播期为10月9~15日、适宜基本苗数量为240万株/hm~2,其中,最佳播期与播量组合为10月9日播种、基本苗数量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播种期、基本苗、氮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以10500 kg/hm~2的产量为目标函数,在鲁南区进行山农20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集成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超高产以播期和N肥施用量为主要限制因素,次要限制因素为基本苗。明确了冬小麦单产10500 kg/hm~2以上的最佳播量、播种期和合理的N肥施用量为主要指标的栽培技术模式。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冬小麦单产指标10500 kg/hm~2以上要求的农艺措施指标:在选用优质多抗高产小麦山农20等多穗型品种、实行宽幅精播的基础上,冬小麦播种期在10月8日~12日,基本苗180万/hm~2,氮肥施用量270~450 kg/h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旱肥地条件下,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及三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播期间、播量间及播期播量的相互作用间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产量构成三因素有一定影响。对于中、多穗型品种在青岛地区适播期内(10月2~15日)播种,基本苗应控制在8万~23万为宜;在最佳播期内(10月5~12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3万~18万比较稳妥。一般情况下,2日到8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8万~13万,8日到15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3万~23万,15日至22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8万~28万。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在适期适量播种时最高。不同播期、播量对亩穗数影响较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有一定影响,穗粒数随播量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和密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5个播期(9月26日, 10月2日, 10月8日, 10月14日和10月20日)和3种栽培密度(120万, 240万和360万·hm~(-2))及其互作对冬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均随着播期前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月2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且以240万·hm~(-2)处理最高,为9 613.5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公顷穗数最高值出现在9月26日—10月2日播种的处理,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20日播种的处理,在其处理下,密度为360万,240万,120万·hm~(-2)的公顷穗数分别为513.0万穗,487.5万穗和399.0万穗·hm~(-2),分别比10月2日播种的减少了118.5万穗,123.0万穗和177.0万穗·hm~(-2)。播期和密度对济麦22的千粒质量也具有显著影响,千粒质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2日播种,密度为120万·hm~(-2)的处理,为42.7 g,3种密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播期10月20日的处理。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对冬小麦产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最大的均为播期。以上研究表明,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该地区的推荐播期为10月2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40万·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郑麦1860不同生态区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在豫东郸城县进行播期播量裂区试验,试验设4个播期水平:分别是10月8日(A1)、10月13日(A2)、10月18日(A3)、10月23日(A4);3个播量水平:分别是112.5 kg/hm~2(B1)、 150 kg/hm~2(B2)、 187.5 kg/hm~2(B3)。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是影响郑麦1860产量的主要因素,适宜播期为10月8~13日,与其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50.0~187.5 kg/hm~2。  相似文献   

7.
栽培措施对周麦23号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措施,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X1)、播量(X2)、追肥量(X3)对周麦23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3号的株高主要受播期影响,在10月21日播种时,株高最低(80.7 cm),10月10日播种植株最高(90.27 cm)。产量主要受播期、播量和追肥量的共同作用,建立的产量模型:Y=10 660.49-520.18X1-233.93X3-166.38X22+237.56X2X3,在10月10日播种,216万苗/hm2基本苗,追肥量225 kg/hm2时,预测产量将达最大值,为12 161.91 kg/hm2。播量和追肥量与周麦23号穗数和穗粒数分别表现为二次曲线和线性关系,而千粒重同时受播期、播量和追肥量的共同作用。周麦23号的沉降值、揉混仪峰宽、8 min带宽均受播期和追肥量互作影响,和面时间受播期、播量与追肥量的共同作用。建议周麦23号在高肥水地块于10月13日播种,基本苗216万~270万苗/hm2,于拔节期追施尿素225~255 kg/hm2,若遇暖冬年份,播种期可适当推迟,增加播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小麦播种的最佳播期与播量,开展了旱地小麦播期与播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最高的是播期10月5日处理(平均6 682.5 kg/hm~2),不同播期与播量组合产量最高的是播期10月5日、播量150 kg/hm~2处理(7 300.5 kg/hm~2),说明洛旱12最佳播期是10月5日、播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新品种西农20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设计播期(T1~T3,主因素)和3个播量(C1~C3,副因素)的裂区试验,以探讨播期和播量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农20籽粒产量和品质特性受播种期与播量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籽粒产量最高(7 503.5 kg·hm~(-2))的播种期和播量组合模式为处理T2-C2(10月13日播种,播种量为150 kg·hm~(-2)),该处理有效穗数最多(689.4×10~4·hm~(-2)),穗粒数最高(33粒),且具有适宜的千粒重(40.4 g)。其次为T2-C1(10月13日播种,播种量为180 kg·hm~(-2))和T1-C1(10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120 kg·hm~(-2))组合,也可以获得7 100 kg·hm~(-2)以上的高产。播期和播量处理组合对西农20品种的籽粒容重、面粉吸水率和沉降值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其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湿面筋含量影响较大。T3-C2处理组合有利于西农20的面团稳定时间(14.6 min)形成;T2-C1处理组合有利于蛋白质(15.8%)和湿面筋(33.8%)的积累和形成。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西农20优质高产的适期播种期为10月13日左右,播量应控制在120~150 kg·hm~(-2);晚播或大播量均降低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面积高产,以当前山东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该品种的播期播量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播量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济麦22在鲁西南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9~15日,对应的适宜播量(基本苗,下同)为180.0万~270.0万/hm2;最佳播期为10月9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180.0万/hm2。  相似文献   

11.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7-59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目前已通过甘肃、河南、陕西三省审定。为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为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按照不同肥力、播量、播期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次重复,研究了播量、播期和肥力对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冰151高产高效节支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前后,播量为330万苗·hm~(-2),肥力为氮肥(纯氮)150 kg·hm~(-2)、磷肥(P_2O_5)100 kg·hm~(-2)、钾肥(K_2O) 1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花培5号适宜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明小麦品种花培5号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进行了播期、播量复因子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以处理组合A2B3(10月15日播种,播量120 kg/hm2)产量最高,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适宜播量为97.5~120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试验确定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方法]于2014-2015年与2015-2016年在曲周试验站,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匀播(Y)与条播(T)2个水平),副因素为播量(187.5kg·hm~(-2)(R1)、225.0kg·hm~(-2)(R2)、262.5kg·hm~(-2)(R3)和300.0kg·hm~(-2)(R4)4个水平),调查小麦的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结果]匀播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内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边行穗数在干旱年型(2016年)显著低于条播,而千粒重显著高于条播,其它产量性状与条播差异不大,平均产量匀播在2015年、2016年分别较条播提高5.1%与5.7%;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在多雨年型降低播量有利于产量提高,在干旱年型增加播量有利于产量形成,小麦播量在225.0~262.5kg·hm~(-2)时产量稳定性较好。[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匀播技术,播量控制在225.0~262.5kg·hm~(-2)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晚播和加大施肥对不同播量下西农黑大穗小麦的产量均有明显提高。西农黑大穗适宜在陕西陇县旱塬肥地种植,可适当晚播,合理密植,加大施肥。最佳播量为22万苗·667 m~(-2),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最佳肥力为氮肥(纯氮)200 kg·hm~(-2),磷肥(P_2O_5) 160 kg·hm~(-2),钾肥(K_2O)1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以晋麦8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探求该品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期获得较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在山西中部及东南部,晋麦86号的适宜播期为9月25日至10月5日。9月25~30日播种时取得较高产量的小麦播量为450万/hm~2;9月30~10月5日播种取得较高产量的小麦播量为525万/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渑池县小麦播种最佳的播期和播量,进行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内,基本苗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形态指标没有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播期越早、播量越大,产量越低;豫农4023最适播期是10月10日左右,播量11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两因子二次正交回归设计方案,以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中麦349在关中地区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中麦349在关中地区种植,播期为10月中上旬为宜,播量为每公顷基本苗270万(269.460万)左右,即可满足该品种高产基础群体构建的需求,进而实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7-571
为了研究在晋南地区旱作条件下晋麦91号最佳栽培模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对不同播期和播量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晋麦91号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移,株高、单株分蘖有下降趋势,产量先增后减;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单株粒质量、单株分蘖明显下降。经方差分析可以得出,适期播种且用低播量可以达到晋麦91号的高产目标,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基本苗225万株/hm~2时,晋麦91号产量最高,为(6 334.22±298.42)kg/hm~2。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1],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2,3],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了旱地小麦品种洛旱3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表现为X1>X2;并得出洛旱3号的优化技术组合:最佳播期为10月7~8日,最佳播量为127.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