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南山地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西南永州市6种主要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毛竹林和杉木林)林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针阔混交林的氮、钾元素含量高,而磷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毛竹林的速效磷含量最高;阔叶林钾、磷元素含量较高,氮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湿地松和马尾松纯林的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桉树、马尾松、杉木林下植被与土壤因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林龄10年生的广西主要造林树种桉树(Eucalyptu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下的植被与土壤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桉树林内植被种类的平均值为45.66,高于马尾松林的20.19%,高于杉木林的61.21%;在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方面,除杉木林内的土壤含水量略低外,桉树、马尾松林内的土壤含水量均在17.33%~18.08%;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4种元素含量的平均值,除杉木林内的有机质含量略高之外,桉树林内的土壤各项元素含量均接近或超过马尾松、杉木林内的土壤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3.
亚热带几种森林类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邵武市卫闽林场,在本底条件一致的同龄杉木林、马尾松林、天然阔叶林及杉阔混交林林下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量重为天然阔叶林〈杉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总孔隙度和最大含水量为天然阔叶林〉杉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0.001细微颗粒百分含量为阔叶林〈杉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林;土壤PH伙阔叶林〉杉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速效P,速率K,全N和有机质含量均为阔叶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林下栽植胡枝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马尾松林下栽植胡枝子的培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a生直播造林的胡枝子平均高度达75.8cm,平均基径3.4mm,5a生生物量高达4395.51kg/hm^2,土壤分析表明,在0 ̄40cm土层中,林下栽植胡枝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比马尾松林分别增加38.28%、26.75%、20.41%,25.33%,17.84%和22.66%;土壤微生物数量比纯林高30.  相似文献   

5.
对信丰县金鸡林场次生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天然马尾松林3森林类型进行了研究。表明,3种森林类型下木层组成结构次生常绿阔叶林最复杂、杉木人工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简单、下木层植物种类分别为78种、46种和28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亲性指数分别为4.1-4.9,1.4-4.1和0.7-1.9;林分蓄积量杉木人工林最高、次生常绿阔叶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一次生绿阔叶要高于杉木人林;枯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等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表土呈酸性,石砾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0%、1.11 g/cm3、58.01%、37.73%和20.28%;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分别为296.02,442.95,321.38 g/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5.99-8.20 cmol(+)/kg,电导率为57.87-97.44,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1.88 g/kg、105.20 mg/kg、0.19 g/kg、2.22 mg/kg和130.53 mg/kg。(2)土壤孔隙度、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小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全磷、速效磷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但土壤容重、石砾含量、最大持水量、土壤pH值、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显著。马尾松林的石砾含量与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有显著差异(p=0.003,p=0.009,p=0.01),全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5),碱解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8),速效钾与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12);毛竹林pH值和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6,p=0.030,p=0.035)。(3)从土壤理化性状来看,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的土壤质量和肥力要比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等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表土呈酸性,石砾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0%、1.11 g/cm3、58.01%、37.73%和20.28%;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分别为296.02,442.95,321.38 g/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5.99~8.20 cmol(+)/kg,电导率为57.87~97.44,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1.88 g/kg、105.20 mg/kg、0.19 g/kg、2.22 mg/kg和130.53 mg/kg。(2)土壤孔隙度、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小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全磷、速效磷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但土壤容重、石砾含量、最大持水量、土壤pH值、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显著。马尾松林的石砾含量与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有显著差异(p=0.003,p=0.009,p=0.01),全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5),碱解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8),速效钾与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12);毛竹林pH值和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6,p=0.030,p=0.035)。(3)从土壤理化性状来看,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的土壤质量和肥力要比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好。  相似文献   

8.
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一直是森林培育过程中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采用典型样地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树木园不同针阔叶树种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立地条件下,人工造林后土壤养分的表聚性明显,且树种不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栽植针叶树种主要是改善浅层土壤全氮含量,并明显提高0~4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而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影响不明显,甚至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而栽植阔叶树种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且对改善土壤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效果明显好于针叶树种。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不同树种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增加表层0~5 cm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而阔叶树种对增加全磷、速效磷含量好于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9.
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土壤养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莲花山白盘珠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0~20cm)为对象,测定了土壤pH值及主要养分含量,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pH值显著低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2)森林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速效N、有效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全N、全P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速效N含量最高,但有效P含量最低;(3)3种森林土壤全N与全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其它养分间的相关性随森林类型而异,表明森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森林土壤养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森林养分对植被恢复、森林抚育中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发现不同森林类型下的森林土壤氮、磷这些主要养分元素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性。文章主要通过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莽山7种不同林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大小的顺序为山顶矮林高山矮林竹林杉木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方面,除高山矮林外,其他林型下都是剖面表层含量最高,并随着剖面加深逐渐降低,呈现表层富集性。7种林型中高山矮林的全磷含量最高,而常绿针阔混交林最低。全磷的土壤剖面垂直分布差异明显,而有效磷的垂直变化较为平缓,且各个林型的有效磷含量差别较小。这主要和土壤母质、表层凋落物、海拔等因素有关。该研究结果对提高施肥效率、制定森林抚育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及酸杆菌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浙江开化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群落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杉木林地导致土壤肥力变化的酸杆菌分子生态学机制,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整、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林(对照)、马尾松林皆伐后的一代杉木林、杉木林迹地自然更新二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0~20 cm, 20~40 cm)的土壤pH、束缚水含量、有机碳及主要速效养分含量,比较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同时进行土壤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优势酸杆菌群的结构变化。【结果】1)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后土壤酸化显著,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林地肥力水平大致规律表现为马尾松林>杉木一代林>杉木连栽林。2) 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细菌中酸杆菌门均占明显优势(32.68%~49.17%),且连栽后的杉木连栽林0~20 cm土层酸杆菌占比显著高于马尾松林0~20 cm土层(P<0.05)。3)共检测出18个酸杆菌类群,其中Gp2在各个样地中均为绝对优势菌群,占酸杆菌群的47.74%~68.80%,Gp1占21.69%~29.72%,其次是Gp3占13.30%~22.41%。酸杆菌类群中Gp2优势加强,同时Gp3具有由优势菌属转变为次优势菌属的趋势。Gp1和Gp10相对丰度分别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35)和显著正相关(P=0.035),Gp2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10)。【结论】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及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肥力水平降低,而土壤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群落作为土壤优势菌群随土壤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这预示着酸杆菌在杉木人工林土壤物质循环中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及土壤肥力状况,选取马尾松人工纯林(M)、5 a香樟人工林(X1)、15 a香樟人工林(X2)和30 a香樟人工林(X3)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在4种森林群落内设置了样地,并取样和测定了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然后,用标准得分函数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差异不大,但香樟能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香樟林能使土壤浅层的pH值升高,酸性降低;香樟林能够明显提高有机质、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含量;香樟对土壤中全氮、速效氮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土壤肥力指数排序为X2 MX3X1。本研究有助于解决纯马尾松林存在的层次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抗逆性差、抗虫害抗病能力差等问题,建议营建针阔混交林,以提升土壤肥力,促进马尾松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以莲花山白盘珠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0~20 cm)为对象,测定了土壤pH 值及主要养分含量,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 果表明:(1)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pH 值显著低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2)森林土壤有机质、 全氮(N)、全磷(P)、速效N、有效P 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 全 N、全P 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速效 N 含量最高,但有效 P 含量最 低;( 3)3 种森林土壤全N 与全P 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其它养分间的相关性随森林类型而异, 表明森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榆林沙区不同固沙林地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林沙区不同类型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典型固沙林地,以裸沙地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固沙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固沙林地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较裸沙地有显著提高。其中,有机质提高幅度最大,是裸沙地的3.6~4.6倍,速效氮次之,全磷最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柠条林踏郎林紫穗槐林沙蒿林樟子松林裸沙地,踏郎、柠条、沙蒿林土壤全磷较大;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樟子松林、柠条林较大,沙蒿、紫穗槐林地较小;土壤中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在25cm以上土层变化幅度较大,几乎成直线下降趋势,在25cm以下变化趋于平缓;土壤有机质与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辽东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以辽东地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红松林、落叶松林和柞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表层土壤(0~10 cm)养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落叶松林柞木林红松林;铵态氮含量表现为柞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硝态氮含量表现为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柞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柞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总体上,除硝态氮外,落叶松和柞木林土壤养分均高于红松林。  相似文献   

17.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样分析了湖州市马尾松林、毛竹林和杉木林3种林分土壤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的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P<0.05),而马尾松林与杉木林之间无明显不同。从3种林分总体上分析,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而单个林种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均不理想,且林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盆栽杉木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施肥对1年生(1 a)与2年生(2 a)杉木苗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营养亏缺的酸性黄红壤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1 a苗木盆栽土壤pH值、全钾含量下降,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增加,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变化不明显.由于局部尿素浓度过大直接导致幼苗受伤,影响了成活率.而2 a苗木的土壤则是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呈上升趋势,全钾、速效钾含量和pH值下降,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与pH值呈明显负相关,表明pH值下降导致闭蓄态磷活化,促进了2 a苗木的生长.在氮、磷营养亏缺条件下,施磷量的增加使得1 a苗木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增加,全钾、水溶性钙镁含量则下降,有机质、水解氮没有明显变化.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磷肥解除了1 a苗木磷素营养亏缺,显著促进了苗木生长;而对2 a苗木,施磷肥使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增加,全钾含量下降,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水溶性钙镁没有明显变化.对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磷肥对2 a苗木生长没有促进作用,而且使土壤营养平衡进一步失调,苗木仍处于营养亏缺状态.在氮素营养充足、磷素亏缺的营养条件下,随着氮磷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2 a苗木中的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施用氮磷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对速效钾的吸收利用,导致苗木的光合产物向叶和茎部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树种、起源和龄组对森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养分等方面探讨区域尺度上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特征,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因子在不同起源和不同龄组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广东省马尾松林与杉木林不同树种之间森林土壤性质在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等9个指标差异显著,同一树种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不同起源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树种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不同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各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强,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土壤因子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树木生长对土壤养分具有促进作用。马尾松林土壤综合得分:不同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不同龄组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杉木林土壤综合得分:不同起源为人工林天然林,不同龄组为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结论】杉木和马尾松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显著,不同起源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天然林的土壤质量较好,在不同龄组中马尾松近熟林和杉木成熟林土壤质量最好。所以,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起源和不同龄组适地适树地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地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pH值为4.20~5.50;有机质为1.20%~4.00%;速效N为3.79~22.50mg/kg;速效P为0.24~1.01mg/kg;速效K为4.7~21.95mg/kg。根据广西土壤养分含量等级划分标准,认为该地区土壤中的大量元素(N、P、K),特别是大量元素(P、K)缺乏最为严重。对马尾松、杉木林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的土壤水稳性、自然含水量及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略大于杉木林;而杉木林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