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水烤烟适生适产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天水7县烤烟全生育期气象条件与烤烟产量间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影响烤烟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烤烟团棵一现蕾旺长期7月的降水量和7—8月的平均气温,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对两因子配置要求计算出相应的气候指标,进行天水烤烟适生适产的气候区划,为当地烤烟合理布局和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光泽县烟稻连作的烤烟种植气候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光泽县农业气候资源和烤烟生产气候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回归法和等量化处理,在建立烤烟生产气象因子地理分布模式和烤烟种植气候区划因子分区模式的基础上,利用Arc info软件制作烤烟种植气候区划,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光泽县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烤烟生产以及确定适宜播栽期、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福建省烤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福建复杂地形下的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规避或减轻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利用福建省烟区28个县(区)的1972-2014年气象资料,2008-2013年烤烟产量、面积及其它社会经济资料,构建由致灾因子危险性、烤烟脆弱性和烟区防灾减灾能力组成的多灾种综合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量化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法计算综合灾害风险指数,基于GIS技术开展烤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福建烟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呈现由东南至西北逐级增加的趋势,轻度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中东部、三明市东部和南平市东部的部分地带;中度灾害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西部,南平和三明两市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地带;重度以上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平和三明两市的西北部山区,其中1000m以上高海拔地区存在严重气象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连作条件下烤烟根内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及其对烤烟产值量的影响,以红河泸西连作烤烟为对象,利用GC—MS检测根内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探析对烤烟产值量影响较大的因子类型及其与产值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烤烟根系内检测并确定出14种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5.737%,分别为酚酸类因子、醛酯类因子、酸酯类因子以及酚类因子。4个公因子与烤烟经济效益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烤烟根系内莨菪亭、软酯酸、花生酸的含量越高,十四酸含量越低,有利于提升烤烟产量和产值,但不利于提高上等烟比例;而提升根系内香草醛、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的含量,有利于提高烟叶等级结构,但不利于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因此,为了克服连作障碍,应通过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调控根系内以上7种关键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使其维持平衡,以提高烟叶产值量和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5.
枸杞总糖含量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北方6省区枸杞采样分析枸杞总糖与土壤养分和气象因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枸杞籽总糖含量受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共同影响,其中土壤水解氮、速效钾、pH和有机质是影响枸杞总糖含量的主要因子。气象因子中果实形成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全生育期积温均与枸杞总糖含量关系密切,且气象因子较土壤养分对总糖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烟叶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提高烤烟品质评价的智能化程度,使用2009—2017年玉溪市9个烤烟‘K326’典型定位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数据与对应不同生育期的生态因子(气象和土壤)数据,分析得到生态因子影响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烟叶各化学成分机理生态预测模型。根据2018年生态因子数据,预测了各定位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同时,使用相同的90个烤烟定位点数据,利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um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MIC)筛选输入变量,使用经过灰狼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智能算法的烟叶化学成分生态预测模型。机理算法的生态预测模型R~2平均值为0.29, RMSE平均值为0.13,只有还原糖RMSE略大于0.2;智能算法的生态预测模型R~2均大于0.95, RMSE均小于0.1。结果表明智能算法的生态模型预测效果优于机理算法的生态模型,能够为烤烟品质提升与调优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烤烟根际土壤化感物质之间相互关系及与烤烟经济性状相关关系,为消减连作障碍配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云南省红河州泸西连作烤烟为供试材料,利用GC-MS检测根际化感物质,通过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提取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的公因子,分析根际化感物质与烤烟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  结果  烤烟根际检测并确定出13种根际土壤化感物质,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第一因子为酚酸类物质,占有变量总方差的53.75%,对十四酸、莨菪亭、十七碳酸、亚麻酸具有高的正载荷,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相互之间呈正相关。第二因子为酸-酯-酰胺类因子,占变量总方差的19.27%,苯甲酸、香草醛、软脂酸、芥酸酰胺具有高的正载荷。第三因子为酚酯类因子,占变量总方差的11.78%,2,2′-亚甲基双-(6-叔丁基对甲苯酚)、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具有高正载荷。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根际化感物质不是单因子影响烤烟经济性状,是多因子综合影响,以第一因子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烤烟根际土壤十四酸、莨菪亭、十七碳酸和亚麻酸与单叶重和产值呈正相关,但与中上等烟叶比例呈负相关。  结论  烤烟根际化感物质对烟叶的影响是双向的,但增加单叶重和亩产值的正效应大于降低中上等烟叶单叶重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不同烟区烤烟化学成分的主导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纬度差异和地理方位,将我国主产烟区的7省12县分为南北两大烟区,采用统一栽培模式,对两区烤烟( Nicotiana tabacum L. )主要化学成分和大田生长期不同时段的气候因素进行多元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初步获得了两烟区烤烟化学成分的主导气候影响因子。主要结果是:北方烟叶化学成分与气候因素的相关程度比较明显,南方烟区相对来说不很显著,影响北方烟叶化学成分的气候因子多于南方烟叶。南北两烟区不同生育时段的气象因子与烤烟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关联度,影响烟叶化学成分的主导气候因子明显不同,作用方向也各不相同。综合而言,北方烟区化学成分的主导气候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和10 cm地温;南方烟区化学成分的主导气候影响因子是日照时数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9.
烤烟长期连作与过度施肥导致土壤障碍问题频发,病虫害增加,严重影响烟叶质量。通过对以烤烟为中心的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障碍因子识别与评价,探究烤烟轮作体系下土壤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并建立障碍模型,对保障植烟土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分析了丽江金沙江流域5县(区)植烟区大麦-烤烟(Ⅰ)、大蒜-烤烟(Ⅱ)、油菜-烤烟(Ⅲ)和蚕豆-烤烟(Ⅳ)主要轮作模式土壤典型样品111个,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了19个土壤养分指标,从中挖掘主要障碍因子,并探究土壤酶活性的响应机制,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大麦-烤烟(Ⅰ)模式中土壤障碍因子有4个,pH、全氮和水解性氮均属土壤重度障碍因子,有机质属轻度障碍,障碍度为8.29%。大蒜-烤烟(Ⅱ)模式中,有效磷和有效锌障碍度分别为5.67%和9.98%,均属于轻度障碍;水解性氮、交换性镁和有效铁障碍度分别为42.34%、28.41%和19.28%,属于重度障碍。油菜-烤烟(Ⅲ)模式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交换性镁等土壤障碍因子均属重度障碍,障碍度...  相似文献   

10.
豫中烟区土壤因子分布状况及对烤烟糖碱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豫中烟区407份土壤样品和对应的烤烟样品为材料,分析了豫中烟区几种土壤因子(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分布状况及对烤烟糖碱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中烟区土壤中性偏碱,有机质、速效钾和碱解氮均在适宜范围内,速效磷较低。不同植烟市相比较,漯河土壤pH最低,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均最高;许昌土壤pH最高;平顶山土壤速效钾最高。(2)豫中烟区烤烟糖碱比平均为12.11,不同植烟市变化规律为许昌>漯河>平顶山。(3)豫中烟区烤烟糖碱比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之间均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不同植烟市间土壤因子与烤烟糖碱比的回归关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鸭梨果实生长速度和品质形成与热量条件、水分条件、温度日较差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探讨鸭梨果实生长规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便依据当地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达到高产质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基肥不同施肥方式和基追肥比例对烤烟产质量及减氮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雨条件下,采用挖大穴、施用穴肥(60%基肥条施+40%基肥穴施)的方式能够促进烟株前期吸收更多养分,促进烟株早生快发,提高中部叶质量。当施氮量为127.5 kg·hm~(-2),追肥比例由50%提高到65%时,烤烟上部叶开片度、叶面积、单叶重均有所提高,上部烟叶营养得到改善。在总施氮量比CK(150 kg·hm~(-2))减少15%条件下,通过调整基肥施肥方式和基追肥比例,烟叶产值和烟叶质量均得到提升,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烟农效益。  相似文献   

13.
云南保山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与烤烟化学成分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描述统计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保山烤烟化学成分与土壤养分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保山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处于富足状态,但土壤养分不均匀,微量元素硼和氯含量较低,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烟碱和总氮含量适中,钾、氯含量偏低;②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硼含量与烟碱、总氮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和有效镁含量与烟叶还原糖、钾氯比、糖碱比和氮碱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③控施氮肥,增施磷肥,提高烟株对土壤中钾的利用率,适当增施微肥,有利于提高保山烟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与烤烟生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有机肥与烤烟生长发育、品质、生理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烤烟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类钾肥对烤后烟叶的钾和中性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钾含量与中性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提高了烤后烟叶的钾含量和中性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降低了亚麻酸、亚油酸和柠檬酸的含量。钾含量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以K2SO4增施生物钾肥处理最高,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以单施KNO3处理最高,钾含量和中性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均以单施生物钾肥处理最低。烤后烟叶钾含量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烤后烟叶钾含量能够提高烟叶的中性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不同追钾时间及揭膜后不同培土次数对烤烟光合特性、钾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其他处理,黑白配色膜覆盖+移栽后30 d追钾+揭膜后培土2次处理显著增强烟叶光合性能,助于烤烟干物质的积累,且其烟叶钾含量及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常规化学成分最协调,产量产值最高。就追钾时间而言,普通白膜覆盖在移栽后45 d追钾比移栽后30 d追钾效果更佳,而黑白配色膜覆盖在烟苗移栽后30 d追钾肥却比移栽后45 d追钾效果要佳。较揭膜后培土1次处理,揭膜培土2次的处理更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发育。综合分析可得,对砂质壤土而言,黑白配色膜覆盖+30 d追钾+揭膜后培土2次的栽培方式能有效增强烟株光合性能,提高烟叶钾含量及产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气化烤烟系统设计及节能与品质改善效果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间接换热式烤房存在的能源利用效率低,烤烟质量不易保证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以生物质燃气为能源,采用间接换热与直接换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烘烤的烤烟设备,通过这种改进,不但使烤烟房的效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直接换热过程中烟气所携带的CO2有助于提高烤烟的质量,加之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采用,使得烤烟质量得以保证。实验表明该系统节能及品质改善效果都较传统间接换热式烤房有显著提高,系统热效率达58.3%,烟叶质量较对照传统烤房提高了1个等级。  相似文献   

18.
应用PGPR菌肥减少烤烟生产化肥的施用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从烤烟根际筛选的抗生菌、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菌株制成PGPR菌肥,进行田间完全区组随机试验,研究其在减施化肥的条件下对烤烟产量质量的影响。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黄棕壤,种植烤烟品种为云烟89,菌肥施用量30 kg hm-2,于烤烟移栽时溶于生根水中一起施入。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1)常规施肥同时施用PGPR菌肥;(2)NPK肥为常规施肥的80%同时施用PGPR菌肥;(3)常规施肥;(4)NPK肥为常规施肥的80%。结果表明,施用菌肥的二处理与未施用菌肥的二处理相比,施用菌肥不同生长期烤烟根际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17%~27%(p<0.05),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3%~16%,现蕾期根际解磷菌的数量显著提高24%(p<0.05),并可提高烤烟的抗病性,烤后烟外观质量好。处理(2)与处理(4)比较,现蕾期烤烟根际氮、钾、铜、锌、硼和铁6种元素的有效性提高4.46%~28.87%,而磷、钙、镁和锰4种矿质元素的有效性降低2.63%~30.19%,烤烟产量和净产值分别提高7.53%和30.05%。处理(2)与处理(3)比较,烤烟产量和净产值分别提高4.52%和24.68%。使用PGPR菌肥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为可持续生产优质、无公害烟叶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以秦烟96为材料,通过设置5个供磷水平,研究了增施磷肥对烤烟烟叶营养(氮、磷、钾)和多酚含量及烟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磷肥影响烟叶生长发育的营养基础以及色泽形成的生理机制,为优质烤烟生产进行合理施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施磷量在P2O50~5.84 g/盆范围内,随施磷量增加,烟叶氮、磷、钾含量和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加,均呈显著正相关,磷肥过多时,抑制作用显著;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适宜的施磷量可改善烟叶营养,提高多酚含量及其氧化水平,有利于烟叶色泽形成;烟叶酸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评估土壤供磷能力的有效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phytosterols in tobacco leaves have specific effects on tobacco quality,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ree and conjugated phytosterols in various tobacco leave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d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phytosterols in representative cured tobacco leaves by gas chromatography of TMS-ether derivatives. We found that phytosterol contents in tobacco leaves ranged from 1.0 to 2.5 mg/g of dried leaf tissue, depend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tobacco leaves. The majority of phytosterols (75-85%) were conjugated as ester and glycosides, with only about 15-25% existing in the free form. Furthermore,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gives ris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obacco types with phytosterol levels: the contents of phytosterols in tobacco leave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flue-cured tobacco, Oriental tobacco, Burley tobacco, cigar tobacco, and Maryland tobacco. At the same time, the tobacco curing process leads to a difference in phytosterol existing-form distribution in some variation la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