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主体专业,也是办学历史十分悠久的专业,多年来为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九五”期间教育部组织全国农业院校开展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农学专业提出了“基础加模块”、基础加农业背景——必修专业加选修专业“两段式”等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创业农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服务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构建一套创新创业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当前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追求。文章以绥化学院农学专业为例,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平台建设,培育"专业学习+社团实践"模式等措施构建地方高校农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农业院校是实施高等农业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基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乡村振兴需要的高层次农科人才.该文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和宜春学院农学专业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  相似文献   

4.
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建国以来,全国各农林院校培养了大批农学专业专门人才,在农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促进了农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对农林院校的传统老专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目前,农林专科的农学专业面临着招生、分配难的困境。据1995年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地方性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建设,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与实施、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对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的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职能,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的实际,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探索。河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农业院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起了立体现代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空间的拓展和服务方式等转变,拓宽了服务领域,不断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向;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通过弘扬“太行山精神”,传承优秀特色校园文化,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学的专业教育也在发展,而对于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高了要求。传统的农学专业主要培养农作物栽培人才,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要求,将传统的人才培养提升为面向"三农"的人才培养,即是"种、养和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然而细究地方农业院校实际就业情况,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态势,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就业趋势亦可持续向好发展。这就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在寻求政策支持的同时,切实摆正人才培养主体位置,积极探索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设法引导学生服务"三农",使人才培养真正惠及"三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现代农业教育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有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目标的统率下,整合人才、科技、信息、物资、观念和环境等服务要素,通过树立服务"三农"办学理念、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服务路径输送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研发应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并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以安顺学院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论述农学专业为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搭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及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以完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阐述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满足安顺市农业产业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云南农业大学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队伍、教学环节、平台建设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所做的改革与实践,以实现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云南省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将为保障我国农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加强农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对落实该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年的农学科研、教学、推广的实践以及农学专业学生管理的体会,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农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出发,探讨利用现代互联技术构建农学专业课案例融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我国现代农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我国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为国家及广西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针对新农科发展的需要,以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为例,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大学农科资源优势、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业高校农林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浪潮中,面对农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中国的农业国情,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农业院校中的农学专业在改革大潮中怎样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查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查新人才需要掌握农学、信息检索、计算机以及外语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查新人才存在学科专业知识不全面,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需要以现有的高校农业教育为基地,在现有农学类专业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检索和计算机类课程。在现有的高校农学专业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有效的农业查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对在职查新人员的培养,包括系统地培养以及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以培养出合格的查新人才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专业为例,论述了云南农业大学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以实现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质、自身特点的农学品牌专业,满足云南省农业产业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独特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高等农业院校在高级农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农业新技术转化与推广等方面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新特征,深度挖掘了高等农业院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矛盾和障碍,提出高等农业院校职能需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市场导向、协同协作、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再矫正和再定位,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机制体制改革,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神圣职责,也是新时期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着力点。“十二五”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将立足自身职能和社会职责,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等方面,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力求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情况,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面向21世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以及具体方案作了论述,提出了“两段制”的教学模式,即一、二年级为第一段,学习共同的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同时学习“农业背景”知识和技能。三、四年级为第二段,在全面学习农学专业内容的前题下,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个性特点,选学另一个专业的主要课程或读一个辅修专业,或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完成一定学分,从而培养出“农理”型、“农工”型、“农经”型、“农文”型等多种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孟成民  刘零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216-219
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而农业院校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特殊使命,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三农"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从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总结了目前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状况,从生源、师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提升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