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茯苓市场需求日益俱增、供不应求,发展茯苓产业已被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纳入"十四五"规划。宁洱县是思茅松的主产地,具有大规模生产茯苓的优越条件。该文阐述了茯苓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用价值,分析了茯苓的市场需求,并对栽培材料与栽培场地的选择准备、接种、接种后管理、采收、越冬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了逐一介绍,以期促进当地茯苓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人工栽培茯苓的场地选择、栽培料准备、菌种培养、栽培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  相似文献   

3.
茯苓系常用中药材.过去栽培茯苓,均采用"段木窖栽".耗费大量松树.改用松树蔸接种栽培茯苓,既丰产又节省松树.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田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罗田县茯苓(Poria cocos)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制定有一套规范化栽培茯苓的技术,部分地区运用"四改"方针种植茯苓。目前茯苓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规范化茯苓种植技术普及不够、茯苓加工水平较低、种质来源混乱、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化发展模式单一、品牌产品少等。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了广泛推广"四改"方针、注重茯苓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实行挂牌销售澄清茯苓菌种来源、联系科研单位和大企业提高茯苓的科技投入、鼓励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并存5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茯苓旱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山林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茯苓旱田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旱田栽培茯苓产量3751kg(下窖面积为515m2),比在山林地常规栽培(对照组)高21.7%。旱田栽培茯苓结核率为99.74%,对照组为95.49%。茯苓单个结核率,旱田栽培为99.33%,对照为92.63%。菌核质量、经济效益,旱田栽培均比对照好。特别是旱田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解决了多年来茯苓栽培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群 《北京农业》2007,(6):25-26
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植物,以菌核入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多数中药配伍中都要用到茯苓.但过去茯苓都是用传统的"肉引"栽培法,就是选用个体均匀的小茯苓等作种子,用松材栽培,称之"普窖".松材栽茯苓对森林资源破坏性大,而且由于结苓不稳定,100千克松材只产鲜茯苓3~6千克,有时甚至失败.自1994年起,新邵县新港玉竹开发有限公司推广"纯菌种"栽培法,就是以菌丝作种,称为菌引法,利用松蔸、松尾、松枝来栽培茯苓获得成功,既提高了茯苓产量,又提高了松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经生产实践证明,每100千克松材可产鲜茯苓17.5~27.5千克,直径40~50千克以上的松蔸可产鲜茯苓30~50千克,有的高达100~200千克,经济效益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解决茯苓连作障碍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调节土壤pH和添加厩肥的方法来栽培茯苓,对比废弃茯苓栽培场与新开茯苓栽培场之间、废弃茯苓栽培场中各处理之间栽培茯苓的差异。[结果]废弃茯苓栽培场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所产茯苓的质量均未达到新场栽培效果,平均结实率分别比新场栽培低31.7和20.0个百分点;与废弃茯苓栽培场空白相比,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所产茯苓的质量略好,产量分别是后者的3.4和4.4倍,平均结实率分别高41.6和53.3个百分点。[结论]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能够提高茯苓的质量和产量,且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但效果有限。解决茯苓连作障碍问题必须探寻其他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07,(3):38-38
1、茯苓 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有栽培于野生两种,栽培者产量较大,以安徽为多,故有"安苓"之称;野生者以云南为著,称"云苓".习惯上以云苓质优.  相似文献   

9.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60%以上的中药方中均配有茯苓,茯苓为兼性高生菌,非常名贵,被誉为中国传统药物的"白银"。茯苓在日常中不仅可以入药,还可以作为食材。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显示估计全国每年大约需要3万余吨干茯苓,生产干茯苓需要松木约30m3/吨,因此全年用于干茯苓生产所需的松木总量约90万立方米。导致茯苓种植产业与林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再说近年来松木价格一直上涨,用段木栽培是少有为见。随着松木数量的不断增多,每年松树兜的产出量也比较大,大多地区都是直接将树兜弃置在山上,任其腐烂,导致资源大大浪费。此外,树兜还可能滋生大量白蚁,给周边其他林木造成危害。因此,要进一步推广松树兜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同时减少白蚁的数量,降低周围农林作物虫害发生几率;同时有效提升茯苓产量,推动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中,常用松树、椴木栽培茯苓,每生产1吨干茯苓,大约需要20立方米的松木,因此,茯苓生产与林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节约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方法松树蔸栽培茯苓可分为无断根栽培和断根栽培。1.无断根栽培。用上年7月至当年2月砍伐后的松树蔸进行栽培,栽培前将树蔸皮铲去,晒1个月以上,选择晴天,在树蔸周围挖开30厘米左右深,把露出的树皮用斧头劈去,周围喷洒药效较长的农药,以防止白蚁发生。然后用刀把菌种袋子破开(但菌种不宜弄碎)…  相似文献   

11.
在思茅松松材线虫病疫木上栽培茯苓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以防范线虫进一步扩散、蔓延为主要目的,如就地焚烧、熏蒸再续利用等,疫木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对在思茅松松材线虫病疫木上栽培茯苓进行了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茯苓一级、二级、三级菌种制备,栽培场地的选择,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一整套在思茅松疫木上栽培茯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河南省伏牛山区茯苓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菌种制备、栽培与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茯苓的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与单纯的茯苓旱田栽培的对照组间在菌丝生长期、菌核生长期、全生长期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2组间在接种成活率、结实率、单个最大苓重、单窖产量等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别。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对照组净收益分别是旱田种植芝麻的传统组净收益的7.23倍、7.88倍。试验组的总体经济效益比对照组高出8.95%。  相似文献   

14.
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与单纯的茯苓旱田栽培的对照组间在菌丝生长期、菌核生长期、全生长期、接种成活率、结实率、单个最大苓重、单窖产量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别;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对照组净收益分别是旱田种植芝麻的传统组的7.23、7.88倍,而试验组还有种植芝麻的收益,故总体经济效益比对照组高出8.97%。  相似文献   

15.
茯苓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也是一种著名滋补强壮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茯苓的生产和应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初栽培茯苓采用段木栽培,这种方法耗时多,资源浪费大,产量低,现在已很少使用,现在大多是采用砍伐后留下的松树蔸进行茯苓栽培,这种方法栽培茯苓变废为宝,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易于管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其栽培要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茯苓栽培场土壤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明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原因。[方法]对岳西县里仁村茯苓栽培场栽培前和栽培结束约5个月后的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大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进行初步的生态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对于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原因,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可以排除;pH值有明显下降,推测是重要因素之一;蜚蠊目昆虫数量有明显增加,其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该研究为茯苓栽培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每年需要大量的松木资源来生产,为了节约森林资源,保持生态,用松树兜栽培茯苓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人于2003年第一期在本刊刊登《松树兜栽培茯苓试验总结》后,收到部分读者来信,要求介绍松树兜栽培获苓技术,现将松树兜栽培茯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茯苓,别名云苓、松茯苓等。为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药,有利水、健脾、安神作用。茯苓的栽培方法较多,有段木栽培、树蔸栽培、松枝接种等,以段木栽培为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方法]在茯苓生产的主产区安徽省岳西县选择了3个栽培样地,在茯苓栽培前、后期两次从窖底50 cm和窖中25 cm两层采取土样,测定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以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栽培前、后微生物总数平均下降了14.8%,细菌增加了2.3%,放线菌和真菌分别下降了52.6%、66.8% 两层比较,50 cm层比25 cm层放线菌下降多6.6个百分点,真菌下降多18.2个百分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降低了11.6%和12.2%,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降低了90.4%和91.7%。此外,根据微生物数量变化推测,茯苓可能产生化感物质。[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降低以及化感物质的产生,反映了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差,应该都是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20.
茯苓的栽培一般以松林段为主要原料,大量的砍伐松木,对林业资源造成了破坏。本文作者在多年茯苓种植的经验上,探索利用锯末进行茯苓的栽培技术,对于发展我国茯苓栽培的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林业资源,协调发展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