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闽南山地桉树无性系U6造林立地条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桉树优良无性系U6生长量和材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桉树无性系的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对木材材性如纤维形态、木材基本密度以及化学成分等均没有显著的影响。立地类型Ⅱ较适宜U6生长,该立地土壤基本特征为土壤为红壤或粗骨性红壤,土层深度大于1m,腐殖质层大于20cm且土壤疏松。  相似文献   

2.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选择及其早期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7个3年生不同桉树无性系的几个主要性状进行调查,运用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无性系主要性状的种间差异以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点立地条件、不同桉树无性系的年均蓄积量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干形指标与其产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树高、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通过干形指标和无约束指数选择法,综合评定了各无性系的生长表现,选出ECl、CH3、CH1等18个表现优良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速生桉树的遗传与环境互作较小,但因桉树在中国南方的种植范围的不断扩大、林地多为丘陵山地、立地条件差异很大,遗传与环境互作,特别是无性系水平上的影响是无法被忽视的。在相近地理位置但不同立地条件的9月生试验结果表明,无性系与立地的互作在高生长上接近极显著水平(P=0.012),占总体方差的5.2%,为遗传方差的49.7%,说明在无性系或杂种家系水平上,遗传与环境互作的意义可能不同于一般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适应性强的桉树无性系,选择在广西东门生长表现良好的5个桉树新品种,在广西的3个区域进行对比试验,检验由单点无性系对比试验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种植的生长性状及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年均蓄积量差异显著,说明无性系间的选择有意义;不同地点间差异不显著,无性系与地点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说明无性系适应性广;依据丰产性、增益性及其稳定性进行无性系适应性综合评价,DH288-4、DH299-5和DH306-3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桉树人工林亟需发展补充更多优良无性系,对22个桉树无性系进行生长和遗传分析,以选出遗传稳定、生长优良的无性系,增加桉树人工林品种多样性,降低大规模病虫害的风险,确保林业的稳定发展。【方法】利用Excel软件计算无性系单株材积,通过SAS软件对各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估算其方差分量和重复力等遗传参数。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对2.5年生无性系进行早期选择。【结果】无性系的总体生长情况生长较好,2.5年生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7.7 m、11.8 cm和9.96×10-2 m~3;生长性状在各个林龄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表明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多重比较对各无性系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大于对照的无性系分别有2个、2个和3个。无性系遗传分析表明各生长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均较高,在86.30%到93.90%之间。以2.5年生的无性系生长性状进行早期选择,初选出2个优良无性系H12和P6,其中无性系H12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大于对照无性系,且单株材积达到显著水平,无性系P6的胸径和单株材积显著大于对照无性系,而树高与对照无性系无显著差异。【结论】无性系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并且受遗传效应和固定环境效应控制较强,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初步筛选出H12和P6为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大型机械带状整地微立地环境对不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良种早期生长的影响,在江西省大岗山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对不同机耕整地不同微立地条件下杉木良种的幼林期生长表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大型机械条带整地杉木幼林早期生长优于传统整地,最适宜杉木早期生长的微立地是台外、台中和坡上,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在机械整地上的地径、树高和生物量平均值最大,显著高于安福红心杉和"洋020"优良无性系。因此,大型机械整地造林条件下,选择"洋061"优良无性系,定植在台外、台中和坡上微立地上是适宜的造林良种与立地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16个桉树无性系为材料,对其6年生时生长性状进行比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无性系表现出对立地条件较敏感,说明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无性系选择是必要的。聚类分析表明无性系M1、GL9、DH32-22保存率高,生长性状达到中上等水平,是本试验中的较优良品种。无性系亲本分析表明以尾叶桉和巨桉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调查分析5种不同前茬立地类型的桉树人工林生长及其土壤肥力情况,结果表明:相思前茬立地类型的4.5a生桉树人工林具有最高的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每公顷材积,分别为92.4%、13.5cm、18.4m、153.6 m3,相思前茬立地可能是较理想的桉树人工林造林立地类型.进行桉树人工林多代经营时,相思、桉树前茬都是可以选择的立地类型,但一定要加强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才能获得较高的材积.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造林密度和林地立地质量的桉树人工林中间种山毛豆、桂牧1号象草和柱花草,开展不同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收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间种牧草能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各模式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比纯林提高0.63%~22.58%,总净收益提高9.85%~19.77%。桉树密度、立地质量和牧草品种3因素对年净收益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经济效益较为优良的桉树(2 m×6 m)+山毛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项目主要研究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速生丰产配套技术,其中包括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栽培区区划、立地条件的选择、造林密度、短周期工业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林—农复合人工林的生产力及其经济效益。 1.优良杨树无性系的选择选好各地的适生无性系是能否成林、成材的关键。多年来,我校经过对多个杨树无性系的长期观察,选出了适合我国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无性系。 2.栽培区区划选出的优良无性系并非是所有地区都能生长,我们根据几个主要的气候因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作为划分方法,划出最适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及不适宜栽培区,这对我国推广上述优良无性系具有指导意义。 3.立地条件选择各地区在适生无性系选定后,能否根据其生态学特性把这些无性系安置在适生的立地条  相似文献   

11.
杉木速生、耐瘠薄营养高效型无性系选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0个杉木无性系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地位指数为18、16、14的立地条件下进行造林试验,经过14 a的观测,结果表明:20个杉木无性系在地位指数为18的立地条件下交互作用比16、14地位指数条件下变化丰富,大多数杉木无性系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长较好,但也有少数无性系在较差立地上生长较好;20个杉木无性系中有11个在不同立地上差异显著,另9个无性系在不同立地上差异不显著;20个杉木无性系材积生长量的前10名中,7个无性系与立地交互作用显著;无性系营养性状的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077~0.706,平均为0.465,杉木无性系吸收营养受中等遗传控制;16号无性系适应地位指数为14的立地条件,属速生、耐瘠薄营养高效型无性系;13号无性系适应地位指数为16的立地条件,属速生、中等营养高效型无性系;12号无性系适应地位指数为18的立地条件,属速生、高营养高效型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378个9年生捷克种源欧洲云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选育欧洲云杉优良无性系,为本地区造林提供优质遗传材料,加速当地引入云杉人工林高质量发展。[方法 ]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建立378个欧洲云杉无性系对比试验林,调查或计算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当年新梢长、第一轮分枝数等指标,并通过EXCEL和R包lme4(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using'Eigen'and S4)进行数据整理及遗传参数计算,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 ]无性系树高、当年新梢长、胸径、分枝数、冠幅在无性系间及与区组交互作用下均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系数为10.02%~20.38%;表型变异系数为31.36%~48.36%;无性系重复力为0.59~0.71;相关系数中,无性系树高、新梢长、胸径、冠幅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系数较高(0.72~0.95),且都极显著相关。采用BLUP法计算无性系树高遗传值,从378个无性系中选择30个欧洲云杉无性系,入选率为7.94%,入选无性系树高遗传增益为26.38%。[结论 ]378个欧洲云杉无性系树高、新梢长、胸径、分枝数和冠幅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变异,同时受到无性系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即无性系也存在与立地的明显互作关系,说明在推行无性系林业时,要因立地选择最适宜无性系。根据无性系树高遗传值筛选30个优良无性系,各表型性状生长优良,可为欧洲云杉在本地进行无性系造林推广应用提供优质材料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坡向、坡位、坡度等地形因子以及整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的保存率、年均胸径、年均树高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对桉树人工林保存率、年均胸径、年均树高的影响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偏南坡向比偏北坡向好;不同坡位对桉树人工林的保存率影响不大,对桉树人工林的年均胸径、年均树高的影响,随着坡位的降低生长表现越好;不同坡度对桉树人工林保存率、年均胸径、年均树高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降低生长表现越好,保存率影响不大;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的保存率、年均胸径、年均树高的影响均表现为人工挖穴的最差,机械全垦的最好。因此选择不同地形进行桉树人工林造林时,应选择坡向偏南、坡位偏下、坡度10°的立地类型,并采用机械全垦的模式,才能获得最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黄冕林场桉树人工林经营利用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黄冕林场3-5年生桉树人工林进行生长调查,探讨分析桉树经营利用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中,不同林龄和同一林龄桉树人工林之间生长差异明显。不同的立地条件、初植林分密度对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等生长影响很大。随着林分密度(标准地样木数)的增大,样木数与生长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大,这种林分密度负效应就越明显。从财务指标看,随着林龄的增大,总产值、纯利润和NPV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但IRR却并不如此,而是先增大后减少,在4a时,IRR达到最大值。从年份看,投资回收期为3a。结果表明桉树在广西黄冕林场这样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下,表现适生、速生,且经济效益好,是营造短周期用材林的好树种。但为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注意树种、立地条件和栽培等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不同桉树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个桉树无性系在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个桉树无性系在本区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尾赤桉201-2,其次为尾巨桉3229和尾圆桉184-1;海拔在300 m以下的适宜种尾赤桉201-2、尾圆桉184-1、尾巨桉3229等,海拔在300~460 m的适合种尾赤桉201-2和巨桉。  相似文献   

16.
山桐子是四川优良乡土木本油料树种,开展实生人工林生长和果实性状研究,为下一步开展人工林优良家系和优良无性系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川中丘陵区5年生实生人工林生长和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间产量变幅为2.59~26.75 kg,果实百粒重变幅为20.13~63.92 g,初选25个单株生长性状和果实表型性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单株生长性状和果实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序重与果柄粗度有显著正相关;树高、胸径和冠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枝盘轮数和总的枝条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果序长、果序重和每串果序果实净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山桐子人工林单株间生长和结实性状差异显著,选择潜力大。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6年生的9个桉树优良无性系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单株材积、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在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共有6个无性系单株材积生长优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现最好的无性系为广林4号,其次为DH3327,其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对照的325.4%,323.6%,是总体均值的153.0%,152.2%。运用标准差法进行优良无性系选择,广林4号和DH3327两个无性系入选,入选率为22.2%。  相似文献   

18.
杉木优良家系区域化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地区7年生杉木优良家系区域化测定试验林进行了实测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胸径、单株材积有极显著差异,3个生长性状在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在家系×地点互作上表现为互作效应极显著,家系间生长存在遗传差异,不同家系对造林立地适应性有所不同,立地不同林分生长也不一样,说明开展区域试验是必要的。文章根据单株材积主效应、家系×地点互作效应及变异系数的统计结果,13个家系可分为速生稳定型、速生变化型、慢生稳定型和慢生变化型四种类型,对各类型家系作了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19.
水曲柳幼林适生立地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帽儿山地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曲柳人工幼林生长指标进行标准地调查,并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了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坡位,土壤A层厚,坡向和坡度,其中坡位为主导因子。水曲柳人工林在中上坡位生长最好,在下坡位生长差。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34个立地类型。此外对不同立地类型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养分并不是限制水曲柳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广西桉树无性系选育与栽培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布点调查材料对广西桉树无性系的选育与栽培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广西在“八五”期间选育了大量的树优良无性系,桉树无性系人工森比实生人工林生长更迅速,产量更高,且轮伐期缩短,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并对无性系的选育和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阱一步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