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气候条件是决定病害流行轻重的主导因素。本文选取与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4个气候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应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报体系。根据该预报体系,对1980~1990年回报历史符合率达90.9%,对1991~1993年3年预测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2.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中短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阳县1996—2015年小麦赤霉病历史测报资料和气候条件资料为基本数据,以植保部门调查可知的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和气象部门可预报的未来10d及20d的降水量及雨日数为自变量,以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因变量,组建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筛选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中短期预测模型。并通过2016—2018年3年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中短期预测基本正确率均在85%以上,可以在当地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运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结合沿淮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应用小麦田间赤霉病菌源、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资料,以及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和总结出小麦赤霉病长期(菌源发育趋势)、中期(小麦生育期、稻桩带菌率、中期天气预测)、短期(稻桩带菌率变化程度、短期天气预测)预测预报方法。根据预测结论和田间实际防治操作,提出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从品种抗性、田间病原菌量、农民种植习惯、栽培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在汶上县的流行原因,最后提出了3点防控措施,包括加强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9,(8)
<正>正值冬小麦孕穗抽穗期,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关键期。据预测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大部冬麦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预测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将大流行,在黄淮北部、华北麦区将中度流行,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  相似文献   

6.
济源市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是小麦生产中威胁较大的真菌病害之一,2012年在济源市重发生。2012年5月22-28日,济源市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辖区内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田赤霉病发生危害情况开展了1次全面普查,并对该病流行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预报和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大面积流行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一、流行发生特点(一)田间见病迟济源市常年小麦抽穗扬花期为4月18-25日,小麦赤霉病病穗始见期在4月24日前后。2012年,由于受播期晚、前期气温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抽穗扬花期集中在4月24日-5月2日,  相似文献   

7.
<正> 国内对小麦赤霉病长期预测方法研究尚少。本文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1954—1987年的气象资料和豫中、豫东地区1985—1987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对应气象资料为依据,从气候角度,采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赤霉病的长期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经验证,效果良好。一、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及对应气象指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正值冬小麦孕穗抽穗期,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关键期。据预测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大部冬麦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预测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将大流行,在黄淮北部、华北麦区将中度流行,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病害大范围流行成灾,防病治虫夺丰收,科学用药保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且病菌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1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赤霉病发生的症状表现为发病植株在干燥环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10.
正赤霉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存在预测难度大、预报准确率低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胡小平教授团队研制的小麦赤霉病预报器,不仅实现了自动化,而且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在我省连续发生,流行。1985年全省大流行,损失小麦约8.9亿公斤,其它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为此,我们组织全销有关单位协作,从菌源量、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等几方面入手,对我省小麦赤霉病(穗腐)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田间流行动态经验模型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危害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赤霉病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不仅会引致小麦减产、种用价值降低,还会威胁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存在预测难度大、预报准确率低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胡小平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他们研制的小麦赤霉病预报器,不仅实现了预报自动化,而且准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2012年建湖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以及田间发病与防治情况调查分析,对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探讨,对今后防治小麦赤霉病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新野县属于南阳盆地平原麦区,处于黄淮麦区和长江流域麦区过渡地带,常年小麦播种面积6.3hm~2,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产粮大县。赤霉病是新野县小麦后期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病频率和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及越冬菌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新野县常年在赤霉病的预报防治方面主要参考依据是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尤其是扬花期)雨日多少。根据天气预报如果抽穗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麦穗枯、红头麦等,是禾本科作物上经常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是麦类作物上的典型气候新病害。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气候湿润、半湿润地区容易发生流行。近年来受到复杂多变气候条件的影响,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逐渐上升,给小麦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可直接造成减产,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对小麦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1发病特点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上年遗留在玉米秸  相似文献   

16.
BP神经网络在小麦赤霉病气象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四川资中小麦赤霉病发病的预报模型,为预防小麦赤霉病发病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四川资中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生理指标及历年该病发生的统计资料,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函数映射能力,采用Fletcher-Reeves算法的变梯度反向传播算法——Traincgf,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气象预报模型。该模型不需要事先确定数学模型,拟合与预测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1,0.05,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0.17,0.29。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报精度都较高,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实现预期效果,对小麦赤霉病发病的预测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明 《农学学报》2015,5(5):33-38
21世纪以来江苏东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简要回顾了江苏东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抗性监测和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推进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控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盐城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目前已成为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该研究阐述了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淮阳县发生危害呈明显加重趋势,特别是2012年曾造成严重流行。通过普查2016年淮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发生特点,重点分析了气候条件对该病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本报讯(记者李竟涵)目前,正值冬小麦孕穗抽穗期,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期。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段时期,江淮、黄淮冬麦区降水显著多于常年,并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将加重赤霉病发生流行,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病害大范围流行成灾,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