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以不同树龄树体的叶片在1 a中不同时期的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为依据,对香榧(Torreya grandis)叶片的抗寒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定的季节中(1、2、3、10、11、12月份),各个树龄段的香榧叶片半致死温度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份(-11.44~-8.95℃),最高值都出现在10月份(-4.75~-4.03℃)。香榧叶片的半致死温度与树体树龄有关,其最低值都出现在17~21年生的树体之间。在冬季(1、2、11、12月份),香榧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其半致死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此期叶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10月份和3月份的。  相似文献   

2.
以11月、12月、翌年1月、2月和3月的摆竹、棚竹、中华大节竹和浦竹仔的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测定和计算结果为依据,对4种竹子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竹子之间的抗寒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种竹子不同月份间的半致死温度呈现显著差异,且均表现为1月份半致死温度最低,3月份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与半致死温度变化规律相反,表现为1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4种竹子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月份,中华大节竹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最低,浦竹仔最高。在试验的几个月中,半致死温度与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能够提高竹子的抗寒性。从4种竹子不同月份的半致死温度的计算结果看,1月份(–3.75℃~–8.5℃)最低,3月份(–0.57℃~–0.64℃)最高,抗寒能力强弱均表现为1月12月2月11月3月。以1月份的半致死温度及野外冬季受低温胁迫的形态表现综合判断,4种竹子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中华大节竹摆竹棚竹浦竹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温胁迫下不同浓度水杨酸对东北对开蕨耐热性的影响,以2年生的东北对开蕨幼苗为试验材料,用浓度分别为0( CK)、0.5( T1)、1.0mmol · L-1( T2)的水杨酸溶液进行叶面喷施。3 d后置于40℃高温下培养4d。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东北对开蕨幼苗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 Pro)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质量摩尔浓度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水杨酸可以降低东北对开蕨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提高SOD活性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提高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从而增强该植物耐热性;当处理浓度为0~1.0 mmol· L-1时,水杨酸浓度越高,上述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梯度(800~1 800 m)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其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究其适应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表明: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海拔1 400 m处达到最大,为1.84 mg·g-1,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海拔1 600 m处达到最大,为37.40mg·g-1,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主要受全K质量分数的影响,全K、全P、有机质质量分数是影响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主导因子。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升-降-升的趋势,海拔1 000 m和1 600 m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较低,分别为5.76、6.29μmol·g-1,水解N是影响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关键因子。随着海拔的升高,POD活性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最小值出现在海拔1 000 m处,为711.5 U·g-1·min-1,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 600 m处,为4 189.8 U·g-1·min-1;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 600 m处,为274.034 U·g-1·min-1;SOD活性呈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POD活性主要受6—9月份降水影响;影响CAT活性的关键因子是积雪时间,有效P、全P质量分数;6—9月份降水量、全P质量分数是影响SOD活性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模拟酸雨胁迫对橡胶榕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pH值(3.0、4.0、5.0、7.0)的模拟酸雨对榕树幼苗叶片损伤、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净光合速率(Pn)、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游离脯氨酸质量摩尔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受害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增高;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随着pH值的降低先减小后增高,在pH=3...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引种到新疆的平欧杂交榛抗寒性,为筛选出抗寒性强的品种(系)、适地栽培和生产推广提供依据。以引入的平欧杂交榛13个品种(系)(80-13、85-152、82-11、84-36、82-15、80-4、85-49、80-43、84-254、B21、84-310、84-226和83-33)的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进行-15、-20、-25、-30、-35和-40℃的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并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 LT50)、萌芽率、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并进行抗寒性分析。测得的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与处理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半致死温度在-27.21~-33.99℃内;在不同低温处理后,84-254和83-33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较低;85-152、82-11、84-36、85-49和84-254的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显著较高;85-152、80-43、84-254和84-310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较高;84-254的萌芽率显著较高;相对电导率与4个指标呈极显著相关。运用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其抗寒性,可知其抗寒性由大到小的排序为:84-254、85-152、84-310、84-226、80-43、B21、85-49、82-15、80-13、82-11、80-4、84-36、83-33。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对望春玉兰幼苗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盐胁迫对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幼苗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筛选盐胁迫下的指示性生理指标,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的耐盐性评价与筛选优质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望春玉兰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法,测定200 mmol·L?1氯化钠胁迫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质量分数、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关键生理指标。  结果  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3个指示性指标,分别为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SOD活性。  结论  氯化钠胁迫引起望春玉兰幼苗叶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SOD活性显著变化,可作为指示性生理指标用于评价氯化钠胁迫下望春玉兰等木兰科植物的耐盐性强弱。图4表2参19  相似文献   

8.
研究剪3/4穗处理下,小麦功能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变化,揭示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生理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随剪穗处理时间的延长,旗叶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均低于倒二叶,而MDA质量摩尔浓度变化高于倒二叶,与各自对照相比,倒二叶与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及CAT活性在灌浆后期都保持较高水平,旗叶则降速较快。另外,剪穗处理导致小麦功能叶片可溶性糖大量积累。出现旗叶衰老早于倒二叶的现象。说明剪穗处理下,叶片同化物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金亮’锦带(Weigela florida‘Goldrush’)和‘宝石’锦带(Weigela florida‘Ruby’)为研究对象,利用20%聚乙二醇-6000(PEG-6000)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环境,设置4个胁迫梯度(持续0、6、12、24 h),研究在胁迫过程中植物叶片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蛋白质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PEG-6000处理后,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大,叶片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金亮’锦带蛋白质质量分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宝石’锦带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又降低的趋势;‘金亮’锦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则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宝石’锦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则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宝石’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则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彩叶芋2个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2个品种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低温处理(0~20℃),研究彩叶芋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计算其半致死温度。2种彩叶芋品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较高。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SOD活性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量、SOD活性可以更好地反应彩叶芋在低温下的生理变化及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可定为彩叶芋品种抗寒鉴定的初步指标。游离脯氨酸与彩叶芋抗寒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彩叶芋抗寒性的强弱为漆斑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Wightii’>红艳彩叶芋‘Postman Joyner’。  相似文献   

11.
自然越冬状态下四翅滨藜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翅滨藜抗寒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月—翌年3月四翅滨藜总含水量逐渐降低;10月—12月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缓慢上升,而后上升幅度加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在越冬期间保持较高水平,10月—翌年1月可溶性糖逐渐增加,3月份有所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整个越冬期间相对比较稳定,而类胡萝卜素含量11月—翌年3月高于10月份。说明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是四翅滨藜对低温环境的主要反应,可以作为评价其抗寒性的生理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12.
渗透调节物质和水分状态与琯溪蜜柚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12年生王官溪蜜柚为试验材料 ,分析越冬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 ,束缚水质量分数及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的变化动态 .结果表明 :11月份到翌年 1月份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 ,而后下降 ;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最大值均出现在 2月份 ,3月份二者质量分数下降 ,但仍高于越冬初期 (11月份 ) ;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 . 3种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及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与越冬期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依据越冬期间叶片内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对尾叶樟Cinnamomum camphora、猴樟C.bodinieri和樟C.caudiferum 3种樟树的自然降温胁迫响应特性及抗寒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降温过程中,12月中旬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变化不明显,可能与低温持续时间较短,且气温又时有回升相关;进入1月后,连续4 d-8℃的低温(1月5—8日)造成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迅速增加.与12月28日相比,1月9日3种樟树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16.59%、43.44%和24.29%,可溶性含量分别增加了8.19%、21.27%和16.72%,其中猴樟和樟的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之后,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过度的低温胁迫导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和电解质渗透率上升;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又略有上升,而电解质渗透率则呈明显的下降态势.结合隶属函数法的应用,得出自然越冬过程中樟树的抗寒性呈先增强后减弱再增强的变化.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猴樟>樟>尾叶樟,这与越冬期间外部形态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以舒茶早﹑乌牛早为材料,利用合肥地区冬季自然低温研究茶树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合肥地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日平均气温先下降后上升,最低日平均气温2℃,最高18℃。茶树叶片电导率随气温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丙二醛含量波动较大,1月1日前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1月1日到1月20日呈上升的趋势,1月20日至3月28日又趋于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11月30日前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11月30日到第二年的4月26日,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秋季缓慢的降温对茶树起到了低温驯化的作用,增强了茶树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树龄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叶片光合作用季节性变化的生理机制,为香榧苗木的高效栽培和香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分别在5、8和11月测定不同树龄(6和16年生嫁接苗,分别记为6-a和16-a)香榧叶片的叶绿素、二氧化碳(CO2)的响应曲线、单位面积上的叶片氮含量(NA)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等,系统地分析比较表观光合特性和光合内部结构的变化。  结果  5月和8月,无论树龄大小,香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最大RuBP羧化速率(Vcmax)、光饱和时用于RuBP再生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max)、总叶绿素含量(Chl)及分配到Rubisco的氮素(Vcmax/NA)、RuBP再生作用的氮素(Jmax/NA)和捕光色素组分的氮素(Chl/NA)均显著增加,而NA则显著降低。无论树龄大小,与8月相比,11月香榧叶片Chl、叶片氮含量和Jmax/Vcmax比值均显著增加,而Vcmax、Jmax、Vcmax/NA、Jmax/NA和Chl/NA均显著降低,Amax和SLW则无显著变化。8月和11月,6-a香榧叶片的Vcmax/NA下降幅度显著大于16-a叶片的,而6-a与16-a香榧叶片Jmax/NA的下降幅度相当。5、8和11月,6-a香榧叶片的PNUE均显著高于16-a叶片的。  结论  从5月至8月,无论树龄大小,香榧叶片的光合能力逐渐增强,干物质不断的积累,从而稀释了其叶片中的氮含量,叶片发育成熟;从8—11月(随温度的降低),无论树龄大小,香榧叶片未发生衰老,但其氮素在各光合组分中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即通过Jmax的相对增加来缓减低温对RuBP再生作用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6-a香榧叶片分配到RuBP羧化作用的氮素较少和分配到RuBP再生作用的氮素较多,可能是导致其叶片PNUE相对较高的原因。图6表1参39  相似文献   

16.
遮阴和施肥对油茶幼苗叶片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遮阴时间和施肥量处理的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以其叶片在不同时间(1月、2月、11月和12月)半致死温度的差异为依据,研究了油茶幼苗叶片的抗寒性对遮阴和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遮阴对翌年1月和2月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当年11月和12月的半致死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回归模拟的结果表明,当年11月和12月油茶幼苗叶片半致死温度(y)与遮阴时间(x)遵守y=ax2–bx–c(R2=0.8987*~0.9116*)模型,即此时期的半致死温度随遮阴时间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表明遮阴时间过长将会降低油茶幼苗的抗寒性。施肥对当年11月和12月及翌年1月和2月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回归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油茶幼苗叶片半致死温度(y)与施肥量(x)均遵守y=k/(1+aexp(–(bx+cx2+dx3)))(R2=0.9929*~0.9994*)模型,表明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对施肥的响应呈现随施肥量增加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基本趋势,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无限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耐寒机制,分析了慈竹与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 ilis×De ndroc alamopsis grandis在夏季常温(22~30℃)和冬季低温(-2~4℃)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降低,慈竹和撑绿杂交竹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质量分数以及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P<0.01).在相同低温下,慈竹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撑绿杂交竹;而丙二醛以及电解质渗漏率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慈竹在自然低温条件下通过生理机能的改变主动适应低温环境,提高其耐寒性.慈竹抗寒性强于撑绿杂交竹.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黄连木不同性别植株的生理差异,以黄连木雌株和雄株叶片为试材,对叶片POD、SOD、CAT活性及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连木雄株叶片POD活性在5月21日和6月8日极显著高于雌株,且雌株、雄株叶片POD活性在6月8日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53OD/g(FW)和21.31OD/g(FW);雌、雄株叶片SOD活性在5月21日、8月8日、9月8日和10月8日呈现极显著差异,5―6月雌株叶片SOD活性高于雄株,而7―10月低于雄株,雌株叶片SOD活性变化幅度大,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22.50OD/g(FW),8月初达到最小值7.18OD/g(FW);雄株叶片CAT活性在10月8日极显著高于雌株叶片,雄株CAT活性在9月8日达到最小值,为27.98酶分解的H2O2mg/g(FW);雌、雄株叶片MDA含量差异性不显著;雌、雄株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在5月21日出现最小值,分别为5.06mg/g和5.95mg/g,在10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27mg/g和12.84mg/g;雌、雄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10月8日存在显著差异,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18%和0.026%。  相似文献   

19.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malondialdehyde(MDA),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soluble sugar, proline,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ld resistance, of Cinnamomum bodinieri Level., C. camphora L., and C. caudiferum Kister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of October 2009 to April 2010. During the short period of temperature decline that lasted until mid-December,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MDA content with temperature were insignificant. In January, SOD activity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n peaked as a result of rapid increases in soluble sugar, proline, soluble protein, as well as the inhibition of the relativ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decrease in MDA content. These physiological changes protected the camphor trees from cold damage during winter. From February to March, SOD activity and the soluble protein and proline content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However, the relativ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MDA content decreased, indicating that the cell membrane damaged by low temperature was gradually being repaired. The cold dip in April led to slight increases in the relativ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MDA content. Using a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 the cold resistance adaptability of the camphor tree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namely, the enhancement setting stage, the vigorous stage, and the reducing stage. The cold tolerance abilities were ranked as the following order: C. bodinieri Level〉C. camphora L.〉C. caudiferum Kis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