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溴甲烷熏蒸大棚土壤后土壤及作物(黄瓜)中残留的Br^-,用顶空法测定土壤吸附的溴甲烷。在0.4-40mg/kg的添加范围内,Br^-的平均回收率为83.7%-94.8%,相对标准偏差为±2.5% ̄14.7%。Br^-在土壤和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5.0和14.2d(北京)、24.7和10.3d(沈阳)。土壤吸附的溴甲烷量较少,其半衰期和Br^-的相近。低于75.0g/m^2的施用  相似文献   

2.
^60Co可从土壤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转移到地上部各个器官。试验表明,在土壤污染量为1.3×10^5Bq/kg土时,春小麦各器官单位重量的放射性在度为根〉老叶〉叶鞘〉茎〉颖壳〉上部叶〉籽粒;污染量2.6×10^5Bq/kg土时,则为根〉老叶〉颖壳〉籽粒〉茎〉叶鞘〉上部叶;污染量1.3×10^5Bq/kg土时,为根〉老叶〉籽粒〉颖壳〉茎〉叶鞘〉上部叶。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潮土硝态氮的分布及合理施氮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中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时期潮土1m土层中硝态氮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年不施氮肥的土壤仍有6~16kg/hm^2的硝态氮,其中0-20cm支占20%~34%,80%~100cm土层占10%~18%;每季施氮量小于225kg/hm^2时,1m土层中各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在11.4~41.3kg/hm^2之间;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1m土层的硝态氮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水平扩散池观测了水溶性盐阳离子在工程黄土中的扩散过程。结果表明:水溶性盐阳离子在土壤中的扩散性因离子种类而异,Ca^2+的扩散系数最高,Mg^2+,Na^+,K^+依次降低,其由两个模型测定的平均值分别为2.6928×10^-6,2.3127×10^-6,1.6730×10^-6,0.4504×10^0-6cm^2/s。在距源溶液较近时,土壤胶体交换性K^+,Na^+,Mg62+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灌溉与降水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粉砂粘壤土上,降水对休闲地和旱地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主要在0~2m的深度范围;以当地生产中习惯使用的灌水量进行灌溉,在小麦-玉米轮作8年之后,土壤中累积的NO^-3-N会逐渐被淋溶至400cm以下的层次;一次性过量灌水则可将土壤上层施入的NO^-3-N淋至500~600cm的深度范围,不合理的灌溉会引起NO^-3-N的大量淋失。  相似文献   

6.
诱变获得高蛋白抗病大豆新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10^11热中子/cm^2照射F1风干种子,选育出90-3525,90-3526,90-3527大豆新品系,其籽粒蛋白质含量47%以上,并高抗病毒病和灰斑病。  相似文献   

7.
陕西关中湿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陕西关中杨陵、乾县枣子沟和澄城县杨家陇3个试验点多年收集了降水(即湿沉降),并对其中的矿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沉降年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6.28 ̄26.62kg/hm^2,平均(16.3±8.1)kg/hm^2,其中以铵态氮为主,占66.3% ̄88.5%平均(80.2±8.5)%;硝态氮占11.5% ̄33.7%,平均(19.8±8.5)%湿沉降输入的氮素,不权在收集地点间有明显的分异性,而  相似文献   

8.
镉在土水系统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敏  谢正苗  黄昌勇 《土壤学报》1998,35(2):179-185
本文研究了4种红壤和水体系中镉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镉扩散系数Di变化在5.7*10-8-9.3*10^-7cm^2/sec;通过比较单、双表面Langmuir方程的参数,发现四个土壤的高能位吸附常数远远大于低能位吸附常数,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塑料日光温室内CO2和番茄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动态,以及CO2浓度、光强、温度与CO2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塑料日光温室内CO2严重不足,中午前后降至200×10^-6左右;番茄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午休”现象明显;23℃、500μmol·m^-2s^-1自然条件下测定,CO2饱和点为1200×10^-6,补偿点为150×10^-6,提高CO2浓度不仅提高了番茄叶片对CO2的吸  相似文献   

10.
几种高分子吸水剂的辐射聚合及其在农业上的使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γ射线引发的辐射聚合作用,对几种高分子吸水剂的研制及其在农业上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和淀粉聚丙烯酸辐射聚合的适宜剂量为5×10^2-5×10^3Gy,适宜的单体浓度为30%_60%,PAM和PSA的吸水能力强,在去离子水中吸水倍数可达1500以上,SPA为500倍左右;吸水剂在土壤中具较强的吸水保水能力,对作物发芽率提高,根系生长发育,抗萎蔫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生研究Ⅱ.铁氧化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研究了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发育的不同风化成土年代土壤系列的铁氧化物特征。研究表明,随风化成土时间增加,土壤发生过程中形成的游离铁(Fed)以及铁游离度(Fed/Fet)增大,铁活化度(Feo/Fed)降低。穆斯堡尔谱分析显示风化成土时间从9×104a、64×104a至 181× 104a,土壤黏粒中形成的赤铁矿含量占铁氧化物的比例从16%、25%增至 48%。风化成土时间越短,土壤中针铁矿结晶程度越差。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土壤细土和黏粒中赤铁矿含量与风化成土时间呈正比增加。同时,土壤有磁铁矿含量减少、磁赤铁矿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并对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0-20 cm土层平均SOC密度为59.77 t/hm2,SOC储量为2.30×109 t;0-100 cm土层平均SOC密度为159.95 t/hm2,SOC储量为6.15×109 t,占全国储量的7.28%,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SOC储量的0.41%;其中SOC储量占前4位的土壤类型为红壤、黄棕壤、赤红壤、棕壤,不同深度下4者之和约占云南省总储量的60%。在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上,SOC密度分布最高的区域为云南省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其次是西部的横断山脉和东部的云南高原地区,而以紫色土为主的中北部地区SOC密度则最低。由于降雨量、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区域内的SOC密度分布不均,其中降雨量、温度和海拔等自然因素是影响SOC密度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在黔中喀斯特高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峰丛谷地小流域,利用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对碳酸盐岩表层土壤(坡地和坝地)、深层土壤(沟道和洞穴/裂隙)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开展指纹特征分析,通过多元混合模型对流域暴雨过程侵蚀悬移质泥沙进行指纹复合示踪,并计算小流域地表及地下出口输出泥沙的主要来源及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37Cs和磁化率在碳酸盐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存在显著差异,流域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的137Cs和磁化率平均含量分别为3.39 Bq/kg和310.07×10-8 m^3/kg、0.50 Bq/kg和180.69×10-8 m^3/kg、0 Bq/kg和7.02×10-8 m^3/kg。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表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6.2%,4.3%和79.5%,拟合优度为99.97%;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下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0.1%,37.9%和62.1%,拟合优度为83.80%。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区别于其他碎屑岩流域具有的特点为:(1)碳酸盐岩风化表层土壤来源少,对河流泥沙贡献小,主要贡献于地表河流。(2)无论流域地表出口还是地下出口,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为流域中碳酸盐岩所夹的少量(地面物质组成<10%)的碎屑岩夹层岩屑。(3)深层土壤略有贡献,地下河流贡献比例高于地表河流。另外,137Cs和磁化率可作为双指纹示踪物较好地示踪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泥沙来源和确定相对贡献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RUSLE模型的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准确评估区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展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治理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 835.91×104 hm2,占总面积的48.07%,平均侵蚀模数为15.65 t/(hm2·a),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但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滇西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大,而滇西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小。区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夏季,旱地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策源地。流失土层厚度集中分布在0~2 mm/a,平均土层流失厚度为1.19 mm/a。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钾(AK)、有效磷(AP)的平均流失模数分别为820.00,55.19,3.32,0.32 kg/(hm2·a),4种养分流失量空间分布均存在一定的聚集特征,总体表现为滇西区等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钢铁工业区降尘对周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在南京的两个钢铁厂收集降尘并采集周边表土,并用ICP-AES和磁化率仪分析得到16种元素含量和表土、地面尘的磁化率。结果表明,两个钢铁工业区的大气降尘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190t km-2a-1和407 t km-2a-1,这可能会影响着周边地区土壤的形成;Al、K、Na、Ti、V在降尘中的含量显著低于表土,而Ca,Fe,Zn,Mn,Pb,Cu在降尘中含量要显著高于表土;表土的磁化率除水田外均大于100×10-8m3kg-1,并且地面尘的磁化率要远远高于表土的磁化率。研究表明,钢铁工业区降尘对其周边土壤中污染元素的积累有明显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升高,而磁化率可以很好地表征这种表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测定了浙江省几种代表性土壤对磷的等温吸持特性。实测值与Frundlich、Langmuir、两项式Langmuir和Temkin方程都很符合,相关系数变化范围在0.919-0.999之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简单Langmuir等温式与本实验资料最为吻合。从Langmuir方程得到的土壤吸持特性值(k×qm)被认为与土壤供磷特性有关。几种供试样品的(k×qm)值是:针铁矿21100>黄筋泥4218>黄筋泥田991>青紫泥798>粉泥田660>高岭石485>老黄筋泥田423>泥质田298。根据土壤吸持特性值以田菁进行盆栽试验来估算作物磷肥需要量,结果表明,供磷强度0.3ppm P基本能满足田菁早期生长的需要。为使不同土壤达到相同的供磷强度,(k×qm)值大的土壤要求更高的有效磷值。供试土壤的几种磷素指标:E值、Bray1-P值和(NaOH-Na2C2O4)法值对(k×qm)值的变化比较敏感,而EDTA-P和Olsen-P指标对(k×qm)值的变化较为迟钝。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中南地区不同纬度带花岗岩母质发育的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的胶体表面性质与粘土矿物组合、14×10-10m矿物、氧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和内表面占总表面的比例依次减小,这与其高岭石、粘粒氧化物含量依次增加,14×10-10m矿物含量依次减少有关,且也与14×10-10m矿物在黄棕壤中主要是蛭石,在红壤中主要是14×10-10m过渡矿物,砖红壤不含14×10-10m矿物的结论相符合。(2)在其他矿物类型和含量相近下,14×l0-10m矿物是蛭石的土壤与14×10-10m矿物是14×10-10m过渡矿物的土壤相比,前者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内表面占总表面的比例比后者高些,但土壤的活性酸度弱些,交换性铝含量比后者低些。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对苯乙烯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苯乙烯在江苏常州大通河灌区水田、旱地中的微生物降解。实验表明,30℃条件下苯乙烯在上述两种农田中均能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其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反应方程。在统计学基础上对二者的降解速率常数进行了比较,经检验,确有差异,旱地中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约为水田中的6.7倍。与三种氯代苯共存时,苯乙烯在水田中的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约为单独存在时的1.5倍。作者用土壤环流的方法从供试土壤中分离、鉴定了4株以苯乙烯为唯一碳源的细菌,经试验,均具降解苯乙烯能力。进一步确证了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苯乙烯。  相似文献   

19.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magnetic mineralogy of a weathering sequence of soils developed on basalt parent material from eastern China, were studied by rock magnetism, X-ray diffraction and soil chemical analyses to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ineral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pedogenic development in a subtropical region.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soils formed on basalt varied greatly and did not increase with the degree of pedogenic development. The frequency-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χfd) values of soils ranged from 1.0 to 11.1% and increased with the pedogenic development. Highl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frequency-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and the Fed content (R2 = 0.683) and Fed/Fet ratio (R2 = 0.780) in soils, indicating that pedogenic SP ferrimagnetic grains were associated with enrichment of the secondary iron oxide minerals in the weathering process of soil. Rock magnetis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magnetic carriers in the weakly weathered soil profiles are magnetite and/or maghemite, and the highly developed soil profiles are generally enriched in magnetite/maghemite grains of pedogenic origin and the magnetically hard haematite, indicating that the magnetic component was transformed from a ferrimagnetic phase (magnetite) to antiferromagnetic phase (hematite) during pedogenic develop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me of the magnetic parameters of soils, in this case χfd, can be useful for pedogenic comparisons and age correlations in the weathering sequence of soil.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multiparameter rock magnetic investigations represent a more powerful approach for pedogenesis.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说明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领域中,农田面积占1.2亿公顷仅占总土地面积10%,由于耕种集约,农业产量不断上升.林地面积占1.22亿公顷,草地面积占2.7亿公顷,荒地面积占1.2亿公顷.漠地,高山,陆地水面及零星岛屿占3.28亿公顷.集约耕作是中国的传统习惯.长期以来,中国虽然在集约耕作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应特别注意对现有农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并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及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合理进行宜农荒地的开垦,以充分发挥中国农耕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农业土壤集约耕作的特点,本文将中国1.2亿公顷农田分成8个土区,并扼要阐述了各个土区的生物气候条件,土壤性质,作物复种指数及土壤利用情况等.这八个土区是:1.砖红壤、赤红壤区;2.红壤、黄壤区;3.黄棕壤区;4.潮土、黄绵土、褐土、棕壤区;5.暗棕壤、白浆土、黑土区;6.栗钙土、棕钙土区;7.灰漠土、棕漠土区;8.高山土区(高山草甸土及高山草原土).最后文章对中国农业土壤集约耕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