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喀斯特峡谷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花江喀斯特峡谷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地阶段是植被恢复的起始阶段,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为最低.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并在森林群落阶段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草本植物在草本群落阶段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达到最高,随即开始下降.灌木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灌木阶段达到最大并在森林阶段保持稳定.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加.退化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群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种,通常为2~3种.  相似文献   

2.
运用α和β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热带地区海南中部山区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间的物种多样性大小差异;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能较好反映物种分布变化。从草地到原始林阶段,群落α物种多样性呈连续增大趋势。Jac-card和Srenson相异性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更替,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灌丛与次生林过渡阶段最大。  相似文献   

3.
雾灵山的森林群落类型(Ⅱ)--落叶阔叶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雾灵山的森林群落,在数量分类和针叶林研究的基础上,又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8个群系、14个群丛组的分布、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动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层次结构明显,种类组成比较丰富,优势种明显,具有明显的动态演替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矿区不同区域内的植被群落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模式的植被演替进程,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排土场的稳定速度比矸石山快.矿区废弃地植被演替流程图可较清晰地反映矸石山和排土场不同演替年限的优势物种的植被群落组成,在进行植被重建时,运用流程图中对应的先锋植物和适生植物构建植被群落,可大大缩短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与多样性指数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群落、火干扰后自然演替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造林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群落的有效恢复途径。结果表明:①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其天然群落均有所增加(4~24和7~25),但两者的恢复机制却有所不同,前者草本种类和灌木种类均较其相应天然群落有所增加,而后者仅有草本种类增加,灌木种类却显著减少;②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呈递减、恒定和波动分布格局(2.1907、1.9319、0.8134,2.1216、1.9642、2.0493,1.9693、1.2830、1.4782),且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较接近(-3.2%、1.7%、151.9%),而人工群落与天然群落差异性较大(-10.1%、-33.6%、81.7%),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方面较人工途径有优势;③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组成种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平均变动速率依次为16.2、21.3和18.8,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分别较天然群落提高了32.7%和16.0%,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群落多样性方面也较人工途径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森林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综合特征,以期为揭示森林群落结构规律、营建以及保护或利用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用3个特征指标数值综合为重要值的定量方法,分层测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经过顺向演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在1000m2左右的3个样地内有乔木22~30种.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由壳斗科、樟科、木兰科、槭树科等常绿树种所组成,大多为珍贵的用材树种和庭园绿化树种.乔木层中含有常绿、半常绿、落叶3个层片,攀援或附生多种层间植物,已形成多层的立体群落结构,表现出向更高阶段演替的外貌特征.  相似文献   

7.
天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样性是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本质结构特征。开展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我国天然林保护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天然林不同林分类型及层次结构、不同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林窗和人为干扰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并提出了保护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间联结性是指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和结构特征之一(邓贤兰等,2003),是群落形成、维持和演替的基础(王文进等,2007).种间联结能有效量化群落中物种相互作用和物种在环境中的配置情况(周先叶等,2000),对于正确认识群落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群落演替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森林经营、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张金屯等,2003).当前对群落种间关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方面:有无关联和关联程度.形成种间联结性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认为种间联结性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1)相似与不相似的环境需求;2)一个种为另外一个种创造了定居条件或者前者对后者施加了压力;3)2者在资源竞争中互相排斥;4)2者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互相影响( Greig-Smith,1983;Kershaw et al.,1985;周先叶等,2000).  相似文献   

9.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关于群落优势度的数据进行了全球尺度与演替序列上群落优势度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本文提出的资源有效性假说对其进行了解释,即有效资源的分布决定了群落的优势度格局。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各纬度带森林顶级群落的优势度各不相同,从寒带、温带森林的单物种占优势变化至热带森林的多物种共优势,甚至没有明显的优势物种。这与全球资源的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同样,群落在演替序列上的群落优势度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在热带森林群落,演替序列上的物种优势从演替初始的单物种占优势逐渐变成演替后期的多物种共优势,甚至无优势种。这是由于演替序列上不断变化的有效资源所决定的。然而,与热带森林群落相反,温带或寒带森林群落经常是由单物种占优势。这是由于低的有效资源,特别是低的有效水分与温度决定的。这种表现在寒带森林中尤为明显,低的温度会极大地减少水分与养分的有效性,是造成单物种占优势的原因。另外,基于群落优势度会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高的有效资源维持了群落较低的优势度。总之,有效资源越丰富,群落的优势度就越低,反之亦然。本文提出的资源有效性假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全球与群落尺度上群落优势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关于群落优势度的数据进行了全球尺度与演替序列上群落优势度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本文提出的资源有效性假说对其进行了解释,即有效资源的分布决定了群落的优势度格局。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各纬度带森林顶级群落的优势度各不相同,从寒带、温带森林的单物种占优势变化至热带森林的多物种共优势,甚至没有明显的优势物种。这与全球资源的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同样,群落在演替序列上的群落优势度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在热带森林群落,演替序列上的物种优势从演替初始的单物种占优势逐渐变成演替后期的多物种共优势,甚至无优势种。这是由于演替序列上不断变化的有效资源所决定的。然而,与热带森林群落相反,温带或寒带森林群落经常是由单物种占优势。这是由于低的有效资源,特别是低的有效水分与温度决定的。这种表现在寒带森林中尤为明显,低的温度会极大地减少水分与养分的有效性,是造成单物种占优势的原因。另外,基于群落优势度会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高的有效资源维持了群落较低的优势度。总之,有效资源越丰富,群落的优势度就越低,反之亦然。本文提出的资源有效性假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全球与群落尺度上群落优势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蒙古栎林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更好地认识暖温带森林植物特征及其演替规律,进行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蒙古栎林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分布、生境、种类组成,外貌特征、结构特征,并对群落的演替动态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4.
林火干扰与森林群落动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干扰类型,在森林群落演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林火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物种对火干扰的适应、火干扰与森林更新、火干扰与物种和景观多样性、火干扰森林群落动态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典型抽样法研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4个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各森林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川西云杉林、紫果云杉林、大果圆柏林内部,3个层片间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反映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区森林群落层片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2)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海云杉林>紫果云杉林>大果圆柏林>川西云杉林,主要与群落分布的地理位置、海拔等环境因子和建群种生态学特性有关;(3)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在阴坡地段的青海云杉林、川西云杉林和紫果云杉林差别不大,但都比分布在阳坡地段的大果圆柏林高,主要与阳坡早春树木生理干旱和放牧有关;(4)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基本与灌木层相反,分布在阳坡的大果圆柏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分布在阴坡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5)β多样性表明,紫果云杉林与川西云杉林之间在物种多样性组成方面相似性最大;大果圆柏林和川西云杉林物种组成多样性的相似性位居第二;大果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之间的物种多样性相似系数最低,可见,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程度,首先取决于群落建群种生态幅的宽窄,其次与建群种之间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及优势种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华东润楠群落以樟科、壳斗科和山龙眼科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类群为优势。华东润楠是群落的优势种群,该种群具有较丰富的幼苗和Ⅵ级立木,但缺乏Ⅲ级至V级中龄级立木,种群结构不稳定。幼龄期个体呈聚集分布,林冠层个体趋于随机分布,表明该种群在群落中已呈现衰退趋势。随着群落的进展演替,华东润楠种群的优势将被其它中生性树种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株洲市大京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组成成分、形成历史、发展趋势、物种多样性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演替有3大特点:①马尾松林附近保存有小面积常绿阔叶林和零星常绿阔叶树,马尾松林演替有充足的种源,而且演替速度较快;②其演替规律为由马尾松纯林演替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再演替到常绿阔叶林,一般不经过马尾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阶段;③首先侵入林地的常绿树为茹豆、石栎、黄瑞木、青冈栎等。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马尾松纯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立地条件较好、树种组成较丰富的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甚至高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8.
云蒙山典型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以树冠光竞争高度为基础的林分垂直层数量化方法研究了云蒙山几种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将不同群落的垂直层划分结果与树高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森林群落垂直层划分过程中,树冠光竞争高度附近的树被误划的几率较高;截止系数a=0.4时,平均误划率最低,为10.10%.对几种森林群落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垂直分层数与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树高变异系数及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变异系数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却均呈显著负相关.几种描述林分垂直结构的指标能很好地描述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情况,同时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下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关键种有所不同,而不同类型的关键种存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群落当中。文中阐述了关键种通过种间交互作用、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和演替3种途径对群落动态的影响,探讨了关键种的确定方法以及关键种影响群落动态的研究手段,针对关键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