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细度苎麻种质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在长沙对12份苎麻高细度种质的农艺性状和纤维细度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所选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变异;供试12份优质种质的纤维细度明显高于对照,而产量却明显低于对照,其中,XR02的纤维细度达2679m/g,年单蔸产量达到101.3g,丰产性较好;XR12产量低(年单蔸产量〈35g),品质最好(纤维细度〉2720m/g)。这些材料可为优质苎麻育种提供优良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2.
一、苎麻雄性不育性状的特征苎麻雄性不育性状有的在无性繁殖世代中天然存在,如我省地方农家品种水城弯子苎麻 MS,毕节园麻 MS、紫云黄麻MS、独山者棉园麻 MS、兴义下午(屯土)园麻MS,四川省地方品种青皮麻、青皮大麻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对25份苎麻种质资源叶片绿原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3个主栽品种不同部位、不同收获季节麻叶和不同麻龄麻蔸的绿原酸含量。结果表明,25份苎麻种质叶片绿原酸含量变幅在0.059%~0.731%。3个主栽品种不同部位、不同收获季节麻叶和不同麻龄麻蔸的绿原酸含量变幅分别在0.155%~0.719%、0.143%~0.719%和0.311%~0.669%。部位间、收获季节间和麻龄间绿原酸含量均达到显著差异。湘苎三号三麻的麻叶和中苎一号新栽麻的麻蔸适合作为绿原酸提取原料。  相似文献   

4.
1986—1990年对943份苎麻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花叶病鉴定,鉴定出无病材料有沅江肉麻、青脚麻、黄壳红等29份;占鉴定材料的3.08%;抗病材料有大叶白、青家麻、龙泉青麻等178份,占鉴定材料的18.88%;其中如红皮小麻、玉山麻等一些种质是具有良好农艺性状的抗源材料,可供生产或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苎麻品种的蔸型、工艺成熟天数、雌花蕾色、三麻出苗到雌蕾出现天数、叶基、叶片形状、麻骨色等性状的研究表明,不同蔸型品种间纤维细度差异明显。采用计算机技术,将苎麻质量性状量化处理,用苎麻品种性状去预测和鉴别纤维细度,确定了不同蔸型品种田间选择纤维细度在1900m/g左右优质材料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条件下,苎麻品种间的抗旱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叶片相对电导率旱害指数、麻株相对生长速度、功能叶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相对增长率、株高的旱害指数与单蔸纤维产量旱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822、—0.760、—0.807和0.876,这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可作为苎麻种质抗旱鉴定的可靠生理指标或性状指标。对苎麻种质的抗旱机理及影响抗旱鉴定评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冬闲地套种蔬菜及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榨菜、莴苣和豌豆与苎麻套种后,不同套种模式及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的主要农艺性状、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种蔬菜可以显著提高苎麻的纤维产量,但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生长有影响,对苎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降低作用。不同蔬菜套种对苎麻影响不同,产量表现为苎麻/豌豆〉苎麻/莴苣〉苎麻/榨菜。套种对不同季别的苎麻影响也不同,对头麻影响最大,二麻次之,三麻影响最小。套种和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纤维断裂强力和纤维支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下苎麻种质的抗旱生理与经济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波  郑长清 《中国麻作》1997,19(1):26-30,43
干旱胁迫条件下,苎麻品种间的抗旱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叶片相对电导率旱害指数、麻株相对生长速度、功能叶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相对增长率、株高的旱害指数与单蔸纤维产量旱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822^**、-0.760^*、-0.807^**和0.876^**,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可作为苎麻种质抗旱鉴定的可靠性理指标或性状指标。对苎麻种质的抗旱机理及影响抗旱鉴定评价的主要因素进  相似文献   

9.
针对收集保存的30份火龙果种质资源,对其部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早熟种质6份,占20.0%;14份座果率达90%以上,占46.7%;7份平均单果重350 g以上,占23.3%;17份可食率达70%以上,占56.7%;9份成熟果实果肉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8%以上,占30.0%,最高含量可达20.3%;全果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5%的有14份,所占比例达到46.7%。综合以上特征,初步筛选优级种质(品种)3份。  相似文献   

10.
对10个苎麻种质磷利用效率进行研究,以筛选出磷利用效率较高的种质.采用旱地试验、坡地试验、温室盆栽试验相结合,测定了不同种质的农艺性状、地上部干重和地上部磷含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0个种质磷利用效率进行分类.综合3个试验结果,可将10个品种分为3类:磷素吸收利用较强的是浏阳野麻、中苎1号、湘苎XB、湘苎X3、湘苎X1,磷素吸收利用能力中等的是湘苎X2、湘苎3号、多倍体1号,磷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差的是冷水江野麻、长沙野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F1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0%~32.72%,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籽粒性状;(2)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差异显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0.22%~12.50%和-13.51%~3.61%,其中正中亲优势组合最低比例为50%,正超亲优势组合最高比例可达81.25%;(3)粒形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4)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F1代综合得分看, P型和Y型细胞质背景下的AK58不育系与R2726的杂交组合F1表现最好;(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F1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二大类包含除AS细胞质背景的AK58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R2726组配的杂交组合,其共同的特征是籽粒表面积大、千粒重高及旗叶性状较好,表型性状的综合表现优于第Ⅰ类群,说明杂交种的性状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核背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使其能够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鉴定方法对原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进行了遗传改良,初步转育出了新型蓝标型不育、保持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不育、保持系育性稳定,农艺性状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这说明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选择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转育和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菊  朱旭东  严钦泉  彭灵佳  肖敏  朱子亮  周洲 《作物研究》2011,25(5):425-430,435
选用6种细胞质类型的10个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10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00个组合,对不同细胞质类型杂交稻产量等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组合和同一组合不同性状间,同一细胞质类型(恢复系)和不同恢复系(母细胞质类型)所配系列组合间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存在着较大差异;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穗长具有较强的正向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结实率具有较强的对照优势,产量性状也具有一定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其它性状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都比较弱;6种细胞质类型中以冈型和D型所配系列组合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最强;10个恢复系中以R 388所配系列组合的超亲优势最强,密阳46次之,明恢63所配系列组合的对照优势最强,R 478次之。在大多数性状上恢复系对组合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的影响大于细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选育K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和配制优势组合,利用72个黄淮麦区优良小麦品种(系)与K型不育系配制测交组合,测定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72个测交组合中,高可育和全可育共占比54.16%,说明K型不育系能被黄淮麦区大多数品种恢复育性,其中5个测交组合的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均超过80%,表现全可育,其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超过100%,最高的组合达到158.33%;16个测交组合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0,表现全不育,对K型不育系进行回交转育,可培育新的不育系。利用24个测交组合进行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中,单穗粒数的平均超标优势最高,为9.23%,其次为穗长和千粒重,平均超标优势分别为5.80%和5.24%,且这3个性状的超标优势对产量的超标优势贡献最大,其中,3个测交组合的超标优势表现突出,具有增产潜力,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从湖南省常用的薏苡(Coix lacryma-jobi)种质资源筛选出不同用途的良种,本研究以51份薏苡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表型性状、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等性状的16个指标,并分析其遗传特性。结果显示: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变异系数为5.36%~26.41%,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2~1.87。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7.13%。供试种质可划分为4类:第1类类群包含7份种质,籽粒及鲜秸秆产量均高,属于籽饲兼用型;第2类类群包含12份种质,株高及鲜秸秆产量高,茎杆粗,籽粒产量中等,属于饲用型;第3类类群包含5份种质,综合性状排名靠前,粒小,产量低,属于生态用型;第4类类群包含27份种质,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均一般,作筛选特异性状亲本型。16个指标综合隶属函数系数值>0.5的有7个种质,其中,籽饲兼用型为HNYY-34,饲用型为HNYY-39、HNYY-40,籽实利用型为HNYY-22、HNYY-38,其他综合利用型为CQYY-01、HNYY-43。本研究为湖南薏苡优异性状的筛选和高效利用及后续薏苡在食用、药用、饲用及生态用方面的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6.
“川苎8号”(原代号D-156)是我所用自育的优良雄不育系C26和恢复系B8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苎麻组合。在1995—1997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1957.8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41.85%,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46.1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69.04%;两组试验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纤维品质优良,在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13支;在生产示范中,经达州市纤检局检测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78支。该组合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在品质和经济性状上分离变异极小;植株高大、粗壮、经济性状优良,蔸型、株型理想,抗逆性强,高抗苎麻花叶病,抗旱、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早稻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安农S-1配制的117个杂交早稻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阐述了两系杂交稻在产量、生育期和经济性状上的优势表现;论述了杂种与父本、杂种产量与产量性状及各产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选育两系杂交早稻组合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湘北丘陵区旱地苎麻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在湘北丘陵区旱地对11份苎麻种质和1份对照种质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和评价。通过3年7季麻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1份苎麻种质中,中苎1号(7 788 kg/hm2)、多倍体1号(6 770.55 kg/hm2)、湘苎X5(5 313 kg/hm2)、湘苎X3(5 254.5 kg/hm2)的产量明显高于湘苎2号(CK)。最后筛选出适合丘陵区种植的高产种质为中苎1号和多倍体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