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茶产品品牌化已势在必行.从实地调查江西遂川狗牯脑茶品牌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狗牯脑茶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整合品牌、打造品牌特色、扩大品牌市场等方面进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江西茶叶品牌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茶业的机遇和面临的严竣问题 ,提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应加速低产茶园改造 ,推广无性系良种 ;保护茶园生态 ,应用生物技术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立龙头产业 ,实施名牌战备等四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为我国茶叶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 ,19世纪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 ,进入 2 0世纪 ,肯尼亚、斯里兰卡后来居上。 199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 6 8万t,出口仅2 0 .2 9万t,云南茶叶产量 7.5万t,出口仅 1.0 3万t,版纳茶叶产量 1.5万t,几乎全部内销。国茶出口不畅 ,其主要原因是受经营机制和产品质量的制约 ,如何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振兴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促进版纳茶业再上新台阶 ,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改革现行茶叶经营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英山县2009~2011年连续3年进行冬马铃薯-中稻-蔬菜"钱粮双增"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示范的产量和效益,探讨了该模式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茶叶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总体调研,分析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广西茶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加速发展壮大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茶科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Ⅰ)--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评价,介绍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产品及其特点,并提出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6.
对赣南地区油茶品牌创造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赣南地区油茶传统的经营模式、销售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品牌塑造、经营、销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论表明:目前赣南地区油茶品牌主要存在着油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品牌较为分散、产品创新品牌意识有待增强、产品品牌发展潜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油茶品牌进行定位,以此解决品牌意识弱、创新性差的问题,提高油茶产品质量和提升品牌质量,通过整合品牌解决分散问题.赣南传统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存在着投资盲目,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产量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建立"企业+茶农+合作社"的形式解决其不足.营销上"面对面"的营销模式导致出现了油茶产品质量不一、品牌分散、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油茶"的新式营销模式以及第三方品牌以及电子采购模式,利用互联网独特的广泛性以及其低成本性,为赣南地区油茶产品营销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优良品种铁观音茶叶,无性繁殖压条苗木和扦插苗木与蜜柚苗木进行混交栽培,形成茶叶蜜柚混交多样性茶园.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叶与蜜柚混交,铁观音茶树生长良好,病虫害少.扦插荼苗栽培的茶树生长比压条茶苗栽培的茶树生长较好,茶叶产量高,制茶茶叶质量好.  相似文献   

8.
对新研发的荼用"叶壮"叶面肥进行了田间试验,对于春茶、夏茶和秋茶进行了3次田间试验,结果证明施用该叶面肥2~4次后,鲜茶叶的产量较对照增产20%以上,而施用双吉尔-GGR的对照增产小于10%.施用该叶面肥后生产的成品茶在茶叶感官评审方面与对照没有差异.茶叶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该叶面肥后生产的成品茶在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指标上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提升连云港市云雾茶品牌和形象,提高其经济效益,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连云港市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产业,通过对茶叶生产、加工现状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制定标准、推广标准,优化基地建设,加强品牌建设,建立营销网络,加强合作化组织建设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杉茶复合经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杉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杉木密度对茶树体生长、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测算,提出了合理的杉茶复合种植模式;杉茶复合种植,杉木采用单行南北向种植,株距2m左右,行距12-16m;如散生种植,杉木密度控制在313-417株/hm^2时,茶叶产量不受影响。每年每公顷木材生长可增加产值950元。  相似文献   

11.
栗茶间作模式下茶树根系的基础特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安徽枞阳县周潭镇大山村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大山试验示范区的栗茶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茶树根系的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栗茶间作促进了茶树根系的生长。间作茶园茶树根系的干重、吸收根比例、比根长和根系生理活性明显大于单作茶树根系;间作茶园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比单作茶树根系更深、更均匀;间作茶园内茶树和栗树根系在土壤空间中各自具有相对不同的生态位。栗茶间作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茶园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浙江山区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摄入适量的氟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过量摄入会导致慢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等.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对土壤和环境中氟具有较强富集作用,所以茶叶中氟含量状况以及饮茶是否会摄入过量氟等问题为社会所关注(孙殿军等,2005).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及绿茶、特种茶、乌龙茶出口创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茶叶功能成分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使得茶叶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剂、医药原料及化妆品原料等在国际市场上呈急剧攀升之势。对比分析茶叶等植物原材料的销售产值与茶叶等植物提取物的销售产值,指出在世界茶产业面临供过与求的情况下,扬长避短,生产绿茶、特种茶、乌龙茶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产品,加大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出口符合国际保健品市场需要的茶叶功能产品,促进茶产业升级换代,是我国茶产业经济增长及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采摘留养对名茶的产量、茶树树势及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名茶生产上也是茶农迫彻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在调查茶农常用的二种典型的茶叶采留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提出采取夏茶全芽头的留叶方法比仅留秋叶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茶叶中氟含量及泡茶方式对其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茶叶中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影响茶叶中氟浸出的相关因素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茶树是富氟能力较强的植物,影响茶叶中氟浸出的主要因素是茶叶的富氟量及泡茶方式。  相似文献   

16.
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茶叶灰分及其检验意义和世界茶叶标准中的灰分指标,分析了我国茶叶灰分检验现状和影响茶叶灰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有效控制茶叶灰分的4项措施;同时从营养化学的角度分析了水分对茶叶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茶化反应、营养成分及风味物等方面的直接影响,低水分活度对茶叶品质起到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茶复合经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林茶复合经营技术的历史沿革、3种应用类型及经营技术、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并就间作茶园树种选择原则、系统结构优化及生态学机理等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江南茶区茶叶反季节生产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江南茶区茶叶反季节生产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反季节生产茶园温光水气等生态条件的控制、病虫害控制、土壤活性与肥力培育、以及茶树生长节律调控等方面的技术对策。提出了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题的茶叶反季节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司书娟  蔡晨瑞 《绿色科技》2011,(11):183-185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茶文化,探究了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元素。从“茶之源”中阴与阳、刚与柔、热与寒的和解,“荼之器具”中的天人合一等方面阐述了“和解”心理。分析了“茶之为饮”中的水的阴阳急缓和解,“茶道”的中正平和,“酒文化与茶文化”的互补和解。  相似文献   

20.
不同茶类特征成分抗氧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近年关于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主要茶类特征成分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为开发茶类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