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六林  王艳  王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86-18187
介绍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自然气候和水资源特点,并分析了干旱的季节规律、原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包括种植业的节水模式调整、适合本地区的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措施、污水治理利用以及本地区水资源的管理等适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直播解决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缓解了户均种地面积增加与农村劳动力减少且老龄化的矛盾。本文以寿县三觉镇为例介绍了江淮丘陵地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期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江淮丘陵地区的水稻旱直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江淮分水岭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肉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该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率低等问题,区域内传统农业的前景不容乐观。经研究发现江淮分水岭经济发展迅速、观光农业资源丰富、旅游需求强烈,非常适宜观光农业的发展。结合发展现状及开发误区,因地制宜地对江淮分水岭进行区域划分,提出开发建设构想框架及具体发展模式。以期待合理整合观光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农村科学实验》2012,(3):24-25
我省节水灌溉面积持续增长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省份。近年来,我省形成了东部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地区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地区以补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板块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5.
浅谈小型水库土坝渗漏成因及防渗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浩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01-102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境内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是以山丘地形为主,小型水库工程对解决明光市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区的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小水库基本上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修建的。几十年来,这些小型水库工程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因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许多水库存在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笔者分析总结产生水库渗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小型水库土坝防渗处理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旱作农业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通过旱地农业结构和一系列旱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农业稳产和平衡增产,使农林牧等综合开发的农业.具体而言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等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而采用一系列抗旱农业技术进行生产的雨养农业.全球1.4平方千米×109平方千米的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我国的旱作农业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56%,全国的耕地面积约19亿亩,60%以上为旱地,仅7.2亿亩为灌溉地,因此,旱作农业的丰歉,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粮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江淮分水岭地区2011年14个区县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运用计量地理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其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空间差异较大,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部向东西两侧扩散递增的特征;集中化空间格局与多样化空间格局相反,总体呈现出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减的趋势。(2)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土地利用以水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旱地和林地为主,城镇及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城市化的水平低。(3)水田、旱地、林地和水域水利设施用地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村庄用地一般,城镇用地、园地交通和交通运输用地的区位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制约因素,阐述了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以及调整的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节水农业是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农业,其内涵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采用工程、机械、农艺、生物和管理等综合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湖南省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1.降雨时空分布不匀湖南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全省4~6月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0%以上,蒸发量占全年的30%左右;7~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自然降水的提高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过度开发行为加剧了这一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如何建立生态经济的模式,发展农业生产的节水化,是一个面临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微润灌溉技术及其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自然降水的提高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过度开发行为加剧了这一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如何建立生态经济的模式,发展农业生产的节水化,是一个面临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微润灌溉技术及其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为何要大力研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李俊良谈到,国内农业施肥用水方式已到转型节点。第一,水资源短缺及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用水缺口超过300亿m3。南方水资源占总量的81%,但耕地面积仅占40%,6-9月降水占60%-70%,在华北地区高达80%,夏季洪涝,旱涝灾害并存。第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地下水开采过度。一方面自然降水转化利用率低。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台风降水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51-2008年安徽省台风、降水及灾情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以及T检验等方法,分析台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的台风以登陆闽、浙的台风为主;台风对安徽省的影响以7-9月为主,台风年发生1.7个,年代际变化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台风持续天数以2~4 d居多;安徽省台风降水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特征明显;台风暴雨站次以及过程雨量≥100 mm站次呈不显著的年代际减少趋势.台风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农业基本无影响,而对江淮至沿江东部以及江淮之间西北部危害较为严重;台风对农业的影响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农业经济损失分别占各类气象灾害总损失的3%和6%,近年来台风对农业的危害有加重趋势;另一方面,台风也是一种资源,其充沛的降水对缓解伏旱和高温天气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
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提升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江淮分水岭区域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长江、淮河的分界线,也是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同步发展试验区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7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开发,取得成效显著,为该地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制约岭区发展的根本矛盾依然没有消除.该研究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岭区转型发展面临的环境,明确了岭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塘坝灌溉是当前江淮丘陵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研究江淮丘陵塘坝灌区的抗旱能力,对于促进灌区塘坝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研究选取江淮丘陵2个典型样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塘坝容积、有效降雨量等数据为基础,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对研究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水量供需以及塘坝抗旱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中塘坝面积均在3%~5%;水田面积占比亦相当,约为17%,但旱地面积差距较大,样区1占比达50%以上,约为样区2的5倍.样区1水资源供需比远小于1,水资源供需不平衡,而样区2水资源供需达到平衡.2个样区塘坝的抗旱能力分别为50.51%、93.65%,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塘坝的抗旱能力明显差异;根据降水概率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有助于调控江淮丘陵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年降水量80%保证率、干旱频率和降水-蒸发差额分划出河南旱作农区范围,北起省界,南至沙、颍河。分析其降水、土壤水分和灌溉水资源等特征。指出平原以种植小麦为主并采用防旱轮作制,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山区开展蓄水保土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为近期节水农业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基于GIS平台,使用RUSLE模型,对2015年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5江淮分水岭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84.53t/(km2·a).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的面积占比达97.81%,微度侵蚀总量达259.83×104t·a-1(74.35%),轻度侵蚀总量为56.89×104t·a-1(16.27%);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侵蚀量和侵蚀模数最高,耕地侵蚀量达314.26×104t·a-1(89.92%).(2)侵蚀等级呈现东部、西南部高,中部、北部和西部区域较低,轻度以上的侵蚀主要发生在西南山区、巢湖东南部、滁州市中部、北部、东部区域;(3)土壤侵蚀受地形起伏、坡度、降水量和植被覆盖条件的影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分水岭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水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且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农业用水中降水利用率仅为 40 %~ 5 0 % ,灌溉用水中有 1/ 3左右的水被蒸发 ,1/ 3的被深层渗漏掉 ,真正有效利用的仅为30 %~ 40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除兴修水利加强排灌系统的建设外 ,还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进行科学灌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集水灌溉旱区降雨量稀少又无良好的灌溉条件 ,农业生产以雨养农业为主 ,这类地区应在雨季将雨水集中贮存 ,用于饮水和集中灌溉。2 改进灌溉措施传统农业的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 ,水资源浪费严…  相似文献   

19.
榆中县东北部地区海拔1 430~3 670 m,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地区,气候特点为冬干、春旱、夏酷、秋燥,日照时数2 600~2 660 h,年均气温6.8~8.1℃,1月年均气温-8℃,7月年均气温19℃,年干燥度2.0~3.1,干旱少雨,年降水量260~300 mm.多数年份持续干旱,无降水月份达8个月之久,区内旱作农业已连续10 a无收成.荒山土壤以白土类、麻土类为主,盐碱含量高,pH 8.0~8.5,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原生植被多以耐盐碱的红砂、猪毛菜、黑柴和蒿类为主,造林的最大限制因素是干旱缺水,如何蓄积并有效利用自然降水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侯宝英 《世界农业》1998,(11):27-27
旱地集水高效农业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协委会侯宝英降水不足,径流损失,强烈蒸发等一系列围绕“水”的问题极大地困扰着旱农地区的农业发展。降水稀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和降水强度大是广大旱农地区降水资源的共同特征,导致旱作区降水多以阵发性暴雨为主,易引起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