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旱田土壤含有硝态氮的特点。对1980年提出的改进扩散法进行了还原剂问题的探讨,提出以锌—硫酸亚铁代替硫酸亚铁,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旱田土壤碱解氮的测定方法。并通过(?)N示踪玉米盆栽试验对改进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证明此法同生物产量、土壤有效氮标准项A值是显著正相关,具有可靠性和适用性,可以作为吉林省旱田土壤有效氮的常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矿质态氮与碱解氮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70个旱田土壤氮素形态、含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明确了用矿质氮总量推测碱解氮含量的可靠性。矿质氮总最与碱解氮的相关系数r=0.8106,相关达极显著水准;配置的回归方程为y=57.32 2.05x,回归关系达极显著水准,F=130.27。室内分析和田间试验检验结果证明,大多土壤实测的碱解氮同由回归方程推算的碱解氮数值很接近。用其指导施肥,同样获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由此认为,花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用~(32)p示踪盆栽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对吉林省11种中、酸性旱田土壤的供磷性能与磷肥吸收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A”值同Bray Ⅰ法(1(?)50)速效磷相关极显著,二者测得值很相近;在施磷盆栽条件下,谷子对土壤速效磷的利用率为34%左右,过磷酸钙的利用率为18%左右。认为用Bray Ⅰ法(1∶50)速效磷作为吉林省中、酸性旱田土壤供磷指标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15)N示踪微区试验及盆栽试验,研究了Truag—Stanford肥料氮计算公式中的3个主要参数值:在吉林省主要土壤和施肥条件下,收获百斤玉米子实需氮量(Nc)平均为2.26斤;土壤碱解氮的利用率(Es)平均为30.6%;氮肥利用率(Ef)平均为45.7%。为玉米测土定产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个参数值均为变数,都受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碱解氮含量、化肥施用等影响,影响程度的顺序为Nc相似文献   

5.
贵州高原黄壤的供氮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氮肥在不同作物上进行数年的盆栽试验、田间微区及小区试验,结果显示,“A”值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与植株吸收土壤氮量占碱解氮及全氮含量的百分率具极显著相关,植物地上部吸收土壤氮量与其占土壤碱解氮、全氮含量的百分比便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据此可以利用田间试验的无肥区植物地上部吸收土壤氮量占碱解氮含量的比率,确定一个换算系数。研究中提出贵州中部海拔1000-1200m地带黄壤对玉米、水稻供氮换算系数为碱解氮含量的0.3,1300-1400m地带换算系数为0.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腐解特征及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冬季绿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法将紫云英装入尼龙网袋内后置于水稻盆中,设不同的施氮水平(A:不施氮;B:减氮40%,1.8 g/盆;C:常规施氮,3.0 g/盆),分别于装盆后第3、6、10、20、30、40、50、60、70、80和90 d取样测定紫云英全氮含量,并于网袋取走后收集土样测定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果]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的腐解速率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其中前10 d为快速腐解期,10~50 d为缓慢腐解期,50~90 d为稳定腐解期,经过90 d腐解,3个处理的紫云英腐解率均在60.0%以上;紫云英腐解前30 d,水稻群体吸氮量整体较低,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40 d后水稻群体吸氮量开始迅速增加,第90 d时3个处理的水稻群体吸氮量均达最大值;施氮对紫云英还田后的土壤氮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影响明显,但对全氮影响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云英腐解第3 d时,土壤全氮与施氮量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施氮量间呈显著相关(P<0.05),前30 d中,施氮量与紫云英养分释放量、植株群体吸氮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到第40 d时,紫云英施氮量、水稻群体吸氮量则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间呈极显著相关.[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腐解和氮素释放量均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适当的氮肥施用量可刺激紫云英腐解和氮素释放,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全氮和矿质态氮含量,提高土壤氮库活性成分和土壤供氮能力,以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施40%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1986~1987年作者根据Bremner的酸解法研究了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氮组份、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有机氮是由氨基酸氮、氨基精氮、(丝+苏)氨基酸氮和未鉴别氮组成,分别占土壤全氮的25.13;18.54.5.19,11.38,25.59%;土壤类型、土壤层次以及土壤肥力水平均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组份;土壤有机氮组份和含量是影响土壤碱解氮利用系数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氮水平下生物炭与菌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养分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复垦土壤熟化提高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物炭处理和生物炭+菌肥处理均有效提高了复垦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施氮量210 kg/hm2时,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生物炭+菌肥与生物炭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递减趋势,生物炭+菌肥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高于生物炭处理。  相似文献   

9.
靳玮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9):69-71,87
以玉米品种郑单538 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对陕西杨凌塿土地区经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后玉米产 量、土壤全氮、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以阐明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对玉米产量以及土壤质量的 影响,为关中平原玉米种植的合理施肥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院施氮处理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玉米生育 期内施氮处理的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玉米生育期内不同形态氮肥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 碳与不施氮的对照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对于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微生物态氮作为土壤供氮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14个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测定冬小麦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以及小麦吸氮量,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的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作为土壤潜在供氮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态氮的数量,与不施有机肥的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增施氮肥,微生物态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且处理间差异多数达显著水平(P<0.05);高氮情况下,施用磷、钾肥对土壤微生物态氮的数量影响不大;经相关分析,播前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与小麦生物量产量(r=0.918)和吸氮量(r=0.914)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盆栽条件下,播前土壤微生物态氮的含量可作为土壤潜在供N能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氮肥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作用下辽南地区的水稻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明显提高了耕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并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耕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升高;有效磷含量在拔节期之前呈增加趋势,而在拔节期之后则呈波浪形变化;速效钾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随着追氮次数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有效磷含量则呈无规律性变化;随着生育期推进,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降低,而有效磷含量则呈无规律性变化。与其他施氮模式相比,3次追肥的施氮模式能够在整个生育期为水稻提供较充足的有效养分,满足植株的生理需求。综合考虑土壤的养分动态变化特性、产量性状、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等因素,初步筛选出3次追肥为辽南地区水稻生产中的高效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施氮条件下的植株含氮率动态及土壤的供氮过程,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15~20d含氮量最高(3.0%左右),然后渐次下降并与移栽后的天数呈幂函数关系,早稻=17.6926 D~(-0.6231)(r=0.9159,n=10),晚稻=22.273 D~(-07356)(r=0.9940,n=12):早稻卵晚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氮总量的比例都接近60%;水稻生育过程植株累计吸氮量与高于15℃气积温及移栽后的天数均有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海丰农场稻麦两熟的单季稻为对象,以该地区有代表性的中熟中粳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氮肥合理施用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r=0.970 9),最高产处理对应的适宜施氮量为270 kg/hm2,可作为该区相应地力条件下水稻制定高产适宜施氮量的主要依据。施用氮肥的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有所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比例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r=0.938 3);土壤全氮增加比例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r=0.994 4);土壤碱解氮增加比例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r=0.996 4)。为该类型地区土壤培肥氮素的施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棕壤定位施氮对土壤养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施用氮肥对土壤养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辽北昌图县棕壤土上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施任何肥料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年降低0.37 g /kg、0.02 g /kg、5.6 mg /kg和1.6 mg /kg。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下降。在等量(N 241.5 kg /hm2)施氮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30%作基肥,70%在春玉米拔节中期追施的为最高。最佳的施 N 量为241.5 kg /hm2,较好的施肥方法为在播种时将全部氮磷钾肥料一次深施(15 cm)。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效氮素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以小麦秸秆炭、水稻秸秆炭、玉米秸秆炭为材料,在配施化肥的条件下,对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铵态氮、有机碳含量进行研究,同时对收获水稻进行性状与产量分析。结果发现,3种生物炭配施化肥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减少土壤铵态氮含量,对水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环保以及作物产量的角度来看,生物炭配施化肥是一种可行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种土壤氮素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不同土种土壤养分测定及不施氮肥空白区试验,分析不同土种土壤氮素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研究不同土种不施氮肥空白区每100 kg基础产量稻谷需氮量及土壤氮素当季利用率。结果表明:①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不施氮肥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明显高于潮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两者较为接近;②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全氮、有机质与碱解氮的含量相对稳定,空间变异相对较小;③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稻基础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④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对不施氮肥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起关键作用,且极显著大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所起的作用;⑤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及不施氮肥空白区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土种不施氮肥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⑥潮土类4个土种不施氮肥空白区每100 kg稻谷平均需氮量为1.48 kg,水稻土类4个土种则为1.69 kg;⑦潮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46.4%,而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41.6%。  相似文献   

17.
相关分析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白浆土中各形态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土壤N0值、碱解氮、酸解总氮、氨基酸态氮、可矿化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氨基糖态氮和酰胺态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也呈显著正相关;而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总氮与植株吸氮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重金属污染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玉米生长、光合生理、养分与镉铅含量的影响,以云南会泽、兰坪铅锌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为供试土壤,玉米为宿主植物,设置接种和不接种AMF处理,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F显著增加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蛋白(EE-GRSP)与总球囊霉素相关蛋白(T-GRSP)的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降幅为34.6%~79.5%;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增幅为30.9%~206%。接种AMF显著增加玉米植株氮磷养分含量,增幅为17.6%~38.5%;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植株生物量;降低植株镉铅含量,降幅达30.0%~68.7%。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T-GRSP与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EE-GRSP、T-GRSP与有效态铅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玉米植株镉、铅含量与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根系氮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植株磷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接种AMF增加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含量,降低污染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减少玉米植株镉、铅的含量;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善玉米矿质营养和光合生理,提高玉米植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遵义地区复垦土壤肥力低、通透性差等状况,探究适宜烤烟种植的有机肥和氮肥比例和用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新复垦土壤氮素及烟叶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促进土壤全氮含量增加效果不显著,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配施有机肥对复垦土壤肥力有改善作用,在0~10kg/667m2施氮水平内配施有机肥的处理中,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施氮量20 kg/667m2水平上配施300 kg/667m2有机肥对复垦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最显著,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全氮含量,较纯施氮肥20 kg/667m2显著提高了25. 0%;也显著增加旺长期和成熟期碱解氮含量,较纯施氮肥分别显著提高了23. 6%和16. 6%。在所有处理中,不施肥或不施氮肥不能满足烤烟对氮素的需求,高施氮量配施有机肥虽然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但会降低肥料利用率,且不利于烤烟品质提高,而5 kg/667m2施氮量配施200 kg/667m2有机肥有利于烤烟充分吸收氮素,符合烤烟吸氮规律,成熟期烟叶含氮量最适宜。综合分析得出,在5 kg/667m2施氮量基础上配施200 kg/667m2有机肥最利于提高新复垦土壤上烤烟生长,对氮素利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人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