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霉菌和毛壳菌对板栗疫病的抗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8菌株、深绿木霉T.atrovorideT95菌株和螺旋毛壳Chaetomium spiraleND35菌株与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LY菌株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对营养和空间有强烈的竞争作用,表现在可使病原菌菌丝消解,对病菌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毛壳菌生长速度较慢,但可形成抑菌带,使病菌不扩展。室内水培枝条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拮抗菌的拮抗效果好,而且先接种拮抗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比拮抗菌和病原菌同时接种的处理效果还好,毛壳菌没有木霉菌的作用明显。接种枝条的木霉菌、毛壳菌和病原菌的再分离结果表明,T95和ND35的定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的苹果树上的轮纹斑、干腐斑及病枯枝取样,观察到苹果轮纹病菌与苹果干腐病菌的有性阶段的形态特征容易区分,无性阶段在形态特征上不易区分。经人工接种,两种病原菌在果实上引起的症状相同。经测定,两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酯酶同工酶有差异,两菌的菌丝能融合。  相似文献   

3.
杨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拮抗生防菌的筛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健康杨树植株的叶(芽)、皮、枝中分离获得15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归属于3个目、5个科、13个属中.利用两点对峙培养拮抗试验、孢子萌发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从中筛选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拮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所获内生真菌(4属)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的菌株拮抗效果表现最明显.青霉菌可迅速对病原菌菌落包围、覆盖,从而使植物病原菌生长受到抑制,孢子萌发试验中,3 d的培养滤液就可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4.
木霉菌株T88对7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将木霉菌株T88与7种常见的林果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88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等供试的7种病原真菌都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观察到T88对病原菌菌丝的缠绕、使细胞质变稀薄、菌丝消解或穿透等现象,以及对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的菌核的重寄生作用,使其发生腐烂,并抑制了白绢病菌菌核的萌发。  相似文献   

5.
毛白杨内生菌优势种毛壳ND35室内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毛白杨内生真菌区系种群分析 ,筛选出优势种毛壳ND35 ,并测试了它对 6种常见林果病害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 ,毛壳ND35是一种广谱性拮抗菌 ,对供试的 6种病菌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降低病菌菌丝的生长率和孢子的萌发率 ,并对小核菌的菌核进行重寄生 ,从而抑制其萌发。毛壳ND35的菌丝还产生吸器、附着枝等结构对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solani)等病菌的菌丝进行重寄生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菌的菌丝被缠绕、穿透、断裂等现象。抑菌带和抑菌圈的产生证明抗生活动是毛壳ND35的主要拮抗作用机制之一。对活体毛白杨组培苗进行人工接种试验 ,结果用毛壳ND35预先接种的苗木发病率为零 ,明显低于只接烂皮病菌的对照发病率 5 3 33%,进一步证实了毛壳ND35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马尾松针叶二萜酸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3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盆栽幼苗法测定了马尾松针叶二萜酸对黄瓜白粉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二萜酸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3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9...  相似文献   

7.
油茶炭疽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侵入过程进行了观察.用整叶透明染色法观察到病菌分生孢子可在细胞的一端、两端发芽,芽管顶端逐渐膨大形成附着胞;有些芽管还可形成分枝,并在各分枝端形成附着胞,少数褐色的附着胞陷入叶背的气孔内.经石蜡切片观察到表皮细胞内的菌丝逐渐扩展到叶肉细胞内,形成大量菌丝体,并在寄主叶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叶表角质层外露.透射电镜观察到油茶叶片感染炭疽病后,其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不同发病程度的组织中细胞的超显微结构有不同的反应.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细胞器结构被破坏严重,叶绿体数量越来越少.有些发病严重的细胞还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并可看到少量菌丝.  相似文献   

8.
对油松外生菌根的分支方式、颜色、大小、光泽,菌丝套的表面质地、菌丝组织结构、细胞大小、形状以及菌索、外延菌丝、囊状体等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共描述26种油松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其中包括17个担子菌、9个子囊菌,不同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不同;首次描述一娄疣杯菌的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结果表明: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用于油松外生菌根真菌的种、属鉴定,而且随着不同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数据资料的积累,形态鉴定将在外生菌根的生态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 土水母病 该病是由土水母Rhizina undulata Fries丝状菌引起的传染性土壤病害,广泛分布在世界温带至亚寒带地区。为害各种针叶树木,主要在红松、黑松上发病。 该病菌具有因林中篝火或山林火灾和土壤曝晒于高温而繁殖旺盛的特性。病菌先侵染周围的树根并繁殖,使其枯死。病原菌由发病地呈同心圆状向四周扩展,枯萎受损大部呈圆状扩散,发病迅速1年半径约为3~5米,一般4~5年停止扩展,停止为害,有时会出现直径达100米的群状枯萎受损。内陆山火遗址地,曾一时大范围发病,但1~2年终息。5~11月份病树根及周围地表呈现红褐色和暗褐色,不规则圆状,底面下垂有足状菌丝束的水母状菌体(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黄栌接种大丽轮枝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系统观察.接种大丽轮枝菌后黄栌不同组织部位受侵染的程度不同,叶部最高(18.83%),而枝条最低(6.72%).菌丝首先由根的伸长区及成熟区侵入,而后出现在距根尖1~3 cm处的皮层薄壁细胞的间隙,接着进入根部的导管内,最终经茎部及枝条的导管到达叶部.大耐轮枝菌主要以菌丝形态存在于木质部导管内,且在导管中不连续出现.在病菌侵染过程中,受侵染黄栌的导管壁、薄壁细胞、皮层细胞增厚并且木质化,髓部、树脂道及其附近的分泌细胞内含物增加,薄壁细胞及木射线内有胶状物出现,导管内部产生胶状物、侵填体等物质,以此缩小导管内径或将导管堵塞,从而阻止病菌的扩展,但大部分健康的导管仍然可以维持植株正常的水分运输.虽然导管的阻塞具有致萎作用,但不足以影响到正常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