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区域全息发展战略的理论出发,对白银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条件进行结构对应变换分析。认为长期以来农村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以中央为主、省属为副的大企业经济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相应形成的大企业文化集团与农村背景亚文化集团的彼此隔离,是阻碍白银市经济发展的症结。进而,文章提出了振兴、繁荣、发展是本市三个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措施,并探讨了多层次的白银市的不同发展战略要求。提出强化干部的商品经济意识是白银市振兴、繁荣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海流兔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研究海流兔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区域中各自影响,文中通过计算实际的NPP和潜在的NPP的方法来分离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各自所占比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呈现出良性的发展;2)在时空变化中,人为因素占到影响区域的85.9%,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3)在区域空间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床谷地以及湖盆滩地地区,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沙丘沙地以及流域分水岭和河岸两边的沙梁地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促进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人为因素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甘肃省白银市近50年来气温、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银市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现波动变化。白银市气温1987年后增长迅速,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气温的变化和年均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但其对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不大。白银市降水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略有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变化极为相似,这与白银市降水量偏少且相对集中有关。白银市气温变化存在2~5年,9~11年和约20年的周期变化;降水变化存在2~6年,9~10年和2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其中气温和降水变化周期中均以2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群体中一类特殊的城市。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作为区域的增长极,资源型城市还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这类城市乃至为资源型城市群体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景观生态学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在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性,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学规律,引入景观生态学这一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对该地区区域生态环境特性进行探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在半干旱农收交错带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背景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别选择生态地形,景观植被作为两级景观生态分类指标,进行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景观生态类型划分;同时,对诱发该地区景观生态分异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阐述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景现生态分异机制。  相似文献   

6.
白银市降水气候资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白银市及周边19个气象站和10个水文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白银市降水气候资源的状况。结果表明:1)白银市年降水量分布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气候差异大。受地形影响,有一条干舌伸到境内,与周边地区相比,降水量偏少70~150mm。根据250mm的等值线,景泰县、白银区、靖远县西部为干旱区,会宁县、靖远东部、平川区为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白银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白银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0—2004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白银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分别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与不同尺度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年平均生态足迹为1.55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76%;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55 hm2/人;平均生态赤字1.00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22.00%,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②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占生态足迹的99.97%,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92.38%,供给类型比较单一。③2004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为2.71 hm2,相当于中国西部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模式为粗放型、消耗型。④生态足迹特点是:大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高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非整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部地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土地资源及能源的重点开发区域 ,其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文章通过对该区域资源开发历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 ,指出 :人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非整体性行为 ,是造成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只有建立起全局性、整体性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才能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农业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区域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定西地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松嫩盐碱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作用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对维持自然界自然生态过程和平衡以及减缓地区、区域的环境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响应。本文从湿地对洪涝和干旱的缓冲作用、湿地对周边环境的净化作用、湿地充当着CO2的源和汇,湿地植物的生态效应以及湿地对植物对盐分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等方面论述了松嫩平原盐碱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作用,指出对生态脆弱带的盐碱湿地进行保护和优化管理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建立一套客观、适用、可操作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区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具体实例证实模型是科学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2.
将自然保护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边缘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农牧民,移往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公路交通及通讯发达、接近城镇的地区,不但可以改善和提高这些居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对迁出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自然繁殖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新疆地区,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无疑是解决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困难的最佳选择。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脆弱区的移民政策对缓解塔里木河中游生态质量恶化,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生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作者于2004年5月,2006年5月和2006年10月三次对塔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阐述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移民对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生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发展当地经济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我国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而低收入者(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会坐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效益,因此在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当建立跨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由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补偿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本,运用多种生态补偿的方法,解决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The Aral Sea Basin in Central Asi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unit in the center of Eurasi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 to carry out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ral Sea Basin.In this study,the ari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ARSEI)for large-scale arid areas was developed,which coupl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greenness index,the salinity index,the humidity index,the heat index,and the land degradation index of arid areas.The ARSEI was used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ral Sea Basin from 2000 to 2019.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ness index,the humidity index and the land degradation index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Aral Sea Basin,while the salinity index and the heat index exerte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ral Sea Basin demonstrated a trend of initial improvement,followed by deterioration,and finally further improvement.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se changes was significant.From 2000 to 2019,grassland and wasteland(saline alkali land and sandy land)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basin had the wo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The areas with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rivers,wetlands,and cultivated land around lakes.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19,except for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Aral Sea,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other areas of the Aral Sea Basin has been improved in general.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change in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heat index and between the change in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humidity index were–0.593 and 0.524,respectively.Climate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led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heat and humidity changes in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ral Sea Basin.However,human activities had a greater impact.The ARSEI can quantitatively and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scale and causes of large-scale and long-time period changes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rid areas;it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study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rid areas.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生态环境控制指标问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对地下水生态环境控制指标问题研究的现状,并从地下水系统与地表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了地下水对地表覆被、农作物生长、土壤盐渍化等三方面的影响,给出了一些典型地区合理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结合典型地区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并充分考虑流域内部生态环境的分异特征,应是目前许多地区地下水系统生态环境控制指标确定的基本途径,因此本文对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化德县的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特征以及生态经济发展条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县的生态经济结构进行重调研究,划分出生态经济类型区,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法规政策、实施方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思考。认为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生态环境资源的无价及非市场管理是造成生态环境资源掠夺式消费、建设成效低、国家相关法规难以落实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实现生态环境资源有价化、商品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交易,按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管理是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并从生态环境的生产、消费、管理诸方面对户农、企业、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的交易行为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湿地与我国内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内陆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因此我国内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高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共开放空间。本文通过对城市湿地和城市周边湿地功能作用的分析,指出湿地可以为解决我国内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生态保障。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TRSR, including Yangtze, Yellow and Lancang rivers), locat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is a typical alpine zone with apparent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many interdisciplinary factors, such as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Shannon diversity index and Shannon evenness index) and extreme climate factors(number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days, number of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days, and number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days), to establish a new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changes in the TRSR. The change intensity(CI)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tablished evaluation model was effective and the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whole study area was intensiv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f 2001–2011, there was a slight degradation in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had the best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while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had the worst one. In addition, the zones dominated by deserts were the most severely deteriorated areas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zones occupied by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s showed a better change. Furthermore, the larger the change rates of the climate factors(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of ≥10°C and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re, the more intensive the CI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s.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the TRS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