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本文主要将语用学理论引入翻译这一学科当中,并指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首先介绍了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观,并从关联理论出发,通过阐述明示推理模式,解释了翻译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在交际中谋求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成功,完成其翻译任务。并指出关联理论中动态语境观对于翻译在文化差异及历史变化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对理解内化阶段和表达外化阶段译者的各种主动行为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翻译规范的约束,随着译者在翻译领域的资本的积累,译者在内化翻译规范时又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翻译思维惯习,最终形成译者个体鲜明的翻译风格。本文以英语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如何帮助在翻译领域资本不足的翻译初学者形成一套符合翻译规范的思维惯习,从而让他们有可能快速积累翻译资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发展,译者的翻译能力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译者翻译能力的重点是分析原文并重建原文功能的一种能力.这要求译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翻译实践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等.译者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在多媒体网络翻译的环境下,网络技术在翻译活动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新的翻译方式突破了传统翻译模式,为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网络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成为翻译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多媒体网络翻译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并对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翻译中对译者能力进行培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翻译中的等值是相对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语用等值、语义等值、形式对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关联翻译理论理论是一种新兴理论,阐明了翻译工作的本质是推理人类大脑机制的过程,应用于英汉翻译实践中,可有效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在应用关联翻译理论进行英汉翻译时,译者应该把握最佳关联原则,努力追求与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上的共鸣,同时追求让译文与译文读者在认知语境上的趋同性,确保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得到充分传递。  相似文献   

7.
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目前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翻译决策)及其相应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嫌不足。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译者身份的构建不仅与文化的交际性过程相关,还与不同文化文本间文化操控策略与规范联系密切。本文对《哈姆雷特》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认为因个人经验和文化及时代背景等因素的渗入而使译文变成了文化再现或再创造,从而将翻译中文化归化的操控权置于译者一方,并在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空间中塑造译者身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和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内涵,构建以记忆系统为核心的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模型。研究表明,译者控制加工是译者确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译者自动化加工是译者快速理解表达的过程。后者主要加工译者的常用词汇及句型,为长难句及语篇的控制加工提供可能。译者加工模型研究显示,自动化加工是控制加工的基础,控制加工可修正和弥补自动化加工的缺漏。两者并行互补,均强调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互动。如何培养学生译者将其控制加工能力更有效地转化为自然娴熟的自动化加工能力应是翻译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一直得不到承认。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媒介者两方面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作不是对原作进行“模仿”,译者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