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灵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菌丝生物量,菌球密度,菌球直径为指标,探讨了白灵菇液体菌种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蔗糖2.0%,玉米粉3.0%,蛋白胨0.2% ,麸皮4.0%,磷酸二氢钾0.3 %,硫酸镁0.1%,硫酸钙 0.1%;摇瓶装液量100ml/250ml,接种量10%,起始 pH 为6.5,摇瓶转速160r/min,培养时间为6d。  相似文献   

2.
白灵菇产木聚糖酶营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萍  姚伍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206-206
以白灵菇为出发菌株,研究该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的条件下产木聚糖酶活力大小,从中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通过测量菌丝干重,采用DNS法测定白灵菇产木聚糖酶活性大小,并根据碳源、氮源、无机盐对白灵菇产木聚糖酶的活性的影响,得出白灵菇最适培养基组成为:甘蔗渣5%、黄豆粉2%、MgSO40.15%、KH2PO40.3%、ZnSO40.01%、VB12粒。发酵液酶活力可达到60.50U/ml。  相似文献   

3.
裂褶菌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贵食用菌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裂褶菌液体培养效率,通过摇瓶培养对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液体培养的培养基和培养参数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适合裂褶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6%,葡萄糖5.5%,玉米粉4%,小麦粉3%,黄豆粉1%,酵母膏0.6%,蛋白胨0.6%,KH2PO4 0.1%,MgSO4 0.05%,VB1 0.001%;优化培养参数为温度24℃、接种量10%、一级菌种种龄为120 h,培养周期为120 h。优化后菌丝生物量由起初的2.04 g/100 mL提高到7.04 g/100 mL。  相似文献   

4.
《种子》2021,(8)
红托竹荪是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为解决红托竹荪菌种生长缓慢的问题,特开展红托竹荪液体菌种发酵条件暨配方优化研究,通过对红托竹荪液体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及培养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以产生的菌丝体干重为评价指标,确定红托竹荪的最佳碳源、氮源和培养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红托竹荪菌丝体液体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1%,玉米粉1%,接菌量为8块(直径0.5 cm,圆形),培养时间15 d。  相似文献   

5.
杏鲍菇液体培养基优化及发酵终点的简便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菌丝生物量为指标,对杏鲍菇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杏鲍菇液体深层发酵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玉米粉3%,酵母粉0.3%,麸皮2%,KH2PO 0.1%,MgS04·7H2O 0.05%.根据茵丝生物量与摇瓶变化质量随发酵时间变化规律的一致性,找到了判断杏鲍菇发酵终点的简便方法,其最适发酵时间为240 h.  相似文献   

6.
摘要: 对野生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分离的菌种进行了菌丝生长观察和一、二、三级种培养基配方、液体配方试验,结果表明:血红铆钉菇菌丝在试管斜面上25℃4-5天长满,在90mm平皿3天长满,在-18℃冷冻3天后仍能恢复生长。菌丝一级种的最佳配方是玉米粉PDA培养基;二、三级种以棉籽壳或松林土配合发酵玉米芯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液体菌种配方表明以PD为主的配方都适宜血红铆钉菇生长,其中以添加玉米粉、酵母、粪草浸出液能使菌丝生长更加浓密、健壮。 关键词:血红铆钉菇;菌丝体;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液体培养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摇瓶发酵研究了白灵菇液体培养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葡萄糖浓度和C/N分别为4.0%、20:1。最适培养条件是接种量10%,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mL,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8.
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玉米面3%,麦麸3%,酵母粉0.4%,KH2PO4 0.25%,MgSO4 0.1%,ZnSO4 0.05%,CaSO4 0.05%,起始pH值为6~7。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装液量80 mL/250 mL,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10%,培养周期为6天。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优化甲氰菊酯降解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条件,探索基础盐培养基配方为该菌的大量繁殖提供理论依据。从淤泥中富集分离筛选出一株甲氰菊酯降解菌(Y1)并保存,经过鉴定该菌属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单因素试验测定OD600值确定了该菌繁殖的最适碳源和氮源,正交试验明确最佳基础盐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最适浓度分别为0.15%和2.5%;最佳基础盐培养基配方为:pH 6.0,蔗糖0.15%,蛋白胨2.5%,K2HPO4 0.001%,KH2PO4 0.01%,MgSO4· 7H2O 0.1%,NaCl 0.01%。在优化后的基础盐培养基中Y1 能够大量繁殖,为该菌在甲氰菊酯污染的土壤中进行修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平菇华平97-2液体菌种的培养基成份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宜的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粉30 g、蔗糖10g、KH2PO4 3 g、MgSO4 1.5 g、pH自然.在此基础上,按四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平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适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00mL、温度25℃、转速180r/min、接种量为平板面积的1.5 cm2.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其菌丝球密度、菌丝球直径以及菌丝球的生物量分别为:68个/mL,0.7 227 mm,0.296 g/100 mL.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工业生产中利用廉价的原料发酵绿色木霉生产孢子的问题,以稻壳粉、麦麸及玉米粉为主要载体,对影响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孢子的条件进行筛选,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固体载体的比例、碳源、氮源、无机盐对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孢子的影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培养基配方。研究发现,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8℃,接种量15%,料水比1:0.70,pH值自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稻壳粉30%,玉米粉20%,硫酸铵1%,玉米浆干粉2%、黄豆饼粉2%、碳酸钙0.5%。发酵7天,孢子量可达7.62×10 9个/g,自然晾干至水分10%以下,孢子量为1.286×10 10个/g。  相似文献   

12.
 在农用微生物菌剂中芽孢杆菌菌剂产品多采用芽孢作为有效成分,因此产芽孢条件的优化对棉花黄萎病生防细菌的工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8种碳源、8种氮源和6种无机盐对Bacillus malacitensis Z-5菌株芽孢产量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了影响芽孢产量的主要因素,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筛选出3种碳源(玉米粉、麸皮、葡萄糖)、3种氮源(豆饼粉、花生饼粉、酵母粉)和2种无机盐(MnSO4·H2O、CaCl2);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Z-5菌株生产芽孢最适碳源、无机盐和氮源分别为玉米粉、MnSO4·H2O和豆饼粉,最陡爬坡路径法获得此3种因子的最适浓度范围为:玉米粉1.0%~2.0%、MnSO4·H2O 0.05%~0.09%、豆饼粉为1.0%~2.0%。响应面法得到芽孢产量与玉米粉、MnSO4·H2O和豆饼粉含量的回归方程。最终确定优化培养基组合为玉米粉1.66%、豆饼粉1.30%、MnSO4·H2O 0.07%、NaH2PO4·2H2O 0.2%、Na2HPO4·2H2O 0.4%,优化后芽孢产量达到1.97×109 mL-1,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洪永聪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181-185
本文以一株能在茶树体内内生定殖、对茶叶斑病防病效果好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TL2为研究对象,优化该菌株的发酵条件和生产工艺,筛选它的适宜助剂,测定它在大田对茶叶斑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产朊条件为氮源(蛋白胨)、培养温度(35℃)、碳源(蔗糖)、培养时间(72h)、初始pH(6.6)和250ml装液量(50ml)。它的最佳固态发酵工艺为氮源(豆饼粉)、碳源(麸皮)、含水量(25ml)、接种量(4%)、培养温度(35℃)和初始pH(7.0)。筛选得到该菌剂的4种良好载体,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粉和硅藻土等,1种良好的润湿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以及2种优良的紫外保护剂,腐植酸和糊精。该菌剂(孢子粉可湿性粉剂)在田间对茶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70%以上,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最佳发酵培养基。运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碳酸钙、硫酸铵及氯化锰,以孢子量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并借助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并确定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28℃,接种量15%,料水比1:0.70的培养条件下发酵7天,孢子量为8.505×109CFU/g。通过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发酵配方为:麸皮(过40目筛)50%,稻壳粉(过20目筛)30%,玉米粉(过80目筛)20%,硫酸铵1.08%,黄豆饼粉2.00%,玉米浆干粉2.00%,碳酸钙0.55%,氯化锰0.37%,pH 6.0~7.0。该配方所用原料廉价易得,发酵水平高,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舞茸(Grifola frondosa)LT菌株为材料,研究培养基营养成分对其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及维生素B1为最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多因素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上述组分的浓度,确定舞茸菌丝体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20 g/L、蛋白胨5 g/L、磷酸二氢钾4 g/L、维生素B130 mg/L,pH 7.0;胞外多糖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20 g/L、蛋白胨3 g/L、磷酸二氢钾4 g/L、维生素B130 mg/L,pH 7.0。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舞茸菌丝体和胞外多糖液体发酵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吴宸印  徐彦军  田浩原 《种子》2021,(2):102-105
采用不同配方碳氮营养培养野生茯苓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研究各培养基对茯苓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的母种培养基中马铃薯、芋头比胡萝卜和番薯作碳源更有利于茯苓菌丝生长,茯苓菌丝在酵母膏、蛋白胨作氮源的母种培养基中生长势强于硫酸铵、尿素的培养基;茯苓菌丝对松木屑有嗜好性,以松木屑作为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碳源并增加麦粒和玉米面用量,茯苓菌丝生长良好,菌核产量与未加麦粒且以油菜饼为氮源的配方达极显著差异;玉米面、麦麸作原种和栽培种氮源比豆饼、油菜饼更利于茯苓菌丝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