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与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是东北地区水旱田中主要害虫。为明确中华稻蝗和长额负蝗越冬卵过冷却点及耐寒性,采用热电偶法,运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和超低温冷冻储存箱进行测定中华稻蝗和长额负蝗越冬卵过冷却点,同时测量中华稻蝗与长额负蝗卵的含水量,长宽及卵囊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中华稻蝗越冬卵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15.85±1.42)℃,结冰点平均值为(-12.73±1.29)℃,含水量平均值为59%,长额负蝗越冬卵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25.09±0.18)℃,长额负蝗的结冰点平均值(-19.44±0.40)℃,含水量平均值为71%。中华稻蝗和长额负蝗卵内含水量的改变对过冷却点具有显著影响。在蝗虫的耐寒性的研究当中应与其与生活环境、发育阶段与生物学状态、体内含水量及抗冻保护物质、冰核物质等因素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热带睡莲蓝色精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莲根据其习性可以分为热带睡莲和耐寒睡莲两种。热带睡莲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耐寒性较差,生长期温度需保持在15℃以上,否则停止生长,当温度低于10℃时会发生冻害。也有部分耐寒性较好,略加以覆盖保护就可以安全越冬的,如墨西哥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  相似文献   

3.
低温伤害是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甚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死亡。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有关植物耐寒生理的研究动态及进展,包括低温胁迫对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膜系统稳定性、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并简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耐寒研究中的应用,提出未来植物耐寒性研究的重点方向,为植物耐寒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芽期耐寒性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寒害是引起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培育和种植高产稳产耐寒性强的品种是降低低温寒害的理想途径。然而高耐寒性种质的缺乏和耐寒性鉴定的困难, 是限制耐寒性育种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72份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进行芽期耐寒性鉴定, 以其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 初步将其分为高耐寒、耐寒、中感、敏感、高感5级。为了解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耐寒性遗传多样性, 合理、高效利用耐寒型花生资源, 用多态性好的90对SSR引物评价了不同耐寒性花生品种, 结果显示, 参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遗传距离为0.4时, 被聚类为三大类群。3份高耐寒品种和7份耐寒品种分别聚类到不同的3个类群中, 说明耐寒性花生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31份甜瓜资源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寒性进行了评价。在种子萌发期,经过18℃的低温胁迫处理后,对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活力指数进行了测定。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其耐寒性划分为高度耐寒型(2个)、耐寒型(7个)、中度耐寒型(16个)、敏感型(3个)、高度敏感型(3个)5类;通过对31份甜瓜资源的幼苗进行昼夜温度为9 ℃/6 ℃的低温胁迫处理,计算冷害指数,并采用聚类分析,将其耐寒性也划分为高度耐寒型(2个)、耐寒型(4个)、中度耐寒型(11)、敏感型(10个)、高度敏感型(4个)5类。本研究筛选到的甜瓜耐寒种质资源,可为甜瓜耐寒性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耐寒性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玉米是对低温逆境较为敏感的重要的禾谷类作物。早春低温冷害是影响玉米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和创造耐寒玉米种质是减少此种危害的有效途径。耐寒性鉴定则是耐寒育种研究的基础。综述了国内外玉米耐寒性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分析了目前玉米耐寒性鉴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深入开展玉米耐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北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生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维 《作物学报》1984,10(1):35-40
冬小麦越冬冻害生态问题可分为麦苗抗冻能力和环境低温两个方面。本文对麦苗抗冻能力定量鉴定方法进行了评定,进而运用此法对冬麦新冬二号品种在新疆乌拉乌苏越冬期间各时期抗冻能力进行系统测定。麦苗抗冻能力的变化主要由环境温度所决定。依环境温度与小麦生长状况、抗冻能力的关系,把冬麦越冬分成冻融、稳定封冻、融冻三个  相似文献   

8.
昆虫冷驯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其耐寒力,综述了昆虫冷驯化的方法及耐寒性评估的生物学指标,分析影响冷驯化效果的生物因素(昆虫发育阶段、性别、滞育)和非生物因素(温度、光周期、湿度等),明确了冷驯化对昆虫在生长发育、生殖力及子代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抗寒蛋白、代谢调节等层面探讨了冷驯化提高昆虫耐寒性的机制。以期为昆虫冷驯化及冷藏保存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促进天敌利用及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9.
张千球 《粮食储藏》1992,21(4):47-50
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所有昆虫(包括储粮害虫)都面临着一年一度的低温威胁,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根据仓房内外条件,它们形成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行为对策,如通过本性的作用,迁飞和蛰伏躲避低温;二是生理对策,即是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提高抗寒性,避免低温伤害。然而不同种类和不同个体的储粮害虫抗寒性差异很大,以致各种储粮昆虫每年越冬时均有不同的死亡率,从而影响储粮害虫种群数量预测,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对此国外对储粮昆虫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生理机制将储粮昆虫抗寒性区分为耐寒型和耐冻型。本文主要介绍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低温寒害是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花生品种芽期耐寒能力的强弱是决定花生出苗整齐度和高产高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品种综合指标值、权重、隶属函数值、D值对62个花生品种芽期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D值越大,其耐寒性越强,反之耐寒性越弱。系统聚类分析可将62个品种分为5类,第I类为高耐寒型;第II类为耐寒型;第III类为中间型;第IV类为敏感型,第V类为高感型。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含量与D值及其他4个耐寒性指标值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花生油酸含量和花生芽期耐寒性强弱无关;各相对指标值与D值及各相对指标值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花生芽期耐寒性相对指标值之间具有一致性。通过对相对指标特征值、贡献值及权重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可作为花生芽期耐寒性鉴定的正向指标,相对发芽率越大,其芽期耐寒性能力越强,反之耐寒性能力越弱。本研究筛选出5个高耐寒性品种,建立了以相对发芽率作为花生芽期耐寒性的评价指标,对花生芽期耐寒性的高效鉴定和耐寒性新品种培育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和高效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冰核蛋白和昆虫抗冻蛋白在虫体抗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冰核蛋白和昆虫抗冻蛋白共同维持虫体在寒冬中的动态平衡。尝试着从冰核蛋白和昆虫抗冻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出发,阐述两者在虫体中的抗寒作用,有助于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地域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提高冷敏感植物的抗寒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抗冻蛋白基因的研究表明,将这些基因转入冷敏感植物可以明显提高植物抗寒性。本文就近几年关于抗冻蛋白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并综述了抗冻蛋白基因提高植物抗寒性的研究进展,这为植物抗寒性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叶绿体型转昆虫抗冻蛋白基因烟草的耐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马纪  黄薇  邱立明  叶锋  张富春 《作物学报》2009,35(7):1253-1360
根据已构建的大豆叶绿体表达载体pJY01,设计特异性引物,将昆虫抗冻蛋白基因MpAFP149插入此载体中构成叶绿体表达载体pJY01-MpAFP149,利用基因枪轰击法转化烟草,经壮观霉素筛选获得4株叶绿体型转抗冻蛋白基因烟草株系。PCR和PCR-Southern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已整合至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但同质化水平不高,RT-PCR结果也表明昆虫抗冻蛋白基因已发生了转录。将野生型烟草、叶绿体型转抗冻蛋白基因烟草及核转化T1代转抗冻蛋白基因烟草(pCAMBIA1302- MpAFP149)于–1℃低温处理3 d,观察耐寒表型及测定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 叶绿体型转基因烟草的耐寒表型优于野生型烟草,但与核转化的T1代转抗冻蛋白基因烟草无显著差异。处理3 d时,叶绿体型转基因烟草和T1代转抗冻蛋白基因烟草的电导率分别为39.2%和38.2%,而野生型烟草已达73.7%。本实验获得的异质化转叶绿体抗冻蛋白基因烟草与转核基因烟草的耐寒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冬季陕南柑橘受冻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和发展陕南柑橘产业,在对2010年冬季陕南柑橘越冬冻害灾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年柑橘越冬期冻害形成的气候背景;结合柑橘越冬期冻害指标及低温过程中的有害积寒,分析并验证了陕南柑橘越冬期冻害等级指标,提出了用低温过程中有害积寒划分陕南柑橘越冬冻害等级的相关指标;通过对安康、汉中2市12个柑橘种植县(区)2010年冬季及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过程有害积寒的分析,探讨了陕南柑橘越冬期冻害西部重于东部的原因,其分析结果与调查实情基本相符;最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柑橘越冬期冻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5.
棕榈科植物抗寒生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棕榈科植物在低温下的胁迫生理研究、防寒生理研究和低温对光合生理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并简要概述了棕榈科植物抗寒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又进一步阐明了棕榈科植物的抗寒性研究意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认为棕榈科植物相关研究会是今后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发展我国热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J.U. Chun  X.M. Yu  M. Griffith 《Euphytica》1998,102(2):219-226
Antifreeze proteins (AFPs) accumulate in the leaves of winter cereals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where they may inhibit ice recrystallization during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s and provide non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 In this study, 21 wheat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 and the parental lines Chinese Spring and Cheyenne wheat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heritability of AFP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cumulation of AFPs and winter survival. In cold-acclimated lines, antifreeze activity in leaf apoplastic extracts ranged from 1 (low) to 5 (high)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2,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apoplastic proteins ranged from 30 μg (g FW)-1 to 115 μg (g FW)-1 with a mean value of 70 μ (g FW)-1. Exam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lines revealed that Cheyenne chromosomes 5B and 5D carry major regulatory genes that increase both antifreeze activity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antifreeze proteins in plants grown at low temperature. Substitution lines carrying Cheyenne chromosomes 2A, 3A, 6B, and 7A exhibited lower freezing tolerance and also showed a marked decreas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specific AFPs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Antifreeze activity and apoplastic protein content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freezing tolerance (defined as % survival at -11 °C), but they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ter field survival rates. Antifreeze activ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total leaf fresh weigh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gether accounted for about 55% of the variation in winter survival, indicating that high antifreeze activity and slow vegetative growth at low temperature are both important quantitative traits for winter survival.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低温冻害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目前小麦低温抗性的无损评价方法还非常有限。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包含了丰富的光合作用相关信息,是研究植物逆境胁迫的常用方法。通过筛选合适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来评价小麦的抗寒性,为小麦抗寒机理、越冬期管理和抗寒育种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调查越冬期冻害发生年份34个常用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与33个小麦品种冻害程度的相关性,筛选出与小麦冻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的指标TRo/CSm,相关系数达到了0.636,相关性大于前人所用叶绿素荧光指标Fv/Fm。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TRo/CSm可以用来评价小麦的抗寒性,该结果为冬小麦越冬期管理和抗寒育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寒地冬小麦变温下品种间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在返青期降温下的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本试验以返青率不同的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实验室内模拟返青期气温变化,设置低温处理、恢复温度和再次低温处理。结果得出,不抗寒的品种在-3℃下即表现出主茎生长点细胞受到严重伤害;中等抗寒性的品种在-6℃下才出现受冻害特征;而抗寒性强的品种则在-9℃下才表现出细胞明显受伤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具体分析了京双14号稳产600~800斤/亩的原因:抗寒、越冬分蘖存活率高,保证亩穗数较多(30~32万/亩)且稳;冬性一般,穗分化在返青后开始并持续时间不长,形成小穗数中等、勾三小穗较多的穗型,保证其既有较多的穗粒数(30~32粒),又避免不抗寒和晚熟;灌浆快,抗倒(株高85~90厘米),抗病(兼抗条、叶锈和白粉),确保千粒重较高且  相似文献   

20.
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 AFP)是一类能控制冰晶生长和抑制冰晶之间发生重结晶的蛋白质,能在低温结冰条件下保护生物体不受伤害。抗冻蛋白具有2种明显不同的抗冻活性--热滞(thermal hysteresis, TH)活性和重结晶抑制(recrystallizationinhibition, RI)活性。鱼类和昆虫抗冻蛋白的特征是高TH低RI活性,而植物抗冻蛋白的特征是低TH高RI活性。为了获得高TH、高RI活性的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 AFP),克隆得到胡萝卜抗冻蛋白基因(DcAFP)和黄粉虫抗冻蛋白基因(TmAFP)cDNA全序列。通过重叠延伸PCR,将2个基因前后串联构建融合基因Dc-TmAFP和Tm-DcAFP,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成功获得4个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进行抗冻试验处理,并进行了存活率统计和叶片黄化率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的抗冻蛋白对植物的抗冻性有不同的帮助,热滞效应高效的黄粉虫抗冻蛋白对植物降低冰点方面效果大,而在植物遭受较长时间冻害时,抑制重结晶效应高效的胡萝卜抗冻蛋白对植物质外体中流体保持稳定性作用较大,从而提高植物的耐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