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玉米对乙烯利调控反应敏感性的差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卫晓轶  张明才  李召虎  段留生 《作物学报》2011,37(10):1819-1827
倒伏是玉米高产栽培中导致产量严重下降的关键性限制因素之一,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或复配剂改善玉米茎秆质量、提高抗倒能力,是解决玉米倒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鲁单981及其相应亲本许178、黄C、齐319和lx9801为材料,在拔节期叶面喷施200 mg L-1乙烯利药液,研究了乙烯利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株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农大108、鲁单981的株高和穗位高,特别是显著抑制了基部第1至6节间伸长;乙烯利处理显著提高了基部伸长节间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降低了基部伸长节间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4)含量,增加了脱落酸(ABA)的积累。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亲本许178、黄C、齐319和lx9801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缩短了基部节间长度;乙烯利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基部伸长节间PAL和IAAO活性,显著降低了节间IAA和GA4含量,提高了脱落酸含量,降低了GA4/ABA比值。结合植株性状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杂交种对乙烯利调控反应敏感性差异是由其双亲对乙烯利反应差异造成的,表现在乙烯利处理父母本间株高、穗位高、PAL和IAAO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金得乐的安全叶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化控剂金得乐的最佳叶龄时期,采用在6叶龄至抽雄期内每公顷喷施450 mL金得乐兑225 kg水的方法,研究喷施化控剂金得乐对玉米的株高、穗位高、棒三叶、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6叶龄至抽雄期内喷施化控剂金得乐,株高、穗位高、棒三叶、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随叶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株高于14叶龄和16叶龄降至最低;穗位高于14叶龄降至最低;棒三叶在12叶龄缩至最短;产量在12叶龄降至最低;穗行数在9叶龄减少到最少;行粒数在12叶龄减少到最少;千粒重在12叶龄降至最低。10~18叶龄间喷金得乐显著降低玉米的株高,8~16叶龄间喷金得乐显著降低玉米的穗位高。6叶龄、7叶龄、8叶龄、16叶龄、18叶龄和抽雄后喷施金得乐处理的玉米产量和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玉米6叶龄、7叶龄、8叶龄是喷施金得乐的安全叶龄时期。8叶龄是喷施金得乐最佳叶龄时期。  相似文献   

3.
以平展型玉米品种正大999为试验对象,选择4种不同化控剂为试验处理,研究了玉米化控剂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清水)相比,经过化控处理后,正大999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降低,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叶片比叶重无明显变化;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大喇叭口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则显著低于对照;玉米矮壮、矮吨、乙烯利、控旺专家等化控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下降,减产幅度在7.1%~16.8%。综合试验结果说明,玉米矮壮、矮吨、乙烯利和控旺专家等4种化控剂有利于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但在当地生产条件下亦容易造成田间减产,生产上要慎选玉米化控剂。  相似文献   

4.
局部化控夏玉米冠层结构、荧光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紧凑型玉米品种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在高、低两密度条件下,拔节期采用局部化控方式塑造玉米冠层,并研究了该冠层结构特征及对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化控处理后化控部分植株变矮,穗下部节间变短(穗位下降)、穗上部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增粗,使玉米群体形成"波式"冠层的同时,群体LAI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中...  相似文献   

5.
增加种植密度作为玉米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会带来群体郁闭、倒伏等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量提高。为了探明高密群体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选用近年来表现较好的高产潜力品种‘迪卡159’作为试验材料,设8.5×10~4、9.5×10~4、10.5×10~4株/hm~2 3个种植密度和8展叶1次化控(T1)、7+8展叶2次化控(T2)以及清水对照(CK) 3个试验处理,测定了茎秆农艺性状和抗倒力学性状,结果表明,化学调控降低了玉米植株的株高、穗位高、基部节间长和第2~5节位的节间干物质重,增加了基部第3~5节位的节间周长和第1~5节位的单位节间长干物质重,以上变化在不同化控处理间存在差异。8.5×10~4~9.5×10~4株/hm~2时,一次化控可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10.5×10~4株/hm~2时则需两次化控才能取得明显的调控效果。茎秆抗倒力学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化控条件下,单位节间长干物质重对茎秆穿刺强度及压折强度的影响最大,可以作为植株化控抗倒伏效果检验的重要农艺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燕麦品种田间倒伏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红原高寒地区,分析了燕麦(Avena sativa L.)倒伏与品种、株高、单株干重、茎秆强度、茎粗、第一茎节间长、第一茎节间干重、穗位高及根系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7个燕麦品种均在孕穗期出现部分倒伏,花期倒伏率最大;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为林纳>青燕1号>青海444>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甜燕麦>青引3号莜麦;其中单株重、第一茎节间干重是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因子(P<0.01),株高和穗位高对燕麦倒伏影响次之(P<0.05)。研究认为在燕麦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放宽对株高的限制,重点选育单株干重大、基部第一茎节间干重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北省高产夏玉米倒伏问题,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XY335、XD20和JD28,设置旋耕直播、免耕直播、旋耕直播+培土和免耕直播+培土4个处理,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旋耕处理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强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倒伏率最低,但穗粒数较少,粒质量与产量较低;免耕直播处理JD28、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0,11.2%,10.6%,抗倒伏能力仅次于旋耕,穗粒数、粒质量及产量最高;拔节期培土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降低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其中,免耕直播+培土下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89.6%和82.2%。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长谷4号、长生13和晋谷21为材料,在成熟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测定7个性状指标,分析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倒伏指数均以黄熟期最大,乳熟期最小;从基部第2节间~第6节间,倒伏指数依次增加,抗倒伏性依次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和单株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基部第2节间直径和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呈负相关,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倒伏指数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单株鲜重、重心高度、株高、基部第2节间直径、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单株穗鲜重。由研究结果可见,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和重心高度可作为评价谷子成熟期抗倒伏性的通用指标,对选育抗倒伏谷子新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新型植物生长复配剂对寒地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选择3种化控剂进行试验,其中2种为已用于大田生产的化控剂,分别为玉黄金(YHJ)和吨田宝(DTB),第三种为实验室自行配置的以DCPTA(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和CCC(氯化氯代胆碱)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FPJ)。结果表明,复配剂(FPJ)和玉黄金(YHJ)处理后玉米株高及穗位高降低,基部节间长度降低,基部节间直径增加。吨田宝(DTB)处理则增加了株高、穗位高和节间长度。以抽雄后10天为例,经过复配剂(FPJ)处理后的1、3、5节间长度分别比对照降低12.62%、9.49%、6.51%,而节间直径比对照增加了13.70%、12.37%、12.69%。复配剂处理能增加玉米茎叶干物质积累,部分处理差异显著。经复配剂处理后的叶面积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经复配剂处理后叶绿素荧光参数Fo(初始荧光)及qN(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数值下降,Fv/Fm(可变荧光/最大荧光)及qP(光化学淬灭系数)数值增加,这说明复配剂喷施处理不但对降低株高,增加抗倒伏性状有作用,也促进了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为玉米最终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琴  黄世全  戴保威 《种子》2006,25(3):68-70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60个杂交组合的13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穗重、百粒重、穗粗、穗长、株高、穗三叶面积、秃尖长、穗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而通径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单株穗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穗三叶面积、株高、穗行敷、秃尖长、百粒重、穗位、行粒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与耐密性的影响,在高密度(75000、90000株/hm2)条件下,对14个不同基因型夏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以及耐密性系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密对14个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品种生育期没有影响,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间长度、茎粗系数、地上部干物质等农艺性状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位高系数、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其中,株高平均增高1.23 cm,穗位高平均增高1.92 cm,第3节节间长度减小0.42 cm,‘NK718’、‘农大372’的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增加,其余品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减小,减少幅度4.72%~23.99%,经济系数增加4.71%。75000 株/hm2条件下的产量、穗部性状与90000株/hm2密度条件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90000株/hm2密度条件下产量增加2.39%、穗粒数减少5.68%、百粒重降低1.17%。14个夏玉米品种相比,‘泽玉8911’、‘新单61’及‘豫单9953’耐密性系数值较大,适宜密植。  相似文献   

12.
穗下节间长决定着玉米的穗位高和株高, 而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抗倒伏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玉米穗下第7、第8、第9节间长对穗位高具有决定作用, 与其他农艺性状相比, 对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了解甚少。因此, 研究玉米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 对玉米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lx9801为受体亲本, 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自交所构建的一套包含260份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两年两环境的表型鉴定, 并结合基因型数据对第7、第8、第9节间长和穗位高的QTL进行定位。共检测到18个第7节间长QTL, 23个第8节间长QTL和17个第9节间长QTL, 其中8个QTL是为第7、第8、第9节间长所共有。穗位高定位到的20个QTL中, 有12个(60%)与第7、第8、第9节间长QTL共定位。说明第7、第8、第9节间长与穗位高有着共同的遗传基础, 节间长也是穗位高的重要构成因子, 决定着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优异玉米自交系改良及其杂交种选育、玉米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黄早四’、‘昌7-2’、‘西农672’等11个玉米自交系,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人工配制成30个杂交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性状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相结合,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LN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早四’自交系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普遍较低,负向效应明显大于正向效应,只有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系数表现为正向效应。(2)‘昌7-2’各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黄早四’均有明显提高,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系数、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和产量均表现出正效应值;而穗长、结实长、百粒重表现出负向效应。(3)‘西农672’穗长、穗行数、结实长、行粒数和产量都有较高的正向效应,但百粒重、出籽率表现为负向效应,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系数表现与‘昌7-2’和‘黄早四’相反,表现负效应值。由此可见,高基点自交系受体、供体组材、不断导入新的优异玉米基因,充分利用加性遗传方差、累加提高优异玉米种质的基因频率是新优玉米自交系选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17年7月10日-15日(小穗分化期)和8月2-5日(抽雄期)连续高温热害下品种间产量差异分析,以‘郑单958’为对照,以产量性状及产量为主要指标,兼顾穗位系数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本区域抗高温胁迫夏玉米品种。结果表明,与对照‘郑单958’相比,‘明科玉77’行粒数最大,产量最高,穗位系数比对照低13.04%。综合评价筛选出耐高温低穗位系数品种7个,即‘明科玉77’,‘德发5号’,‘青农11’,‘正大12’,‘裕丰303’,‘金海13’,‘裕丰105’。其耐高温胁迫生理机制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密度下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玉黄金在拔节期叶面喷施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以‘M753’、‘中试6322’、‘kws3564’3 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拔节期(8 叶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玉黄金,调查株高及出籽率等9 个指标。‘M753’在密度为135000 株/hm2时出籽率显著大于其他2 个品种,而且株高、穗位高、叶长及叶宽显著降低。玉米在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可显著降低株高、穗位高、叶长及叶宽,优化株型,提高出籽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玉米自交系主要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选择代表性的父本、母本自交系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其主要植株性状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穗位高、雄穗分支数、节间长与单株产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穗行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0.8824。株高与节间长、穗位高(r=0.7372)、穗行数和雄穗分支数显著正相关。穗长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6631)。出籽率与穗行数、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直接影响自交系的单株产量,但株高等同样是自交系选育的关键性状,自交系选育要兼顾穗部性状和植株性状,以获得株型适中兼大穗型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玉米带耕沟播模式下机械培土对抗倒性状及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以生产常规模式不培土不化控为对照(T1ck),设生产常规模式不培土化控(T2)、带耕沟播模式不培土不化控(T3)、带耕沟播模式不培土化控(T4)、带耕沟播模式喇叭口期培土1次(T5)和带耕沟播模式抽雄期培土1次(T6),进行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带耕沟播喇叭口期培土玉米穗位高度比对照降低16.49cm,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比对照增加30.72%,室内横折强度比对照增加28.50 %,百粒重增加1.51g,穗粒数增加64.09粒,比对照增产20.09%。带耕沟播喇叭口期机械培土不仅提高玉米茎秆的抗倒能力,同时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9.
雌雄穗开花间隔(ASI)是衡量玉米抗逆性的重要指标。在抽雄期对12个黄淮海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玉米品种进行不同时间50%的遮光处理,以研究ASI与产量及其他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在7天的遮荫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抽雄期延迟,ASI延长、穗长变短、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小区产量严重降低;遮荫对株高、穗位、穗粗和百粒重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15天的遮荫条件下,不同品种ASI大幅度延长(‘豫禾988’除外),导致雌雄不协调,植株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相关分析发现在7天遮荫条件下,品种ASI与小区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以小区产量降低的百分率和ASI为衡量指标,将‘豫禾988’、‘武科2号’、‘蠡玉16’归为耐荫性较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44个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明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2013年44个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穗粗(0.9874)、叶片数(0.9645)、穗长(0.9488)、株高(0.9465)、穗行数(0.9429)、百粒重(0.9244)、穗位(0.9088)、出籽率(0.8882)、秃尖(0.7381)等性状影响着玉米产量,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性状是玉米的穗粗、叶片数和穗长,其次是株高和穗行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相对居中,相比较之下,穗位、出籽率和秃尖对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