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采茶机的使用技术 1.采茶机(包括修剪机)机型的选用一般应以单人机和双人机相配套,以双人机为主,在劳力矛盾突出的平地和缓坡地茶区,宜选用双人机,以提高工效。双人机的工效高于单人机3倍以上,且劳动强度低,作业质量好,采后的蓬面整齐美观。在茶园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区,宜选用单人机,较为方便。幼龄茶园(包括改造后的茶园)宜用平形机,有利培养侧枝,扩大树冠;成龄茶园宜用弧形机,以获取高产。 2.田间操作使用双人采茶机系跨行作业,由三人配合操作,其中两人用手抬着机子沿采摘面向前推进来采摘,来回一次完成一行茶树采摘。机采要有熟练的技术,恰到好处地留鱼叶割下。集叶袋一般由一人扶着在蓬面上滑  相似文献   

2.
临安市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机械化采茶,不仅能提高工效,增加效益,还是节省大批劳动力,缓解采摘洪峰,缩短采摘周期,保证鲜叶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措施。1 采茶机用在缓坡茶园中的工效临安市青山镇坎头村章建春承包84hm2茶园,全部茶园为缓坡地,坡度5-12度。是蒸青茶定点的原料基地,除早春采一部分名优茶外,全年茶叶全部实行机械化采茶,配备一台V8NEWZ2双人孤形采茶机,价格8500元/台。一台采茶机正常情况下采茶需5人同时工作,二人采茶,一人在后面拉茶叶袋,另二人将采满鲜叶的茶叶袋扛到山下,倒在大的竹篓里(运鲜叶费用不计算在内)。经…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茶叶采摘主要是靠手工进行,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采茶劳力十分短缺,往往出现滥采、迟采和采老叶等情况,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及茶树下一轮新梢的萌发生长.因此,广大茶区对实现采茶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近30年来.我国研制的10多种采茶机以及从日本进口的多种采茶机,使用效果都不大理想,其原因之一主要是我国茶园管理水平较差,不适应这类往复式采茶机要求之故.鉴于我国茶国现状,笔者试制了一种新型采茶机——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该机1992年申请了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92225538·5,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采茶劳力趋于紧缺、茶叶采摘成本明显上升的情况下,应用采茶铗采茶,是一条缓解采茶劳力紧张矛盾的切实可行路子。据浙江省仙居县苗辽林场在1300多亩茶园使用结果,采茶铗采茶具有不少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工效较高,节约采茶劳力。一般亩产400kg左右鲜叶的茶园,一把采茶铗可抵得上3个采茶女工。一天采茶10个小时,一把采茶铗可剪采鲜叶75~175kg,平均为90kg,较之女工人均手采30kg高出2倍多。  相似文献   

5.
龙海县在推广应用采茶机采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了适应该县部分茶区,因丘陵梯层茶园梯面积小,使用动力采茶机采茶不方便以及因购置动力采茶机,需一次性投资成本高,个体户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我站于一九九○年秋茶开始,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董连源 《茶叶》1993,19(2):46-49
机械采茶经过试验、推广,肯定其优点有:工效高,解决采茶旺季采工不足的矛盾;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采摘成本明显下降;青叶采摘质量有改进;能促使增产等。对机采茶园和机采应注意的是(1)修剪、修边、机采必须紧密配合。(2)机采手技术要好,机械操作要熟练。(3)掌握适时开园机采。(4)必须进一步加强机采茶园的肥培管理。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机械采茶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早在5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经过30多年来的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机械采茶的优越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机械采茶一直未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长期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近年来,由于采茶劳力紧缺,生产成本提高,广大茶区,特别是大、中型茶场和专业承包大户对机械采茶提出了迫切要求,机械采茶工作又重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当前茶叶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8.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化采茶的茶园条件、机械选配、栽培管理、树冠培养、茶叶采摘、机械保养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大宗茶类。 2.术语 2.1 机采茶园 使用采茶机采摘茶叶的茶园。 2.2 大叶种茶区 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茶区。 2.3 中小叶种茶区 适宜中小叶种茶树生长的茶区。 2.4 机采机剪 机器采茶和机器修剪的简称。 2.5 整形修剪 幼龄、重修剪、台刈茶园在定型修剪之后,为使树冠符合机采要求而采取的整理树冠的修剪。  相似文献   

9.
周理飞 《中国茶叶》2008,30(8):33-33
福建省建瓯市是全国乌龙茶重点产区,山地茶园种植面积大,传统的茶叶人工手采模式已制约了当地的茶叶生产,造成鲜叶粗老、制茶难和茶叶品质下降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建瓯市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展了山地茶园机械化采茶的试点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至今,这项技术已在建瓯茶区得到普及推广,全市95%的茶园都实行了机械化采茶,形成了区域示范效应,成为福建省推广茶园机采规模最大的示范县,也为建瓯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势增力。为更好地推广应用机械采茶,发挥其最大效益,笔者就建瓯茶区推广机采实践作一讨论,并与业内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0.
机械采茶在我省乌龙茶区应用较为普遍,但在绿茶产区,采摘十分强调鲜叶嫩度,质量要求较高,机械采茶尚未得到有效推广。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其它服务业用工增长迅速,茶区茶园面积又不断扩大,采茶缺工日趋严重。特别是茶叶  相似文献   

11.
茶叶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用工量大,季节性强的一项作业,采摘合理与否对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树生育都有很大影响,一般手工采茶所花的工时要占茶园常年管理用工的50%以上.随着乡镇企业不断发展,采茶旺季,一些大中型茶场,劳力不足已成为茶叶产出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限制因素.江苏省农林厅茶叶站近年来在部分茶场开展了机械化采茶的试验研究,并在有条件的茶场积极进行推广,以提高工效.为探讨实行机械化采茶后对茶园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而进行本项跟踪调查与田间取样分析,目的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机械化采茶提供田间施肥与管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茶叶销售看俏,茶农对茶叶生产的积极性提高,茶园投入增加。但是茶叶生产成本也增大,劳动力价格上升,采茶工紧缺,已成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机剪、机采势在必行。但推行机采,目前采茶机价格昂贵,使用维修的技术要求甚高,它的普及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这过渡时期,采茶剪还是值得推广使用的,就连采茶机械化发达的日本,目前采茶剪也未完全淘汰,在某些情况下仍然被采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浙江茶区生产中劳动力紧缺,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中若干不足,提出推广采茶机、耕作机;种植高光效牧草解决有机肥源不足;引入频振式诱虫灯,控制无公害茶园中部分害虫发生等途径,促进茶园标准化、模式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茶机械的研制和我国采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苏联等国外采茶机械的研制与发展,我国采茶机械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我国从引进日本采茶技术、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市场被日本所垄断,直至国产机型研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茶区推广机械化采茶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从1958年试制采茶机来几经起伏,近年则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采茶机制造质量提高、型号较多、性能较好、试点增加,机采面积扩大,并初步摸索出适应机采茶园的农艺技术措施,包括茶园的土地平整、良种推广、茶树修剪、培养树冠、加强肥培管理等。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茶机已显出它的许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我省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茶叶生产所需劳力逐年增大,劳力问题日愈严重,采茶用工约占整个茶叶生产用工的55%,在采摘上实现机械化意义重大。但多年来国内在研制和推广采摘机械上争议颇大,而我省茶叶界还未开展过这方面工作,因此,作者认为实现采茶机械化的途径应该为:品种→茶园管理→适用机具研制→鲜叶分级→适制性加工,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使我省茶叶更上新台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省茶叶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全省现有茶园面积180多万亩,1988年全省茶叶产量为110万担,茶叶总产值3亿多元,十年间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左右速度递增。茶叶作为我省的大宗土特产品,其稳定发展给我省农村经济带来了可喜变化,是我省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深入,各种模式的农村经济异军突起,大量劳动力涌入各式规模的加工行业,各种致富门路改变了以往农村的传统经营思想。在江南各省份中,福建人口原本就最少,在现代经济状况下,我省茶叶劳力问题已日愈突出。茶作为季节性植物,生产期短,劳动力集中,特别是在采摘期间要集中大量劳动力适时采摘鲜叶,近年来我省茶园的劳力投入与我省茶叶的迅猛发展愈来愈不相适应,大量的茶叶无法适时采下,造成叶质粗老、品质下降。据估计,我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茶园每年因无法采下的鲜叶损失不少于百担,加之鲜叶粗老所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另一方面采茶工资近年来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仅以我所为例,1981年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07元/斤,1989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20元/斤,春茶前期每制一斤干茶单采茶工本费就达2.0元左右。1986年以来,我省已有相当多茶场(厂)分别从江西、安微、湖南、四川、江苏等省招进采茶、制茶工人,以补劳力之不足。因此,研制和推广适应我省茶叶生产特点的采茶机械及相配套的农艺措施,是我省茶叶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据统计,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我国茶叶劳动力分配为:采茶用工为55%,田间管理为40%,制茶5%,由此可见采茶工本费在茶叶成本中所占比例。日本由于在茶园管理、采摘、制茶等方面实现机械化,茶叶生产率比我国高出9倍。一般机采与手采相比,单人采茶机可提高工效5倍,双人采茶机可提高10—20倍,而机采成本仅为手采的20—50%。我国在采茶机械化方面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从1958年着手研制至1987年前,虽然有十八种不同型号的茶叶采摘机具通过了不同级别的鉴定,但都未能普及应用。“六·五”期间国家经委花费巨大精力,将茶树修剪机及采茶机的研制分别列为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组织了安徽农机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祁门茶机厂、苏州动力机厂等单位联合攻关,样机虽都已通过鉴定,但在推广上却遇到重重困难,主要表现为: (1)关键零部件质量不过关,如国产微型动力源及传动部件无法适应采茶机械要求; (2)推广应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实例,农艺措施不配套; (3)机采茶园产量及机采叶质量存在较大争议; (4)单机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国内在研制、推广、应用采茶机具上受到一定限制,一些茶机厂家干脆从日本引进采茶机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30年来国内已有浙江、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分别进行探讨,我省也于80年代初期从日本引进采茶样机供研制分析。现在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在我省推广和应用采茶机械已势在必行,但由于我省在这方面仅作过小区试验探讨,采茶机自身质量及国内茶叶界在机采茶方面的争论使大家感到实现采茶机械化虽然迫切,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感到茫然,为此,仅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日本、苏联等国外采茶机械的研制与发展,我国采茶机械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我国从引进日本采茶技术、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市场被日本所垄断,直至国产机型研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茶区推广机械化采茶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茶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采摘是耗工最多,季节性很强的茶园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还由于劳动力缺少,乃粗采,漏采,茶叶总体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低下.要从根本上解诀茶叶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是当务之急.因此,从1998年起,我区布点于福安王家茶场、福安高坂茶场、霞浦大京茶场等地,大力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总结经验,以便在全区普及推广.1、闽东茶叶机械采摘存在的主要问题1.1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差.整体一看,闽东茶叶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低,目前茶园机采机剪机械不足三十台,与江苏等…  相似文献   

19.
实现机械采茶是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手工采茶花工多,一般占茶园管理总投工量的50%左右,而且季节性很强,每年春插、“双抢”大忙之际,也正是茶叶采摘繁忙之时,所以在茶叶比较集中的地区,茶粮争劳力的矛盾很突出。推广应用采茶机是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当前茶叶科研方面的一个新课题。随着采茶机研制试验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已开始试制和使用采茶机,并在逐步扩大推广,毫无疑问,我省茶叶生产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这里本  相似文献   

20.
机械化采茶效益显著:兼论我省实现机采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采茶(简称“机采”)比传统手工采茶(简称“手采”)提高工效21倍,降低成本30~50%,且能保证品质,提高单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日本、台湾、阿根廷已基本全面实现了机采,印度、斯里兰卡、东非等国正在积极研究推广。我国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但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机采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基层要求解决手采雇工难、工价高的愿望强烈,我省研究推广机采意义重大,实现机采面临的主要问题:制茶种类多,茶树品种多,老茶园、低产茶园多,丘陵山地茶园多;手采茶园的机采改造,机采茶园培育,机采技术及配套农艺技术等系列技术理论与实践尚未解决。解决的途径:提高认识,加快步伐;立题研究,协作攻关;先行试验,以点带面;系统解决,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