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为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防灾科技学院对基于"点-线-面"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教师"点"设项目,学生"线"链小组,项目"面"辐大众,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有效提升项目的操作性和时效性,保持项目小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更多学生自主剖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其中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十分重要,而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都依附于校企共建,因此"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尤为重要。本课题从"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建设"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意义,进而总结出"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实验课程与设备基础,针对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面向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类实验、综合性试验、创新性实验等实践教学的创新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实验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目前"农业机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系统整合更新了实验内容,规划了实验室建设,自制了教学实验平台和实验装置,探索了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三结合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和具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了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成绩综合加权评分方法,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室管理模式。通过对实验教学的全方位多视角建设和实践,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科研素质等得到大幅度提升,课程改革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校企融合,产学研创扶一体化"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服务社会模式,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创业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五位一体"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科研、职业和创业能力,提高了学校教师团队教学和社会实践、服务社会能力,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开发和科学高效参与扶贫工作的能力,并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应用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中,生产科研进课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与广州田园牧歌农林有限公司的"增城蜜菊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以期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传统的计划内知识传授培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对机械类学生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该模式能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弥补了课内实践环节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锻炼各种工作能力。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形成了"双师导学,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8.
符离集烧鸡产业链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加强了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实训环境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创新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模式,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自由分组、自主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践教学方面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在"突出应用型"和"特别能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结合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的开设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直面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科学制定并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顶层设计上保证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打造了广覆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四层八段多元式"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招生就业两旺,社会信誉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