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完成第一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为适应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名录和相关的保护措施。本文在回顾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相关概念形成、物种名录确定和拯救保护计划制定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开展云南蓝果树毛枝五针松等的种群调查分析及拯救保护行动实践,基于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既涵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又涵盖包括种苗繁育、近地保护、回归引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的种群恢复与重建措施。望本文的归纳总结,能为我国各省区制定并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于1997~2003年完成第1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为加强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随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和保护方法的完善,保护行动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陆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本文在总结2005~2013年间云南省和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所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基础上,分析了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的起源和关系,并对保护名录中的物种进行逐个比较。最后,结合国家和省的保护需求,将云南省7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成5级,按优先度实施保护行动:第一批优先保护10个物种,第二批优先保护13个物种,第三批保护15个物种,第四批保护10个物种,第五批保护29个物种,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11日,《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在南宁通过评审。据最新统计,目前广西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32种,占全国极小种群120种的1/4。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包括三类:野外种群数量极小、极度濒危、随时有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生境要求独特、生态幅狭窄的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9种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植物物种绝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从濒危野生植物对生存环境适应性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调查分析与科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估69种濒危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标准.结果表明:被列为中国极小种群的69种野生植物全部处于濒危状态,Ⅰ级濒危的有2种,Ⅱ级濒危的有35种,Ⅲ级濒危的有13种,Ⅳ级濒危的有19种.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1997~2003年完成第1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为加强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随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和保护方法的完善,保护行动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陆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本文在总结2005~2013年间云南省和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所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基础上,分析了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的起源和关系,并对保护名录中的物种进行逐个比较。最后,结合国家和省的保护需求,将云南省7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成5级,按优先度实施保护行动:第一批优先保护10个物种,第二批优先保护13个物种,第三批保护15个物种,第四批保护10个物种,第五批保护29个物种,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的消亡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四川省是我国野生植物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众多,所受威胁较大,其拯救和保护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已有计划在我国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在此背景下,本文首次研究了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名录、分布格局、致濒原因,并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对策。该研究对于全面推进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促进野生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海南省有全国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由于生态遭到人为破坏,许多植物种群也处于濒危灭绝的险境,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维持海南省雨林地区生物多样性也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回顾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相关概念形成、物种名录确定和拯救保护计划制定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海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保护策略。以此可为海南省制定并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濒危植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中确定的 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根据湖北省共分布 有 9种 。湖北省关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前期调查研究结果 ,整理并提供了湖北省 9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分布区 域及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分析了保护现状、致濒原因 ,并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后续保护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措施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黑龙江省植物物种现状,确定了黑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物种,阐述了极小种群的生态环境的特点,论述了黑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收录的101种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为规划研究对象,分析物种数量与分布现状,总结拯救保护成效与存在问题,从保护体系和科研管理支持体系两大领域进行规划研究并提出保障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云南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认识水平和关注度,将极小种群拯救保护作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亮点。  相似文献   

11.
云南珍稀濒危竹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是中国竹类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地区,原始属种高度集中,生态类型齐全,全省分布广泛,属种种类丰富,其中53种为珍稀濒危竹种。文章介绍了云南珍稀濒危竹类植物的资源状况和保护现状,提出了保护云南珍稀濒危竹类植物的建议。文章认为应将云南分布面积在2 000 hm2以下的竹种纳入极小种群植物保护之列,并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体系;同时保存和扩繁云南竹类极小天然种群,缓解濒危态势。  相似文献   

12.
极小种群植物毛枝五针松的野生资源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7~11月,在文山州西畴县、马关县和麻栗坡县采用社会学田野调查和植物学群落调查方法,对极小种群植物毛枝五针松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毛枝五针松野生资源稀少,仅有358株,木材蓄积量仅为22.8444m3.其中麻栗坡县是毛枝五针松的集中分布区,有335株;西畴县和马关县为零星分布区,分别有13株和10株.毛枝五针松对水湿和光照条件要求高,受到偷砍盗伐的严重威胁,对极小种群毛枝五针松的保育,不仅要加强对现有野生资源的保护管理,还需通过人工扩繁种苗,逐步恢复和扩大其种群数量和规模.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云南特有濒危植物馨香木兰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RAPD),对云南省馨香木兰4个居群,即文山州广南县、西畴县新街、西畴县亚坪等3个天然居群及昆明树木园1个人工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随机筛选出重复性好的8条随机引物,对70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建立RAPD分析图谱。扩增结果为,共检测出84个多态位点。遗传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1.90%(文山广南)、76.19%(西畴新街)、71.43%(昆明树木园)和66.67%(西畴亚坪)。遗传多样性Shannon指数为0.5686,其中30.55%来自种群间,69.45%来自种群内; Nei’s指数为0.3903,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216。文山广南和西畴亚坪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昆明树木园与西畴亚坪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结果显示,与木兰科等其他濒危植物相比较,馨香木兰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根据各种群遗传背景研究结果,提出了该物种迁地保护种群遗传资源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概述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热点地区的分析,为我们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优先等级提供了依据;由于人类的剧烈干扰,现在地球上有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为严重;热点地区虽然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拥有大量的物种,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应特别引起我们注意;每个物种灭绝的难易程度不同,稀有种和长寿命种特别易于灭绝,而关键种一旦受到威胁,依赖于其生存的许多物种也会有灭绝的危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方面,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来源于奠基者效应、统计瓶颈效应、遗传漂变和近亲交配4种因素。物种的概念影响到对物种的保护,物种保护应包括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种群的动态调节机制和源—汇种群动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了解物种濒危机制的崭新手段。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和自然干扰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人为的生境破碎与自然景观的异质性不同,生境破碎会造成边缘效应和拥挤效应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后果。  相似文献   

15.
Population viability risk management (PVRM)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explicitly including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sible outcomes of a management decision with regard to the viability of an endangered population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CDM) techniques enables managers to select the most preferred choice of action in a context where several criteria apply simultaneously. In that context a combined approach of the PVRM concept and a MCDM technique is presented for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finally ranking of the in situ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We discuss the concept based on a case stud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a gene conservation forest of an English yew population (Taxus baccata L.) in Styria, Austria. As part of the PVRM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evaluate six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with regard to the viability of the yew population. The via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state and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arameters of its popul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illegal cutting, browsing by game, tree competition, light availability and genetic sustainability) are structured and prioritised according to their impact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yew population applying the AHP. Effects of the six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yew population are determined through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probability of a de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along with fou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cenarios. In this context strategy IV combining selective thin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game control with public relation activities seems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alternative. The benefits of the combined approach of the PVRM concept with the AHP for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this endangered tree spec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竹类是一类具特殊生长习性与生长型的植物,其分布范围广泛、有性生殖脆弱而无性繁殖发达,易于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沦为小种群或濒危物种。本文从小种群近交危害与集合种群上分析了竹类种质保护的适度思想,即适宜的局域种群与集合种群结构度是优化竹类野生种质保护的重要依据;并从区域相对封闭生态系统结构度与竹类种质稳定性上分析了野生种质适度保护的策略;最后从加强竹类种质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编目清查、自然野生栖息地就地保护、竹类种质保存圃建立与完善,以及竹类原料林的定向培育4方面阐述了竹类种质的适度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木兰属(Magnolia)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植物属之一,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部分种处于濒危状态,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珍稀濒危物种繁殖、种群扩大及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开展木兰属植物组培快繁研究增多,取得长足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繁殖提供了条件。文章概述了木兰属植物组培常用的外植体取材的部位与季节、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调配及培养的环境条件等,并探讨了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