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瑞 《北方水稻》2009,39(5):13-15
对四个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品系)空育131、垦稻12、垦稻13、合选0172-2的倒伏性状进行研究,采取倒伏指数作为水稻抗倒的指标,从中分析影响水稻倒伏的各因素。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品系)的第一伸长节的倒伏指数均高于其第二伸长节,表明第一伸长节是倒伏的敏感节位。本试验中品种的抗倒伏性,不是通过株高,这单一性状所能完全反映的;伸长节的抗折力与水稻倒伏指数关系最为密切,显著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
基部节间过长是导致水稻倒伏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强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长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拔节前1叶龄期(S_0)、第1节间伸长期(S_1)以及第2节间伸长期(S_2),采用遮阳网遮光的方法,设置3种不同光强:29%透光率(A)、67%透光率(B)和100%全光照(不遮光,C),研究不同节间伸长期光强对节间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前1叶龄期,基部第1、第2和第3节间长度在不同光强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第1节间伸长期和第2节间伸长期,随着光强的增加,正在伸长的节间显著缩短,但光强对其他伸长节间的长度无显著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光强与正在伸长的基部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伸长节间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在第1节间伸长期,光强每增加1 000 Lum/ft~2,第1节间将缩短0.5 cm;而在第2节间伸长期,光强每增加1 000 Lum/ft~2,第2节间则缩短0.7 cm。上述结果表明,光强仅对正在伸长节间的长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2节间对光强的反应比第1节间更为敏感。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栽培调控提高群体透光率,避免基部节间过度伸长,从而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3.
喷乙烯利或遮光处理后,水稻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早19天和10天;喷乙烯利并加遮光的处理,拔节期比对照提早天数增加到23天。单喷乙烯利和单遮光的处理,其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和对照的对应节间相近,但喷乙烯利并加遮光的处理,其第一伸长节间长为10.0厘米.显著长于对照相应节间(2.3厘米)。因此,乙烯利与光强对水稻节间的伸长有显著的协合效应(synergistic effect).  相似文献   

4.
以籼型杂交稻两优6326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追施不同剂量的N肥与K肥,研究了不同时期追肥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及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5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1叶期施肥;K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2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3叶期施肥。基部节间的健壮程度与水稻的抗倒伏关系为:基部第二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三节间;对茎秆倒伏指数的影响大小为:基部节间干质量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大小与植株抗倒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5.
试验通过在水稻基部第2节间伸长1cm以内时,茎叶喷雾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与稻挺(30%矮.烯微乳剂),研究其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稻挺可显著矮化株高,缩短节间长度,降低倒伏率,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并且能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水稻产量增加11.5%。研究表明,无论在控制倒伏性能,还是提高产量方面,稻挺均优于对照药剂烯效唑。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折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粳稻垦稻12和垦稻31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Richards方程对旱直播(A1)、水稻垄畦栽培(A2)和常规栽培(A3)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的水稻干物质累计过程进行拟合,探讨茎秆基部抗折力、倒伏指数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折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垦稻12和垦稻31干物质累积、节间长度、基部第一节间、第二节间的抗折力、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对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间的相关特征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受茎秆多个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与茎秆基部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对大面积水直播稻发生倒伏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直播水稻发生倒伏与基本苗数过多和肥水管理不当导致穗数过多,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恶化,水稻植株过高,下部节间明显伸长,节间充实度差,根系发育差,数量少,发黑,固土能力弱有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种选择、推广机械精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等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对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多效唑(Multi-Effect Triazole,MET)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延缓物质,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于减缓稻苗生长速度和抑制节间伸长;其伴生效应有:促进秧苗分蘖与根系生长,减轻水稻移栽后败苗,增进稻株本田期早发增蘖以及防止水稻成熟期间倒伏。可应用于控制连作晚稻秧苗徒长,调节稻作茬口安排;以及减轻因倒伏引起的产量与品质的下降。多效唑对水稻生长的控制效应受气温、氮素施用量以及土壤水分影响;多效唑具有增强气孔抗阻、降低叶面蒸腾等生理作用,并增强稻苗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水稻不育系惠下节节间的伸长与“九二0”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旺林 《杂交水稻》1999,14(4):20-21
水稻不育系穗下节节间短是造包颈的主要原因,穗下节节间伸长期为幼穗分化Ⅵ-Ⅷ期,此时喷施“九二0”效果最好,“九二0”的喷施次数以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0.
水稻出苗顶土动力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的出苗阻力(覆土深度2 cm、4 cm和6 cm)来测定中胚轴伸长潜力不同的水稻种质的出苗速度、成苗率和芽鞘节及中胚轴的长度,以分析影响水稻种子顶土出苗的动力源。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间和中胚轴的伸长。在不同阻力处理条件下,不同种质出苗动力差异较大,其中覆土2 cm的不同种质出苗率相差不明显,与室内发芽率结果比较接近,覆土4 cm和覆土6 cm的两个处理不同种质间出苗率差异明显,长胚轴种质出苗速度快,出苗率高,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差不大;而短胚轴种质出苗速度慢,出苗率低,其中春江683的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比分别下降了6.5和86.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的伸长对覆土较深的种子顶土出苗起到关键作用,长胚轴种质顶土出苗动力来自于芽鞘节与中胚轴的共同作用,出苗动力强;而短胚轴顶土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的伸长,出苗动力较弱。还对通过选育长胚轴直播稻品种解决直播稻易倒伏和出苗差等难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