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来,中国水稻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水稻生产发展历程,将我国水稻生产分为波动阶段、快速增长、调整下降和恢复提高四个阶段。文章阐述了四个阶段的水稻生产及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单季稻和双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针对水稻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湖南双季稻高产栽培4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湖南省近40年来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1)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以矮秆品种为主的“穗数型”栽培技术阶段;(2)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以籼型杂交稻为主的“穗粒兼顾型”栽培技术阶段;(3)进入90年代,以中秆大穗分蘖力中等的杂交稻为主的“穗重型”栽培技术阶段。还介绍了10种有代表性的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并对21世纪的双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邹应斌 《作物研究》1999,13(1):1-4,8
概述了湖南省近40年来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1)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以矮秆品种为主的“穗数型”栽培技术阶段;(2)70年代中于80年代末以籼型杂交稻为主的“穗粒兼顾型”栽培技术阶段;(3)进入90年代以籼型杂交稻为主的中秆大穗分蘖力中等的杂交主的“穗重型”栽培技术阶段,还介绍了10种有代表性的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并对21世纪的以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双季稻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总结了十几年来汨罗在免耕栽培技术方面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教训 ,提出了双季稻免耕栽培技术的优势、具体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2003年"春菜--一季杂交晚稻"栽培模式在麻阳示范6.67 hm2,每公顷纯收入达5.4万元,是双季稻栽培的7倍.该模式是城郊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佳模式之一,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周瑞庆 《作物研究》1998,12(4):30-31
介绍了笔者赴江苏进行高产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现场考察的情况,以及高产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栽培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双季稻产量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7~1998年,在祁阳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稻田起垄种玉米,垄间平洼种水稻,将双季稻与双季玉米栽培技术合理组装,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创造了每公顷22650kg的单位面积高产新纪录,介绍了增产机理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间作起垄栽培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高山区种植双季稻,易受"三寒"为害,导致产量下降,通过推广杂交水稻"双改单"种植模式,适时播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管水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一季产量超双季。  相似文献   

10.
烟田免耕直播套种秋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田免耕直播套种秋玉米,是针对湖南双季稻烟区探索出的一种保护性栽培技术,是以烟叶生产为主的新型种植模式,比传统烟稻轮作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农民节本增收.烤烟套作秋玉米共生期以15~20 d为宜,种植密度因玉米品种和植株类型而定,一般为每公顷52 500~67 500株.介绍了烤烟和玉米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超级杂交早稻陵两优268在“三定”栽培、免耕摆栽、传统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特点、干物质生产特性、氮素吸收量及其利用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处理齐穗期后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较多,产量较高,氮素吸收量分蘖中期和幼穗分化期较低,齐穗期和成熟期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免耕摆栽处理有效穗较多,但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氮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处理相似,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比“三定”栽培处理略低.表明陵两优268采用“三定”栽培法可实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作者总结各地高产经验认为,穗数和粒数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为了增穗增粒必须培育带大蘖的壮秧,使本田前期分蘖早发,以建立中、后期的合理群体结构和良好的冠层结构。品种搭配上双杂能显著高产,应突破杂交早稻。  相似文献   

13.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醴陵基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化控栽培法处理,前期生长稳健、个体发育好,中期群体适中、稻穗发育好,最大叶面积指数约7.5,光合产物积累多,孕穗期占成熟期的50%~55%,群体内部透光率高。后期功能叶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运转率高,籽粒充实度好,经济系数高。早晚稻产量分别达到8101.5kg/hm2和8731.5kg/hm2,早晚稻子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分蘖期气温偏低,干物质生产量小(为成熟期的13.3%),养分吸收总量少,抽穗后光合产物生产量大,高产潜力大。晚稻分蘖期气温高,干物质生产量大(为成熟期的18.8%),养分吸收总量多,抽穗后期光合能力弱,但晚稻灌浆结实的时间长,对高产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育苗伴侣"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模式下机插秧育秧中的适宜用法与用量,以杂交稻组合德优4727为材料,对不同用量"育苗伴侣"在机插秧育秧中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育旱管育秧模式下,采用30 g/盘的用量,采取与营养土混匀装盘方式,40 d秧龄时,秧苗生长整齐,成苗率高,对叶龄的影响较小,极显著提高秧苗鲜质量、秧苗干质量、充实度、根数、根鲜质量、根干质量,从而使秧苗生长矮健,满足插秧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5.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栽培方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和浏阳市永安镇以超级稻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方式对超级稻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免耕摆栽的有效穗最多,早稻为280.14万~308.49万/hm^2。晚稻为378.31万~416.53万/hm^2;(2)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三定”栽培前期干物质积累较慢,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和转运效率高.其中早稻提高12.51%,晚稻提高10.20%~18.07%;(3)栽培方式对超级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三定”栽培产量最高,早稻为6.94~7.21t/hm^2,晚稻为9.23~9.86t/hm^2,其高产的原因与每穗总粒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的,先进的、适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稻科学栽培的创新发展。详述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培育的总途径和分阶段的诊断的定量指标。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面进行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实践证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轻简栽培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材料,于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不同栽培方式(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大田试验,分析了中稻-再生稻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头季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翻耕直播头季稻产量较翻耕移栽平均增加3.5%,免耕移栽头季稻产量与翻耕移栽相当。再生季产量表现为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的趋势,但各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翻耕移栽相比,翻耕直播头季稻有效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较少,成熟期干物质较高而收获指数较低。翻耕直播再生季有效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较少。免耕移栽与翻耕移栽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干物质和收获指数上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值差异较小,但经济效益差异较大。与翻耕移栽相比,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经济效益分别增加0.4%和6.2%。可见,头季稻高产途径是培育足够的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再生季高产途径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协同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轻简化栽培技术具有节本、省工、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川东南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中稻D优95、冈优22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可以明显地提高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量,尤其是生育后期,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强度仍较大,特别是N素,积累量多,干物质的生产与积累也较常规栽培大而快,表现出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齐穗后穗部N、P、K的积累仍有较大比例靠齐穗后的吸收,且穗部干物质的积累来自于齐穗后的光合作用的比例较大;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还可提高N、P、K及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经济系数及单位N、P、K的生产效率。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本田最佳密度为11.25~15.00万穴/hm2,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