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分3个不同坡位和3个土层深度对东莞林科园园内人工果林土壤容重、孔隙度、通气度、水分含量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园内人工果林上层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孔隙在不同的土壤层次之间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坡位之间的大小变化规律不一致,土壤通气度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逐渐降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壤层次之间和同一层次不同坡位之间的差异均不大。总体而言,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及土壤水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上土层;不同的坡位对人工果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施永屯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封禁灌丛、封禁草丛、坡耕地、自然恢复灌草地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分析计算,以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土壤稳渗速率为指标,对不同利用类型下的表层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对充分发挥土壤功能、进行土壤改良、合理配置土地、科学把握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江淮丘陵地区选取了林地、花生、大豆和玉米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和容重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上,林地、花生和玉米三种土地利用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而大豆地土壤含水量表现为从表层向下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林地和花生地大于大豆和玉米地;表层土壤容重表现为林地大于玉米和大豆大于花生地;土地利用对江淮丘陵地区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和含量大小以及表层土壤容重均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不同坡位武夷桦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坡位对武夷桦林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深层土壤未达到显著水平。坡位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武夷桦林不同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容重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容重的增加不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累积;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2010—2014年海拉尔区土壤含水量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土壤含水量存在年际间差异,观测期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呈现2013年2014年2011年2012年2010年,2013年出现峰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呈现林地耕地草地沙地的规律,林地和耕地较好的保持土壤水分,沙地则相对较差;选取的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中降雨量对土壤含水量的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春季表土水分的动态监测,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春季表土含水量大部分小于10%;不同耕地利用中,免耕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且第3次采样中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已翻耕地第2次采样土壤含水量变化很大;林地较其他土地利用表土水分含量高,且波动幅度较小。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依次为:林地〉草地〉灌丛〉耕地,这主要与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地区柠条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坡向完整坡面成熟柠条林作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开展了其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及土壤水分与生产力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对柠条林的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水分作为当地柠条生长的瓶颈因子,大大降低了土壤养分对柠条的影响程度;新梢生长量与当年土壤水分含水量显著相关,而作为反应自然水分环境的立地条件是柠条林长期生产力水平主要影响因子;柠条地下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与其剖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关系密切,并且相关性存在根径越细相关性越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选取森林、草地、裸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次序为:森林草地,森林裸地,草地与裸地差别不明显;2表层土容重的变化次序为:森林草地裸地。该结果可对提高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粤北红壤丘陵区典型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烘干法测定含水率,对果园植被覆盖、坡位与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越高,桃园土壤含水率越高;(2)土壤容重与含水率皆随其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率表现为中坡位最高,上下坡位相当。  相似文献   

10.
选取农田、撂荒草地、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和次生林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Microtrac S3500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样品粒径,利用土壤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撂荒草地以砂粒为主,农田、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和次生林以粉粒为主;次生林、人工乔木林黏粒体积分数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撂荒草地最小;次生林、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粉粒体积分数最大,且显著大于农田与撂荒草地;砂粒体积分数则与粉粒相反。土壤分形维数的大小依次为撂荒草地<农田<人工灌木林<次生林<人工乔木林;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古田会址旅游景区空气清新指数综合监测站采集到的负氧离子浓度及其他气象数据,对该区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景区白天负氧离子浓度值大于凌晨和夜间,负氧离子浓度的上升下降与太阳的起落时间大致相同。负氧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短时强降水能够显著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但随着降水的停止,负氧离子浓度也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盐肤木果实、种子形态特征观测与分析,并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盐肤木果实与种子皆呈扁圆形,种子与果实特征未有相关性;水温、GA处理、储藏方式3个因子对盐肤木种子发芽皆有显著影响,将盐肤木种子先用初始温度80℃热水浸泡3h,之后用50mg·L^-1赤霉素溶液处理24h,最后室外变温层积90d,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为89.6%。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通过改进砷的提取条件,以尽可能高的提取率来分析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无机砷形态,同时可以最小化As(Ⅲ)和As(Ⅴ)之间的形态转化。选取磷酸混合盐酸作为提取剂,比较并优化了不同配比、不同的辅助提取手段、不同的预还原剂用量对提取土壤中不同形态砷的效率,并测定了土壤标准物质(GSS-32、GSS-33、GSS-35)和莲花山矿区周围农田土壤中各形态的砷含量以供参考。结果表明:使用1.5 mol/L的磷酸混合盐酸(4∶1)对土壤进行98℃水浴提取3次,每次1 h,浸取率最佳,可达91.34%。土壤标准物质和农田土壤中以As(Ⅴ)为主,占95.9%以上。精密度实验表明,相对误差小于3%(n=6,RSD,0.695~2.176%),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4.87%~100.25%,可作为砷形态分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任豆(Zenia insignis)接种AM菌剂后的生长效应,采用4种丛枝菌根真菌(HUN03B、XJ08A、HEB04、XJ04B)接种剂和2种接种处理方式(蘸根、穴施)接种任豆幼苗,观测其接种40、70、110和150的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变化过程,分析接种后任豆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动态。结果表明:4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任豆苗木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种半年后的接种苗比未接种苗的苗高增加12.29%~22.73%,地径增加24.64%~39.11%,总生物量增加37.88%~57.20%。蘸根比穴施更易使菌剂浸染任豆幼苗根系,有效提高了前期侵染率,促进苗木生长,但2种接种方式的浸染率在接种后150 d左右基本一致。任豆生长以蘸根HUN03B丛枝菌根真菌的促进作用较好。研究结果对促进石漠化地区任豆造林生长,提高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合理施肥方法,以江南油杉播种苗木为材料进行试验,分析了15种不同施肥方法对江南油杉苗木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处理15(50%沼液)以外,其他14种施肥处理的江南油杉苗高、地径、地下鲜重、地上鲜重、地下干重、地上干重、总生物量、根颈粗、小根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清水)(P<0.05),而对江南油杉苗期最大根长增长不显著。15种施肥处理对江南油杉地上部分的增长量的促进效果明显大于地下部分的增长量。15种施肥处理中以处理4(0.5%复合肥+0.1%尿素)对江南油杉半年苗苗高、地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效果最好,分别为22.750cm、3.095mm、2.341g,分别是CK的340%、242%和618%倍。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硝化细菌在氨氮、亚硝酸盐的转化和去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硝化细菌的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当前硝化细菌工程应用优缺点以及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硝化细菌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儿童公园自然教育内容与形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科普教育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广州市6个儿童公园的实地调研,了解以植物科普为主的自然教育现状,并总结现有的儿童植物科普教育内容及形式;结合优秀植物科普案例,梳理、分析获得植物科普内容可分为植物基础知识、养护栽植、自然审美、文化精神4类。此外,对科普实现形式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展示型"科普展示牌的设计思路以及科普植物选材,以及对"参与型"植物科普课堂活动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果厚壳桂木材生材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的生材性质进行研究,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皮体积、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渐增大,均值分别为12.48%、13.08%。从径向上来看,南、北向边材的生材密度相对中间部分和心材部分偏小,而从髓心向外基本密度逐渐增大。生材密度在树高方向上,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在7.3m处达到最小值,基本密度逐渐减小,均值分别为0.979、0.544g/cm^3。黄果厚壳桂南向和北向的生材含水率均呈减少的趋势,且南北向数值差异不大。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9.3m后逐渐趋于稳定,平均值为81.59%。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25%乙嘧酚磺酸酯对刺梨(Rosa roxbunghii)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采用乙嘧酚磺酸酯对刺梨白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计算田间病情指数,确定田间防效,分析乙嘧酚磺酸酯对刺梨白粉病防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250mg/L),对刺梨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最好,在第7、14天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6.29%、95.08%,药后14d防治效果与10%苯醚菌酯和25%腈菌唑推荐使用剂量的效果相当,都在95%左右。结果表明,乙嘧酚磺酸酯是防控刺梨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间隔7d喷第2次,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0.
林牧复合经营突破了单一种植桉树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林业、牧业和草业有机结合。根据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的理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等资源,发挥生物的资源潜能,在桉树林下种植适宜牧草,促进了桉树的生长,又缓解种植桉树带来的环境弊端。通过桉树林下种植的4种牧草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存活率、生长率,茎叶的鲜质量和干质量等指标并统计对比,结果表明,苏丹草在株高、叶长、叶面积、存活率、生长率、茎叶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指标中占明显优势;在4种牧草8项指标的显著性分析中,不同的牧草品种对各项指标皆产生了显著影响;据以牧草的8项指标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紫花苜蓿不适合种植,黑麦草和高丹草为基本适合种植,苏丹草最适合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