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龙江中游千枚岩出露区泥石流分布集中、暴发频繁、灾害严重,生态修复难度大。分别从该区社会经济、气候、地质角度阐述了泥石流生态修复的难点;从水土互相作用与泥石流流体结构、土体与土体结构、沟谷地貌、坡面形态、泥石流沟流域形态揭示了泥石流发育机制,以及植被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传统水平台型整地与竹樊保持水土技术、植苗与微圃植树法造林技术、传统造林树种选择与生态公益植被物种选择技术、常规混交造林与毒—刺混交植被植物种类配置模式等4组基本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分别确定了生态公益植被与经济利用植被的营建技术。最后,根据研究区地貌分异特点和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将泥石流沟分为清水区、泥石流形成区、经济利用区、道路工程影响区4个功能单元,分别论述生态修复技术,有机结合新技术与传统技术集成为泥石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白龙江中游泥石流生态修复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白龙江中游泥石流生态修复实际,分析提出生态修复植物选择原则,选择出18种生态修复植物,并简要论述了各植物种形态、繁衍特点、生态习性和生态功用。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由于建房、修路、采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滑坡、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会十分脆弱。以夷陵区分乡镇高场村李家湾滑坡体生态修复为例,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适宜滑坡体生态修复方法:采用乔、灌、草植物的造林技术措施,为当地灾后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不同土壤种子含量生态修复区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研究了不同土层种子含量变化、土壤种子含量与地表植物数量相关性,修复区不同土壤种子含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试验区土壤种子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地表以下0~80 cm土壤种子含量在4.89~110.87粒/m~2之间变动,土壤种子含量与地表植物数量之间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8,不同修复区因0~80 cm土壤种子含量不同,修复周期和修复效果不同,土壤种子含量≥125.12粒/m~2的修复区1年内完成修复,达到验收标准,土壤种子含量74.98~125.12粒/m~2的修复区2年内完成修复,达到验收标准,土壤种子含量≤74.98粒/m~2的修复区达不到验收标准。建议引入土壤种子含量指标来评价生态修复潜力,为制定修复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构建老青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与方法,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工程措施、绿化模式、浇灌方式等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场地治理、植被修复和管理利用等设计方法和内容,并重点阐述植被修复设计中的纯植被修复区、坝体植被修复区、坝顶填土植被修复区、边坡治理植被修复区、园林景观绿化区等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工程措施、具体植物配植模式及给水设计方法。在力求达到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排土场是一种极端的生态系统,因堆放面积大且坡度陡,易造成土壤侵蚀与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排土场,实施有效的植被修复,有助于该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稳定。为探究排土场地上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种子库及其关系,文章采用野外植被调查与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讨乌海市骆驼山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初期,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现37种植物,隶属于12科34属,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菊科植物在定居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1~2 a年生草本次之。土壤种子库共计萌发11种植物,土壤种子库密度在137~1 577粒/m^(2)之间。不同修复模式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相似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资兴市铅锌尾矿库区植物资源调查及耐性植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资兴铅锌尾矿区植物季节变化的调查,以及对该区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特征的分析,初步筛选了适合于Pb、Zn尾矿库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植物种质资源。该区共记录高等植物81种,分属34科,其中自然定居62种,人工引种木本植物19种。重金属累积及转运特性分析表明,这些物种均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其中,优势自然定居植物和人工栽种的木本植物对Pb、Zn富集能力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临界阈值,一年蓬和青蒿对Cd的富集量分别达107 mg/kg和136 mg/kg,具有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野菊花、酸模、青蒿、女贞和桂花树均具备超富集植物特征。研究结果为铅锌矿区及其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先锋植物和生态经济树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甘肃林业》2012,(2):25-27
敦煌的湿地保护研究,祁连山的植被建设研究,景泰、靖远的枸杞和红枣研究,定西的水土保持林研究,黄土高原区的能源树种文冠果研究,平凉、西峰的山杏研究,天水的榛子、银杏研究,陇南的油橄榄研究,文县、武都、舟曲的滑坡泥石流生态修复研究,玛曲的退化草场生态修复研究,全省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这就是综合性林业科研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方调查和演替层次法对林芝县芽依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依泥石流发生年限100年左右。该区群落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物共11种;群落组成为川滇高山栎+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优势先锋种糙皮桦开始淘汰。植物群落演替阶段基本进入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10.
依据湖北省风电建设开发现状,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将湖北山地风电场区域划分为鄂东南、鄂东北、鄂北、鄂西北以及鄂西南5个风电场区,分析了风电场风机区、道路工程区、输变电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分区生态修复措施的布设原则及方案,并通过对湖北省不同区域山地风电场植物进行调研,提出了推荐选择的生态修复植物,为风电场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口三角洲是盐碱地集中分布区域,是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注的重点之一。针对渤海湾河海交汇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问题及其治理需求,文中从盐碱地生态修复概念、研究热点、区域性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驱动、治理需求以及盐碱地水盐环境特殊性和修复成本因素,渤海湾河口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河口三角洲地区,对中小型河口研究较为薄弱,呈现出由单一修复措施向综合集成、系统修复方向转变,各入海河口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以植物修复为主、工程技术为辅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当前盐碱地治理实践和研究的热点,但对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综合影响下的盐碱地生态修复与调控机理以及不同措施组合、植物配置模式的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需要强化以生物改良为主的综合治理和技术集成研究,重视渤海湾地区人类活动和自然等干扰影响研究以及水资源约束下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加强生态修复机理及效果的长期试验观测,科学建立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盐碱地生态修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程海流域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提高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森林覆盖率,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水平,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该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并从营造防护林、特殊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植物种类选择情况,最后总结了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及植物种类选择的要点,以期为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的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对临高县博厚镇红牌湾海滩的10hm2红树林和新盈镇和贵村6.67hm2红树林进行区域生态修复,分别将其划分为3个和11个小班区,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海南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榄李和白骨壤在修复区种植.通过总结该次临高县近海岸红树林种植修复关键技术,为后期其他区域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依据蔡园沟泥石流的水源特征、物源条件和地形环境,系统研究了蔡园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可为泥石流的防治和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在分析蔡园沟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环境和危害状态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固坡、治沟、排水、清淤、排导、拦挡和恢复植被等综合措施治理蔡园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15.
采矿塌陷区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采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为研究目的,分析了9种不同植物组合生态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乔、灌、草组合对改善塌陷区生态环境作用较大,可为采矿塌陷生态修复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6.
《林业资源管理》2017,(2):74-80
为提高呼和浩特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城郊绿地的生态修复质量,引进新西兰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植物印记法(plant signature approach),对当地园林应用前景优良的野生树种蒙椴(Tilia mongolica)进行植物印记提取,以获取并验证植物印记提取方法。选取大青山哈拉沁沟为研究地,以蒙椴景观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线路调查、典型取样及现场实测等方法,选取该区域生态效益好、景观优良及地带性突出的蒙椴植物群落,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选取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群落,进行群落分布、空间结构特征及种群结构等基础数据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取该树种"植物印记"。  相似文献   

17.
选取藏东南6条不同发生年限的泥石流沟,以时空替代法,分析不同年限泥石流沟沉积区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特征,揭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先锋种的出现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2 700~3 000 m海拔,乔木先锋种为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3 300~3 600 m海拔,乔木先锋种为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随着演替的进行,植被群落趋于稳定,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一般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随时间有所降低,优势度、均匀度一般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于该区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的恢复,应遵循各个泥石流沉积区特殊的环境小气候,做到因地制宜,使泥石流沉积区得到迅速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开县南山桥沟小流域设置7个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的径流场,开展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成效监测。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控制人为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减少水土流失。从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以及保水保土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措施是费省高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2)在生物措施修复过程中,应以植被的自然演替为主加以人工补植乔木树种;(3)坡耕地治理中,发展经济林及种植生物埂能起到生态经济兼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调查和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固原市四县一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现状、成效及管护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固原市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治理与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广琦  崔心红  张群  朱义 《园林科技》2010,(2):23-29,33
以上海市崇明生态岛的杜鹃河坡岸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植物护岸技术在城镇生态型河道坡岸修复中的应用。在不同河段分别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岸、土壤生物工程护岸和复合式生物稳定等3类植物护岸技术;对比了工程实施后河道坡岸10个月来的坡岸土壤剪切力、生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和示范工程表明,在生态型河道中采用植物护岸技术可以稳定坡岸、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生态型河道的植物护岸技术可以在我国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和边坡稳定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