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生长于青藏高原及黑龙江金露梅叶中的黄酮总量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于青藏高原的金露梅叶中黄酮总量平均为17.8 mg/g,明显较生长于黑龙江的高(平均为10.2 mg/g);而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金露梅叶的总黄酮含量随其生长地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分析认为,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同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拔野生金露梅叶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露梅灌木林是青海最大的灌木林区之一。目前对金露梅叶片的研究仅限于解剖结构、灌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对青海野生金露梅叶成分整体研究较少。2005年7月在海拔2 840m和2 510 m处采野生金露梅叶作为样品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海拔2 840 m处黄酮的含量高于样品在海拔2 510 m处的含量,单宁的含量相当;样品在海拔2 840 m处还原糖的含量高于样品在海拔2 510 m处的含量,粗蛋白的含量低于样品2 510 m处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高寒沙区主要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西北高寒沙区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窄叶鲜卑花、康定柳、沙棘等5种主要灌木植物叶性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灌木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相关性以及与其他地区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探讨该地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种灌木的叶片厚度(LT)和比叶面积(SLA)平均值差异大都显著,金露梅和康定柳的SLA显著低于其余3种灌木,金露梅叶组织密度(LTD)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余4种灌木,除沙棘外,其余4种灌木间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叶片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SLA与LDMC、LTD、LT在显著负相关,LDMC与LTD、LT呈显著负相关。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灌木植物的SLA总体上明显低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SLA,LT明显高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LT。由此可得出: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主要灌木中金露梅和康定柳对干旱贫瘠的沙化土地的适应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浓度Na2SO4溶液分别处理2年生金露梅扦插苗,测定盐胁迫后金露梅叶片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盐胁迫强度的增加,金露梅的高生长量以及叶片的肉质化程度、膜透性、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研究证实膜透性、丙二醛及游离脯氨酸含量是金露梅3个重要的耐盐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对轻度盐害具有调节作用,可作为金露梅耐盐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花椒叶与金露梅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联合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制备花椒叶提取物(ZBE)与金露梅叶提取物(PFE),通过等辐射分析法研究二者的抗氧化协同效应,确定其最佳复配比;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花椒叶-金露梅叶复合饮料的生产配方与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ZEB与PFE复配比为3∶1(质量比)时,其抗氧化协同效应最强。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花椒叶-金露梅叶复配物(3∶1)0.1%、木糖醇0.015%、阿斯巴甜8.00%、柠檬酸0.10%、CMC-Na 0.30%、黄原胶0.02%、β-环状糊精0.40%和山梨酸钾0.05%。煮沸灭菌30 min后,饮料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杆菌数与食源性致病菌数符合国家标准;总酚的量(TFC)为0.014 1μmol/g,总黄酮的量(TPC)为0.019 8μmol/g, 6种主要成分儿茶素、阿魏酸、金丝桃苷、芦丁、槲皮苷和阿福豆苷的量分别为(28.76±0.20)、(13.72±0.16)、(65.32±0.55)、(19.85±0.27)、(62.76±0.36)、(16.78±0.22) mg/g; ABTS+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影响银露梅叶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银露梅生长的适宜生态区和生境特征,以及为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保护野生银露梅药用资源提供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 6 个不同产地野生银露梅叶中单宁、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银露梅叶单宁、黄酮的提取工艺。单宁含量测定采用钨酸钠 - 磷钼酸显色法,黄酮含量测定采用亚硝酸钠 - 硝酸铝比色法,抗氧化活性测定采用体外 DPPH·自由基清除法。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银露梅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单宁含量为 4. 95% ~ 7. 74% ; 黄酮含量为 1. 07% ~ 3. 56% ,其中青海互助产银露梅叶中的单宁、黄酮含量均最高,分别达7. 74% 和 3. 56% ; 贺兰山产银露梅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 DPPHIC50值为 6. 9 μg·mL- 1; 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影响单宁含量的主导因子是年极端最低温度、无霜期和年极端最高温度; 影响黄酮含量的主导因子是年日照、年极端最低温度和年积温; 影响抗氧化活性的主导因子是年日照、年均降雨量和年极端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7.
对野生及露地栽培生境中生长的红长春花和白长春花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长春花各部位中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为果(含种子)、叶片、花、茎、根;2)野生白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低于栽培白长春花;3)野生红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与露地栽培红长春花的含量相接近;4)红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高于白长春花;5)两种长春花在茎和叶片在不同高度上的总黄酮含量有所差异。长春花体内黄酮物质的这种分布特点将为下一步园林花卉的引种驯化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不同林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为华南地区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更新中物种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广东鹤山地区造林恢复34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九节(Psychotria rubra (Lour.) Poir.)、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 (Hook. et Arn.) Champ. ex Benth var.as)、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和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为研究对象,探讨4种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试图阐明不同灌木对人工林林下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结果](1)4种灌木中,桃金娘的比叶质量最大,为157.51 g·m~(-2),显著高于其它3个物种,梅叶冬青的比叶质量最小;三叉苦叶片的氮和磷含量最高,但氮磷比却最低;(2)梅叶冬青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物种,但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却显著低于九节,而高于三叉苦和桃金娘;(3)梅叶冬青叶片可溶性总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显著高于其它3个物种,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三叉苦和桃金娘,说明维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有利于梅叶冬青适应林下的荫蔽环境。[结论]综合以上的各项指标,在4种灌木中,梅叶冬青较低的比叶质量可以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且其较高的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能为其适应林下荫蔽环境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因此,梅叶冬青可以作为华南地区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更新的选择物种。  相似文献   

9.
金露梅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又称为金老梅、金蜡梅,蔷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属(Potentilla L.)落叶灌木,因花黄色、似梅而得名[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使叶用银杏高产优质的最佳硝铵配比。【方法】以2年生半同胞家系银杏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硝铵比(0∶100、25∶75、50∶50、75∶25、100∶0),每盆总氮含量2 g,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硝铵配比对银杏苗木生长、叶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PK含量、叶片总黄酮含量及其经济产量、叶片萜内酯含量及其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硝铵配比处理促进了银杏苗的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N、P、K的含量,同时提高了叶产量和总黄酮、萜内酯的经济产量。高比例的硝铵配比(75∶25)和单施硝铵(0∶100、100∶0)有利于总黄酮的积累,低比例的硝铵配比(25∶75)不利于总黄酮的积累,硝铵配比施肥不利于萜内酯的积累。单株叶产量与苗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单叶干质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叶片K含量、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正相关,叶片萜内酯含量与单叶面积极显著负相关,单株黄酮经济产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叶片K含量、叶生物量、总黄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萜内酯经济产量与比叶干质量、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各处理肥效的综合评价,硝铵配比75∶2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结论】高比例的硝铵配比能有效促进银杏的生长发育,提高叶品质,单施硝态氮的效果优于单施铵态氮,其中硝铵配比75∶25是促进银杏苗的生长和提高叶品质效果最佳的配比。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浅山区金露梅群落种间关系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祁连山浅山区金露梅群落特征、种间关系及分布格局的分析 ,结果表明 :浅山区金露梅群落相对重要值为 10 4 .2 8% ,频度为 92 .0 0 % ,为主要优势种 ;群落内种间关系关联性不强 ,分布状况受环境条件影响而独立地分享环境资源 ,种群间相互影响小 ;经各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 ,祁连山浅山区大多数种群呈聚集分布 ,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于德利  于德存 《防护林科技》2011,(4):59+69-59,69
以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芽红红瑞木(Cornus stolonifera Cardinal)、紫叶风箱果(Physocarpus opulifolius Diablolo)、金雨点金露梅(Potentilla fruiticosa Golddrop)、蓝叶忍冬(Lonicera korolkowii Srapf)为试材进行嫩...  相似文献   

13.
广东紫珠药材的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栽培和采收方式、不同栽培环境条件的广东紫珠药材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了解广东紫珠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广东紫珠药材总黄酮含量随着生长期增长,采收期宜在即将落叶时;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高低为:叶〉小茎枝〉果〉根〉主干茎,而又主要分布在叶片中,茎干的总黄酮含量非常低,因此可采取留干采收方式以利于来年枝叶萌发;野生广东紫珠药材的总黄酮含量略高于栽培,但差异不大;施肥是药材增产的重要措施,试验中施用沼气肥与不施肥的广东紫珠药材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明显,因此选择沼气肥等肥料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取不同时间的水分控制处理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2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当受到水分胁迫时,2种植物体内Pr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紫穗槐Pro含量的峰值为184.37μg·g-1,刺槐的峰值为119.35μg·g-1,刺槐的耐脱水能力比紫穗槐弱;从干旱胁迫条件下2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等指标的变化也得出紫穗槐的抗旱性强于刺槐。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分析了分布于青海大通东峡林区金露梅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等基本群落特征,并将金露梅样方以及上层无乔木覆盖灌木为建群层的金露梅样方归为7个群系。结果表明:该群落种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生活型以地面芽占优;垂直分化明显;7个群系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环境特点各异、种类组成不一,因而各个群系中主要灌木种群的分布格局也有特点,不很一致;各群系中主要灌木种群的分布格局一般为集群型,少数随机型。  相似文献   

16.
三种灌木耐旱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盆栽法设置三种土壤相对含水量,研究紫穗槐,沙棘,柠条的耐旱能力。测定了生长指标,计算出耐旱生产力;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蒸腾日进程和叶保水力的影响;用压力室和PV技术测定并计算了水分胁迫对苗木渗透调节能力和水分状况等影响。综合上述三类指标,得出柠条的耐旱性最强,其耐旱生产力,蒸腾,保水力和渗透调节能力最高。沙棘和紫穗槐的耐旱性接近,沙棘的蒸腾和保水力的调节能力大于紫穗槐,但渗透调节能力却低于紫穗槐,它  相似文献   

17.
珍稀濒危植物夏蜡梅总生物碱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群的夏蜡梅营养器官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均含有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以叶片最高,其余器官的含量均较低,叶片的总生物碱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营养器官,而其它营养器官之间差异均不显著。②阳坡的夏蜡梅叶片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阴坡,其余器官在阴、阳坡之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③7个居群夏蜡梅叶片总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范围在1.468 1%~2.557 6%之间,平均为2.158 0%。④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氮含量对夏蜡梅叶片总生物碱含量起正相关作用,土壤磷含量起负相关作用。而有机质、海拔、土壤pH值均可以间接通过土壤氮含量对叶片总生物碱含量起正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甜茶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广西甜茶为试材,用溶剂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分析了广西甜茶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甜茶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嫩叶、中茎皮、老茎皮、果实、嫩茎皮、老叶、中茎、老茎;根部和嫩茎的黄酮含量为零。茎皮的总黄酮含量普遍比茎中木质部高,形成由外向内递减趋势;嫩叶的含量最高,但老叶的含量却较低,叶子总黄酮含量形成了从上到下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