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武定县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选取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口和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96~2010年来武定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武定县经济得到大的发展,而耕地面积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各个经济指标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耕地资源变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1978-2012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模型以及预测理论研究耕地资源变化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预测耕地资源的变化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探究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数量底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变化趋势,人口在逐年增加,有一段时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增加趋势明显,说明此段时期山东省粮食供需差距增大,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未来15年内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威胁,主要是由于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耕地承载压力减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决山东省耕地合理利用和粮食安全之间的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琼  高敏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82-2583
采用乌鲁木齐市1988~2004年统计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选取GDP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指标,讨论乌鲁木齐市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的指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耕地面积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等量的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逐渐减小,其原因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GDP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产业化高度,而不再依靠耕地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采用山东省1978—2007年耕地、粮食和人口数据,分析了三者的动态变化情况,计算了全省及其17个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指数在时空上的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减小趋势;省内各市耕地压力指数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大且耕地压力明显。提出了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90—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总耕地面积、人口等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省耕地压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耕地压力动态变化情况大致分为3个不同阶段:1990—1999年耕地压力缓慢下降,2000—2003年耕地压力上升,2004—2007年耕地压力迅速下降。近20年来虽然黑龙江省人口不断增加,但耕地数量增加幅度更大,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均在增加。总体上黑龙江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耕地压力指数明显减小,耕地所承受的压力呈现下降趋势。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要求考虑,要进一步减轻黑龙江省的耕地压力,应主要从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和运用新技术以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采集了陕西省凤县1994-2014年的21 a间的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凤县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耕地面积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各产业对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幂函数递减趋势,当人均GDP达到150 000元后,人均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0.078 hm2不变,可见,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再简单的依靠耕地消耗来提高GDP,而是发生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8.
选取南充市1949-2013年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地区GD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化状态,结果表明,南充市耕地面积基本呈持续下降的态势,而人口数量与GDP则持续走高,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耕地面积变化分别与人口数量、GDP、人均GDP的相关拟合度r20.9,验证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基于研究区的统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的耕地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处于增加状态,29年来增加了32.95%,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6.01%;耕地与其他地类之间转化明显,1980年的耕地仅有57.15%保留至2009年,部分耕地存在退化现象;耕地变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其中人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工农业收入、GDP和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相似文献   

10.
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1986—2011年耕地面积及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等资料,分析了耕地数量动态变化情况,探究其变化主导驱动因素,并分别运用多序列灰色关联预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未来关中地区耕地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6—2011年,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现逐步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  相似文献   

11.
使用1949~2006年统计数据,求出耕地数量、GDP、人口和粮食产量逐年变化率,选择Morlet小波对其作多尺度分解。结果表明:各要素均存在多尺度波动周期;15年尺度为耕地数量、人口和粮食产量波动的主周期,5~10年尺度为GDP波动主周期;1978年以后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波动呈负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耕地数量和GDP表现出负相关,大量耕地被占用是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处理GDP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加快绿色GDP增长,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0~2009年西安市耕地面积及这20年的经济、人口、城市化、气候数据,对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西安市的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可分为持续减少期、先增加后减少期、缓慢减少期3个阶段,耕地面积以每年0.4044万hm2的速度减少;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耕地变化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气候因素(气温>降水)>经济因素(第二产业产值>GDP)。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燕榕  姜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18-12221
以江苏省为例,采用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对1996~2006年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并未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仍是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减少与经济增长的中心在空间上高度重合;土地开发、复垦是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土地整理的比重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江苏省耕地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对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包括“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规律;(2)影响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土地产出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密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0~2006年宝鸡市马营镇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并结合GM(1,1)灰色模型预测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6年间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输出和建设用地的输入为主要特点;面积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园地;速度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耕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影响日益强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尹力军  张新锋  郝瑞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96-10598
依据河北省1952~2006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硅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是河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对河北省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1995~2005年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北省近1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1年来,湖北省耕地面积总体态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直接影响因子为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和灾害毁地;间接影响因子为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选择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分析了1978—2000年山东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选用1991—2000年的数据以市为单位探讨了区域差异。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时间和经济过热的增长阶段基本同步,具体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认为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实时监测耕地产能和估算耕地粮食产量的可靠手段,对山东省省级尺度的耕地产能进行估算,并分析其耕地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和产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状况,采用MODIS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非遥感数据驱动VPM模型模拟出山东省耕地NPP,通过耕地NPP与耕地作物单产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耕地NPP到耕地产能的转换,并评价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产能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NPP均值和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两熟区耕地生产力均值在4个农业区划中最高,菏泽、聊城、德州和济宁市的耕地NPP均值在17个地级市中属较高水平。2)利用VPM模型计算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总体产能,结果表明总产能呈上升趋势,耕地产能>14 000 kg/hm2的耕地明显增多,<12 000 kg/hm2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鲁西南平原、鲁西北平原、潍坊东部、青岛中部地区的耕地产能较高,山东半岛丘陵区、鲁中南山地区的耕地产能次之,黄河三角洲周围的沿海地区耕地产能最低。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712-7716
根据贵州省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贵州耕地数量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②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增长是其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并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集约利用土地以提高耕地的经济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