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棱大麦分蘖力强,这已在生产上得到证实,其分蘖特性遵循 n—3的规律,在理论上也已明确。但在生产上如何利用好分蘖成穗,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报道资料不多。1986—1991年,我们结合播期,肥料,品种比较等试验,并在大田定点210个单株,对  相似文献   

2.
3.
阐述了甘蔗分蘖发生和生长发育对甘蔗产量的重要性及其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甘蔗分蘖表型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甘蔗分蘖性状研究在甘蔗高产优良品种选育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甜高粱分蘖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分蘖对甜高粱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状况的影响,归纳了不同影响因素与甜高粱分蘖特性之间的关系,展望了甜高粱分蘖性状研究在甜高粱产质量提升和品种选育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蘖角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9,(3):1-7
分蘖角度是构建水稻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它通过影响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效率而影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综述了国内外对水稻分蘖角度的遗传、基因定位和克隆以及影响水稻分蘖角度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分蘖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表明:(1)超级稻秧苗素质好,秧苗壮,假茎宽达0.6cm,比对照满仓515高25%,发根力强比对照高1.05倍,最长极比对照长46.9%,地上部干重平均为0.71g/株,明显高于对照。(2)少蘖大穗,成穗率高,8个外超级稻穗数在4~9之间,成穗率高达85%,比对照高18.5%经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低节位分蘖芽1/0~3/0基本处于败育,而5/0,6/0,7/0的腋芽原基正常分化,且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分蘖发生及成穗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不同品种在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处理下的分蘖发生及成穗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春小麦在不同处理下,单株平均分蘖数在整个分集期间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之后开始转向两极分化。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分集发生及成穗率存在明显差异。确定适宜密度和氮、磷、钾的适宜用量,可促进小麦分蘖的形成,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遗传试验认为,宿根作物分蘗的生存能力可作为判断多年生倾向或非衰老特性的指标。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宿根高粱分蘖再生能力的遗传。  相似文献   

9.
10.
水稻分蘖的激素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分蘖受外界环境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独角金内酯是目前已知影响水稻分蘖的3种主要植物激素。综述了这3种激素在调控水稻分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11个云南省啤酒大麦新品系分蘖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有效穗显著相关,有效穗除了基本苗外,和其它几个性状有显著及极显著相关。分蘖动态云啤1号、云啤2号、港啤1号、大麦02-2、JB92-2和云啤5号分蘖早而快,啤酒大麦的群体分蘖也经历着从小-大-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3 % 、总产量的61 % ~89 % ; (2) 栽后11 ~20d 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与栽后20d 的总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 r=- 09841 * * , - 09525 * * ) , 构成总穗数的50 % ~17 % 、总产量的39 % ~11 % ; (3) 在栽后20d, 1m2 总茎蘖数为300 、400 、500 个时, 有效分蘖临界期分别在栽后20d、15d 和10d; (4) 栽后21 ~30d 出生的分蘖, 成穗率很低, 穗小粒轻, 只构成总穗数的0 ~3 % 、总产量的0 ~1 % ;(5) 嫩秧早发, 具有单位面积较大的穗容量和库容量。研究结果表明: 杂交稻培育多蘖嫩壮秧、适量密植、促进早发、抑制移栽后20d 以后分蘖萌发, 控制总茎蘖数, 是建立高成穗率、兼容穗多、穗大的高产群体的组合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对已定位到的、参与调控小麦分蘖数目和分蘖角度的重要QTL位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已经克隆的分蘖性状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小麦分蘖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水稻分蘖斜度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稻株型直接反应水稻受光态势,进而影响群体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水稻株型改良是切实可行的的高光效育种,并成为超高产育种的重要内容。分荣斜度是水稻株型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分荣斜度过大,会造成株型松散、增大消光系数,恶化群体质量;分桑斜度过小,造成株型过于收敛,不利于光能充分利用。由本是最早开展水稻分美斜度遗传研究的国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影响分桑斜度的基因有三个。(1)La:葡萄生长习性基因,位于第11连锁群。La使植株失去负向地生长性,形成拓展牵(spreadingstub);(2)O(er):直立生长习…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相似文献   

16.
试验是在培养箱中进行的。从刚出旗叶到开花后10天的不同时期除去分蘖,主茎籽粒和茎秆的产量大增。分蘖除去的越早产量增加的越多,籽粒产量的增加是由于小穗籽粒数的增加,特别是穗子中、下部的小穗。分蘖除去后籽粒中N的含量也增加了,追施的矿质营养无  相似文献   

17.
玉米分蘖率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h4cv(高分蘖率)×A6(低分蘖率)DH群体分蘖率为研究对象,应用主基因+多基因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研究玉米分蘖率的遗传特性,并对近缘群体、杂优群体和自交系群体分蘖率进行推导分析,利用六世代(ph6wc×ph4cv)分蘖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分蘖率是由4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决定的,主基因遗传力为95.6%,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主基因决定玉米分蘖率的稳定性,微效多基因是否表现及表现大小决定该群体的分蘖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明确;(1)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分蘖的出生数,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100%,穗大粒重构成总穗数的47%-83%,总产量的61%-89%;(2)栽后11-20d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瑟栽后20d的总茎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构成总穗数的50%-17%,总产量的39%-11%;(3)在栽  相似文献   

19.
分蘖数目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分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了解小麦分蘖数目的分子遗传机制有利于对小麦株型进行精准改良。本文从分蘖生长发育过程、分蘖数目遗传位点的挖掘以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小麦分蘖数目性状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小麦分蘖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玉米分蘖对产量有益还是有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分蘖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是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在20世纪初,及时除去玉米分蘖在某些地区是很普通的。因为保留下的分蘖会从主茎吸收大量养分,而它只能长一小果穗,甚至果穗上无籽粒。故通常把这种分蘖叫做徒长枝。分蘖是由低位地下节形成的侧枝,而由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