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项试验旨在对艾灸的治疗机理从免疫学角度作理论性探讨。试验用驴4头,分一日灸和二日连灸组,每组用驴2头。选抢风和百会穴为艾灸试验穴位。于灸前及灸后3、6、12、24、48、72及96小时,采颈静脉血涂片,用酯酶染色法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下简称T细胞)值%。结果表明,艾灸对T细胞具有较好的激活作用,无论一日灸或二日连灸后的T细胞值%,均较灸前值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二日连灸组的二日次灸较一日次负的T细胞值%更加增高。两试验组的T细胞值%于灸后24小时均呈现规律性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艾灸盒温灸疗法对阳虚体质者症状及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的影响,探究阳虚体质与cAMP/cGMP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将90例阳虚体质受试者随机分为灸盒组、参附液组、肾气丸组,每组30例,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根据治疗后受试者阳虚质判定评分量表的得分情况评价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AMP/cGMP比值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受试者阳虚体质转化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1),灸盒组下降程度高于参附液组和肾气丸组(P<0.05);3组受试者血清cAMP/cGMP比值均较前下降(P<0.05),其中灸盒组下降幅度最高(P<0.05);灸盒组总有效率为53.3%,参附液组总有效率为43.3%;,肾气丸组总有效率40.0%,3组整体疗效相当(P>0.05)。结论 艾灸盒温灸能显著改善阳虚体质,cAMP/cGMP与阳虚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时辰艾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的影响,探讨不同时辰艾灸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修复是否存在差异,期以阐述施灸时机对艾灸疗效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辰时艾灸组(C)、未时艾灸组(D)、戌时艾灸组(E),每组8只,除A组以外,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将其余大鼠制备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其中A组、B组不予施灸;余三组选用两组穴位:(1)“足三里”(双)“中脘”;(2)“脾俞”(双)“胃俞”(双)施温和灸20 min。各组予以相应处理7 d后,取胃组织肉眼下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UI),Elisa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EGF、TGF-α的含量。结果 (1)相比于A组,其余各组UI值明显提高(P<0.01);相比于B组,各艾灸组UI值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艾灸组之间比较,C组、E组UI值低于D组(P<0.05)。(2)与B组相比,各艾灸组胃黏膜EGF、TGF-α含量显著增加(P < 0.05或P < 0.01);艾灸组之间比较,C组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高于D组、E组(P<0.05)。结论 (1)不同时辰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胃黏膜中EGF、TGF-α的表达发挥修复作用的;(2)以辰时艾灸组疗效最优,提示辰时艾灸存在相对特异性,部分证实施灸时机对艾灸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灸法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脾脏指数及细胞因子IFN-γ、IL-2及IL-4的影响。方法 将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灸组和假药饼灸组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 mg/kg,造成免疫抑制模型。3个治疗组分别给予隔药饼灸、艾灸、假药饼灸治疗,隔日灸,共灸10次。治疗结束次日动物麻醉,取动物脾脏计算其脾脏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匀浆上清液中IFN-γ、IL-2、IL-4含量。结果 环磷酰胺造模后,脾脏指数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脾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艾灸组IFN-γ、IL-4明显降低,模型组、假药饼组IL-4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IFN-γ明显降低,隔药饼灸组IL-4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指数均有调节作用;隔药饼灸可使因环磷酰胺所致下降的IL-4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用4个造有瘤胃瘘管的山羊(平均体重42.5kg)测定PH值,每日饲喂50%的精料1.5小时,在基础日粮中分别补加0、1.5、3.0和4.5%的碳酸氢钠(NaHCO_3),用拉丁方试验设计,确定NaHCO_3含量和PH≤6.6、6.2、5.8、5.4和5.0时%T的适应期,日粮NaHCO_3含量对PH≤6.2和5.8的%T呈幂性作用,对PH≤5.4%T呈线性作用。为了确定NaHCO_3含量对可消化养分的作用,用相同日粮喂8只羊(平均体重38kg)进食85%,重复4×4拉丁方消化试验。干物质、有机物质、N和纤维素的消化率不受NaHCO_3含量影响(P>.10);灰分消化率随NaHCO_3含量增加而增加。同法,对4头成年海福特牛试验。在绦纶试验袋放入瘤胃3、6、9、12、24及36小时,PH值随NaHCO_3含量增加而呈线性增加(P<.05)。大豆粉N在放入3、6、9、12、24及36小时的消化和24、36小时鸡脚草干物质的消化也随NaHCO_3含量增加呈线性增加。瘤胃内容物的稀释度不受NaHCO_3含量的影响(P>.10)。依此结果提出,补充日粮NaHCO_3能提高瘤胃PH值及对蛋白质和干物质的消化率。饲喂50%的精料可不影响整个消化道营养物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艾灸预处理和电针预处理两种不同方法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差异。方法 将40只SPF级的SD大鼠随机的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艾灸预处理组和电针预处理组),艾灸预处理组和电针预处理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分别行艾灸和电针预处理8 d后,除空白组外造模,选用无水乙醇灌胃的方法(0.5 mL/100 g)制成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造模1 h后,用20%乌拉坦(0.6 mL/100 g)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再取材。在光镜下观察大鼠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TGF-α、PC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胃黏膜中TGF-α、PCNA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预处理组和电针预处理组胃黏膜中TGF-α、PC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 < 0.05或P < 0.01);与艾灸预处理组相比较,电针预处理组胃黏膜中TGF-α的表达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而胃黏膜中PCNA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艾灸预处理与电针预处理均可以减轻无水乙醇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促进胃黏膜保护因子(TGF-α、PCNA)的表达,但艾灸预处理稍优于电针预处理。  相似文献   

7.
1.试验用13—15周龄白菜航幼鸡分别公母每2或3只为一试验处理单元,进行了14种家禽饲料代谢能值的测定。2.测定方法是:试鸡先行停食24小时排空消化道,随后每鸡喂给颗粒化饲料50克以上,再收集24小时排泄物。分别测定饲料和排泄物样品的发热量,计算出各饲料的代谢能值。3.测出饲料和排泄物样品的含氮%,按 Hi11和 Anderson 法算出氮校正代谢能(ME_n)。收测停食后24—48小时的试鸡平均内源排泄物能量(FE_m+UE_e),以此作为参数按 Sibbald 法计算出真代谢能值(TME)。4.对比并讨论了不同资料来源的同名饲料的代谢能值。验证了本试验测得各饲料代谢能值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Se源对奶牛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头健康、经直肠检查确定已妊娠的黑白花母牛 ,分成 5组 ,其中 4组为处理组 (T1 、T2 、T3、T4 ) ,1组作为对照组(CK) .各处理组分别添加 4种 Se添加剂 ,即 Se酵母 (Sel-Plex5 0 ,Alltech产品 )、混合 Se化合物 (70 % Se酵母 +3 0 %亚硒酸钠 )、Se氨基酸络合物 (主要是 Se蛋氨酸 )和亚硒酸钠 .试验持续了 1 68d,在此期间 ,对血液 GSH-Px活性、血清 Se水平、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T细胞数做了测定 ,同时观察了某些繁殖性能的变化 .结果表明 :(1 ) GSH-Px活性和血清 Se水平 ,T1 、T2 和 T3显著高于 CK(P<0 .0 1 ) ,而 T4 亦高于 CK(P<0 .0 5 ) ;T1 显著高于 T2 、T3和 T4 (P<0 .0 5 ) .(2 )补 Se后第 70天测得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T细胞数 ,T1 和 T2 显著高于 CK(P<0 .0 1 ) ,而 T3、T4 高于 CK(P<0 .0 5 ) ;同时 T1 、T2 和 T3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T细胞数亦高于 T4 (P<0 .0 5 ) .(3 )补 Se明显改善了某些繁殖性能 ,如减少了每次受孕的配种次数并降低了诸如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等产科疾病的发病率 .试验也证明 ,补充有机 Se可明显提高母牛抗感染 ,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增进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鱼腥草对雏鸡免疫器官的影响和对雏鸡大肠埃希菌病的防治效果,从雏鸡1日龄开始取鱼腥草煎剂(100 g鱼腥草加水2 500 mL)每日定量(每次每只90 mL,每天3次)混饲,以观察雏鸡摄入鱼腥草煎剂后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及鱼腥草对雏鸡大肠埃希菌病的临床防治效果。结果显示,7日龄、14日龄试验组雏鸡各免疫器官指数、T淋巴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大肠埃希菌攻毒5 d后,对照组死亡率为83%,试验组死亡率为47%。试验结果表明,鱼腥草可以促进雏鸡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量,并对雏鸡大肠埃希菌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室内测定丁香酚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24和48 h的AFC50值分别为0.631和0.478mg/mL;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也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处理后6和9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1.44%和68.10%(5mg/mL);在供试浓度为5mg/mL时,对斜纹夜蛾3...  相似文献   

11.
灸法对肺活量及1000米跑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本文通过对山西农大12对大学生作灸法对肺活量和1000米跑影响的探索。结果表明,实验组肺活量和1000米跑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灸尺泽穴对提高肺活量和1000米跑成绩均有明显的效果。作者认为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发挥中医灸法的特色,本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鸭真代谢能测定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探讨了不同的强饲量(40、60、80克)和排泄物不同的收集时间(16、24、32、48小时)对四川麻鸭的饲料真代谢能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除16小时外,真代谢能(TME)值不受收集时间的影响;过高的强饲量使TME测值偏低,80克组的测值显著低于60(P<0.05)和40克组(P<0.01)。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型粟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收集到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生态型粟70余个,光合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谷子光合强度平均值为38.88毫克,不同生态型差异较大,变幅为20.00-61.70毫克;光呼吸平均值为2.19毫克,变幅在0.60-5.90毫克;光补偿点变幅在1.2-4.0kLx;谷子的CO#-2补偿点变幅在6.0-22.5ppm,其平均值为13.6ppm。除谷子的光补偿点较高外,其它各项光合特性较接近C#-4型植物。这些结果为遗传育种和栽培管理上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谷子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试验检验了生化黄腐酸添加剂饲喂生长兔的增重效果。结果表明,饲喂黄腐酸添加剂对生长兔的增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5.
民猪排卵时间在发情开始允许爬跨后的24小时以后,36小时以前。交配组排卵快整齐,不交配组拖延较长时间才排完,说明交配可促进排卵。9月龄民猪不配组排卵14.86±0.609个,交配组13.88±1.072个,哈白猪不配组排卵13.9±0.001个,交配组14.5±0.499个。9月龄后备母猪卵裂时间在交配后24小等以后,各时期所处发育阶段:24小时虽有二细胞胚胎,但大部在合子阶段,48小时为3—5个细胞阶段,72小时达3—7个细胞。民猪卵母细胞直径为158.9微米,哈白猪为164.22微米,透明带厚度民猪为16.51微米,PVS为18.21微米,哈白猪分别为16.27与19.0微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放免分析法检测了41头子宫灌注天花粉蛋白(TCS)治疗胎衣下不奶牛奶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个体差异较大,但总体平均仍表现一定的规律:奶中TCS浓度在投药后6小时内升为高值;在12~18小时下降至谷值,18~24小时上升至最高值(35.0±12.6ng/ml);在30~36小时锐减;此后平缓波动下降,至129小时左右为零。用TCS治疗奶牛胎衣不下症,牛奶的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猪成熟的卵母细胞在体外20℃和37℃的条件下,以M—199为培养基,以未培养的卵母细胞做对照,分别培养24和48小时,观察和分析不同温度下猪卵母细胞的发育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细胞内脂滴的数量没有影响,对脂滴内容物的致密度无显著影响,但对脂滴大小有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脂滴明显增大。在37℃培养时,脂滴的大小与时间呈正比,20℃时,则先增大后缩小。形态上的差别:20℃培养时一些细胞的部分脂滴出现相变现象,未见脂滴的外排;37℃时脂滴的变化不同。猪卵母细胞不耐低温,可能由于猪卵母细胞含有大量脂类,低温时由液晶态的脂类变成晶态,使细胞失去正常功能,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4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分布规律的研究,得到4点主要结论:1)林分断面积分布特征指标与林分直径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别;2)林分年龄对林分断面积分布的形状及不均质性具有极显著的影响,林分密度仅显著影响断面积分布的不均质性,而立地对断面积分布影响不显著;3)林分断面积分布偏度、峰度、变异系数均随林分年龄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且林分年龄对高密度林分的断面积分布影响更为显著;4)林分断面积分布曲线的拐点可作为一种新的分布特征指标,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