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赤松毛虫出蛰时间与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的旬均积温有显著的相关性,据调查得出,其回归方程为y=-3.398 5-0.765 4x。赤松毛虫发生量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上旬的旬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据在当地调查得出,其回归方程为y=97.057 1+6.702 3x。用这2个公式预测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其误差分别为±1.816 3和±8.558 4,因此可供生产上进行赤松毛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斜纹夜蛾发生量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斜纹夜蛾灯下虫量、田间虫量、温度、湿度和主害期发生程度调查资料,筛选出5月份以前和6月份灯诱虫量、6月下旬田间虫量、7月份温度和湿度作为预报因子,主害期(8月下旬)田间发生程度为预报量,采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方法组建了斜纹夜蛾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模型,该模型回测准确率达100%。对2006年和2007年斜纹夜蛾主害期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生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采用发生期法、历期法、物候期法、有效基数预测法,对云杉树叶象进行了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并总结了此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镇平为一代粘虫常发区,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对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对1972~1995年历年粘虫资料的整理研究,建立了一代粘虫发生量和发生期两个预测模式。现报告如下:1一代粘虫发生量(y1)预测模式的建立对影响粘虫发生量的温度、湿度、蛾量、食料、天敌...  相似文献   

5.
冬后三化螟化蛹高峰期与高峰期前的第5~44d之间的积温呈高度的负相关;由其相关性建立起来的冬后积温法,能准确地预测冬后三化螟发生期,为今后惠来县或者更大区域准确测报早稻三化螟发生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庆市秀山县1990-2006年褐飞虱的田间、灯下虫情及气象资料,以田间发生高峰期的调查数量为因 变量,以灯下诱集虫量和气象因子为自变量,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组建了褐飞虱在不同时期的发生量预测模型,并利 用该模型对重庆市秀山县褐飞虱主害期的发生量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的发生量不仅 与气候条件有关,且与灯下虫量有关,并得出与近期灯下总虫量成正相关,而与具有繁殖能力的雌成虫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二、发生量的预测 影响害虫发生量的因子较多,许多害虫的大发生或再猖獗的原因又尚未完全弄清,因此,害虫发生量预测的难度较大。害虫发生量预测对于害虫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这里仅将常用的几种发生量的预测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基数预测法 害虫的发生量一般与上一世代有效发生基数有密切关系,基数大,下一世代的发生量可能多,反之则少。依据基数的多寡来预测发生量,这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尤其对一化性害虫和一年发生2~4代的害虫的第一、二代发生量的预测效果较好。如水稻三化螟、二化螟,棉花红铃虫、玉米螟等害虫,通过调查早春有效基数,可粗略地预测第一代的发  相似文献   

8.
经1994~1998年林间样地调查和饲养观测,研究了云杉球果小卷蛾在祁连山北坡林区的成虫羽化进度、孵化进度、雌雄性比及各虫态的死亡率;依据有效基数预测法,得到发生量预测式;根据对害虫不同发育时期林间植物物候期的观察,对其发生期进行了物候预测.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绶尺蠖发生期发生量测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在黑龙江省鸡西林区对落叶松绶尺蠖的发生期及发生量进行了预测。用期距法预测落叶松绶尺蠖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发生始盛期、盛期、盛末期,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通过对落叶松绶尺蠖有效积温的研究,求得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3)℃,卵期有效积温为(92.99±7.51)日度,预测卵期发生期同实际发生基本吻合。计算求得种群趋势指数值为0.1,预测下一世代种群发生数量同实际发生量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期距法预测了竹舟蛾的发生期,提出查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预测第一代卵基数:竹蓖舟蛾第一代卵发生量(粒/株)=57.7×越冬前虫口密度或=74.0×越冬后虫口密度;竹镂舟蛾第一代卵发生量(粒/株)=44.1×越冬前虫口密度或=54.1×越冬后虫口密度。查卵预测4龄幼虫发生量:竹蓖舟蛾4龄幼虫发生量(头/株)=0.22×每株平均卵粒数,竹镂舟蛾4龄幼虫发生量(头/株)=0.33×每株平均卵粒数。此外,采用逐步回归法提出发生量与气温的关系Y=-22026.56+1429.90X3-541.09X36,提出根据前一年6月下旬及当年5月下旬气温预测当年发生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地下害虫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害水平,采用测报灯诱集的方法, 对2005—2011年杭州地区小地老虎、蝼蛄、金龟子成虫的灯下诱虫量和田间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下害虫的田间种群年内消长规律差异明显:小地老虎有多个为害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下旬,但前期的蛾量相对较高;蝼蛄有2个明显的为害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2个时段;金龟子有一个为害高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地下害虫的总虫量年度间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高峰分别出现在2005年、2007—2009年和2011年。在此基础上,以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拟合,共筛选出了具有显著相关性的19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了这3种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用应验程度判定模式进行验证,这3 种地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的评分值分别达到58分和70 分以上,说明建立的预测模型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明确了棉铃虫卵虫量分布与棉区作物相的关系。集中产棉区棉田,棉铃虫发生受外来虫源干扰小,卵虫量变化比较平稳,发生期相对集中;种植棉花不足40%的零散棉区棉铃虫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峰谷次数多。搞好棉区规划,提倡连片集种,同时开展棉田外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是棉铃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观察和模拟自然环境饲养双齿锤角叶蜂,系统研究了物候法、发育进度法和有效虫口基数法进行该虫发生期、发生量测报,建立了各虫态有效虫口基数预测3龄幼虫发生量模型。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立地条件,郁闭度,林木长势,林内卫生状态对该虫发生影响显著。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按立地条件等因子以及有虫株率将林分受害程度划分为4个危害等级。进行虫情监测,利用发育进度,有效积温的方法对该虫的发生期预测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一致、利用有效虫口基数和查迹法对该虫发生量进行了预测,其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浙江塘栖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幼虫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种群数量特征和消长动态,并建立其发生趋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8-2013年灯下诱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4月14日至29日),其中2010-2012年相对较迟,峰期持续时间、蛾量受当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呈相应的变化,2008年和2011年为最高峰期虫量,2013年明显低于历年同期;田间幼虫发生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年度间均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峰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少数年份推迟至7月上旬,第4代灯下成虫与田间幼虫量均下降较快。在此基础上,以枇杷黄毛虫的田间系统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的24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建立了第1代至第3代枇杷黄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其中影响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为种群基数和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经检验,各代次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模型均达到99分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相符,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发生量和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观察和模拟自然环境饲养绿柳突瓣叶蜂,系统研究了物候法、发育进度法、有效积温法和有效虫口基数法对该虫发生期、发生量的测报,建立了各虫态有效积温预测模型和有效虫口基数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发生量模型。  相似文献   

17.
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是江苏省危害荻的重要害虫。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越夏和越冬,翌年3月下旬始蛹,4月下旬见蛾,5月份产卵,幼虫孵化后钻蛀危害,造成荻枯心。为了能及早预测其发生期,及时指导药剂防治,我们根据其生活史特点,应用蛹期积温法预测发蛾期和幼虫孵化期,经1988和1989年两年验证,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发生期基本相符,可在测报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泡桐大袋蛾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观察泡桐大袋蛾(CryptothelaVariegataSnelen)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历期法、有效积温预测法、物候预测法、回归预测法、有效基数预测等六种方法对泡桐大袋蛾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了预测预报。经验证,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吻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用因子权重系数构成模糊向量,用列联表中的列联比构成模糊矩阵,采用模型预测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结果表明:该法回报准确率达100%,对1993年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与发生实况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20.
一、发生期的预测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前提。只有及时而准确地预测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趋势,才能制订出正确的防治对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扑灭害虫危害。 预测预报是建立在了解和掌握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上,预测害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危害趋势。按预测期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又称近期)、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 1.短期预测:根据害虫前一虫期的发生情况,推测后一虫期的发生时间与种群动态,以确定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