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广州市国学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分析了其在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公园使用功能的内容和设施情况进行基础调研,提出了完善村镇公园使用功能设计上的理论及策略,以打造真正属于村镇居民的村镇公园。并为广州市村镇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现代社区口袋公园如何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以深圳市福田区景田片区9个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社区生活圈营造作为切入点,采用行为观察、现场拍摄记录、问卷评价等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口袋公园基本现状、居民的使用满意情况,和使用者行为特征、使用需求,总结出公园现状特色缺失、同质化,互动空间缺失、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可达性差,以及设施配套与需求错位等问题。并从居民生活圈打造和需求出发,提出建设多样化公园,空间叠加优化布局,构建功能合理、布局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以及打造宜人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等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日益严峻的居民身心健康问题,从潜能发掘和景观营造两方面出发,总结了社区口袋公园景观疗愈力的提升策略.综合分析了社区口袋公园的特点及作用,基于文献研究和现状调研分析其与疗愈景观结合的方式,并以聊城市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景观更新为例,提出了根据疗愈性环境的特征需求合理选址、划分空间、提升绿化、丰富体验等,创造出功能合...  相似文献   

4.
由于口袋公园能充分利用城市规模很小的开放空间,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增加城市活力,完善和提升城市品质,在国内外口袋公园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武汉通过全国征集入选的3个口袋公园为案例,分析了口袋公园面积小、布置灵活、特色突出、使用频率高的特点,从社会参与、空间场地、文化特色、设施数量、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探讨提出了未来建设口袋公园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类型、管理形式、使用状况和使用评价,并结合广州家长及儿童对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的偏好与需求调研结果分析,探讨该类型活动的组织模式和开展方式,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丰富植物资源、规划科普场地、增加活动项目、完善公园管理、培训科普人员等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ArcGIS建立以城市道路网络为基础的道路矢量数据库和包括公园面积、出入口、位置等要素的城市公园矢量数据库。采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对洛阳市洛龙区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发现4种服务盲点类型:真空盲点、车行服务盲点、步行服务盲点和隐形盲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盲点提出修建综合性公园,增加街旁绿地、城市道路、口袋公园、公园出入口,扩大公园广场面积等优化策略,以解决居民日常游憩和假日游览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调查重庆市山地公园地形空间与儿童游戏活动结合现状,阐明基于不同地形空间特征下产生的引导性及自发性儿童游戏活动。选取江与城体育公园为详细调查对象,结合儿童对正式与非正式游戏场地活动项目的喜爱度与参与度调研结果,评价山地公园儿童活动场地建设的优劣,以此探究基于地形空间特征的儿童游戏活动项目布置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地形空间的儿童游戏场地提出增加突出地形特色的游戏设施,打造串联式的游戏活动布局等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口袋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公共空间体系的完善及城市品质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口袋公园基于城市问题,为了休憩、生态、文化等价值而设。基于欧洲、美国、澳洲、中国香港等地区口袋公园建设标准及实际案例,梳理了口袋公园的内涵及标准、设计策略及建设运营模式,为当前我国口袋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口袋公园不单纯是城市小型绿化的提升,应凸显休闲等城市生活功能,其布局一般位于步行距离范围内,建议纳入社区生活圈考虑,统筹绿地、小型文体设施;设计上,结合定位,复合考虑可达性、功能性和生态性等,并体现包容性,满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使用需求;在管理和建设上,鼓励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或公众等多方参与,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建立可持续性运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口袋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口袋公园如何满足使用者,运用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对杭州中大广场花园进行研究。采用行为注记的观察方法和SD评价的问卷方法,总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使用需求和评价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者主要为附近居民,以不宜远行人群为主,使用频率高、时间长;使用者日到访量较高,主要活动类型为休息交流,使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晚上,使用空间集中在林缘旷地和广场空间;使用者满意度较高,其中"休息设施""安全程度""场地卫生"显著影响"整体评价"。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城市建设应重视小型绿地,推广口袋公园;2)着重建设林缘旷地和广场空间,满足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时段的活动需求;3)结合区位条件,有重点地完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的急剧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大,城市绿化用地逐渐减少。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现状,口袋公园的建设成为城市公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国外口袋公园进行研究分析,对口袋公园的概念、特点、类型、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概述目前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现状,进而研究如何高效的利用城市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并倡导口袋公园的建设,最后总结我国口袋公园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提出建筑空间范式的概念及其分为礼制空间范式和文学空间范式两种范式类型。阐述了两种空间范式在皇家园林庭院布局和建筑时空序列组织方面的应用,并指出它们的合理运用是与皇家园林的特殊功能要求、空间艺术氛围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微型公共空间是未来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增加方式,但长期以来,其用地面积偏小,空间品质不高,管理机制不足。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对微型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发展近60年的纽约私有公共空间(POPS)政策中的设计管控、审批实施和维护监管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实施为案例,介绍其规划布局、设计策略和实施途径,探索在城市新区中适应我国制度环境的“规划设计-审批实施-监督维护”全过程管控路径。  相似文献   

13.
路艳  卞贵建 《绿色科技》2013,(6):123-126
指出了植物与地形、建筑等园林要素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及引导空间变化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主要由形态要素和植物要素构成,形态要素从地面、立面和顶面以及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各种不同的环境空间,而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气味、季相变化以及文化内涵等要素则从相关方面丰富了植物空间的景观效果。与建筑空间相比,植物构筑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3年9月至1989年9月马尾松毛虫虫情调查资料,研究全县各调查点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和虫口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1个线性、10个非线性的广义时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空间发生量预报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未参与建模的1989年3代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进行预报检验,Gauss模型预报虫口密度的准确率为100%;其他各模型对两者的预报准确率均为66.7%。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比西方开放空间指标体系,分析我国现有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建议:1)区分绿地与绿化,使绿地系统规划更好地与其他各层面城市规划良好衔接。2)实施规划片区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规划更精细,同时促进城市绿地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3)对各类城市绿地尺度与面积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城市绿地系统规划。4)引入更为详细的设施指标,使城市绿地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  相似文献   

16.
榕属植物在园林空间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榕属(Ficus)植物作为岭南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植物,通过其各种生物学特性,在植物空间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广州及附近城市园林绿地的调查,阐述了榕属植物在园林空间构建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总结出榕属植物通过孤植、列植、垂直绿化、空间点缀、形成空间序列等形式,构成植物空间。并对空间构建过程中,榕属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的配合以及榕属植物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碳氧平衡的原理,从人口规模预测、制氧耗氧量分析、园林绿地面积分析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廊坊城市绿地规划总量,为廊坊城市的绿地规划修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防灾公园是城市防灾避难的重要基础设施,内部空间的可达性对其防灾功能的有效性和防灾效率最为重要。该研究以苏州桐泾公园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群平时与灾时空间活动的不同,通过空间句法专用分析软件Depthmap对城市防灾公园空间分别进行视线可达性和通行可达性分析,量化研究桐泾公园防灾避难空间的通行与视线可达性差异,并基于结果对桐泾公园防灾避难空间布局提出建议,为城市防灾公园的空间组织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法,为防灾避难公园规划设计及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空间创作过程中景观场所的概念及建成环境的空间肌理、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场所维度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生活在城市中儿童比例逐渐增加,但户外活动空间不足,极易引起多种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亟需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新一轮城市建设中。以安全性、可达性、参与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了指导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交通友好、空间友好、参与友好策略,即打造安全的街区环境,结合社区生活圈合理布局儿童活动空间,鼓励儿童参与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以儿童友好理念助推城市微更新实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