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作者于1977—82年在古比雪夫农业科学研究所灌溉的自然传染区,用来自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和苏联培育的820个冬小麦材料进行抗叶锈病与白粉病研究。1982年,按方法(等,1978),在四周有10—15米高的防护林带的试验田里(10—14公顷)建立坚黑穗病人工  相似文献   

2.
熟悉品种数量遗传性状和特性的遗传决定,对于拟定育种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79-1980年在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达格斯坦试验站对由6个普通冬小麦品种(阿里比东114,克鲁日772,φ-41762、奥德萨51、哈尔科夫4号和米隆诺夫808)的双列杂交所获得的杂种第一代和第二代进行了研究.试验按随机区组排列,重复四次.遗传分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达格斯坦试验站灌溉条件下对冬小麦矮秆品种进行了3年(1977—1979年)的研究,选出生育期与对照品种无芒1号相似的,高度抗倒伏的丰产品种  相似文献   

4.
1979—1981年,Ф.Г.Бонларъ在文尼察农业育种试验站研究了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从世界各地收集的370个不同来源的大麦样本。他们以区域化品种Винницикий7和Наля做标准品种,选出了一些具有一系列宝贵性状和特征的样  相似文献   

5.
现代冬小麦育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创造抗白粉病和锈病的品种.为了阐明这些抗病类型,笔者于1978-80年,在卡麦诺草原条件下,研究了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和国内其它研究机构搜集的大约1,000个试验材料.研究工作初期,在自然发病的大田条件下,鉴定了这些品种的抗性.用施入氮肥,播  相似文献   

6.
培育籽粒高产、抗黑穗病,籽粒具有高工艺品质、米质好等性状的黍品种,是摆在育种工作者面前的任务。黍育种的基本方法是杂交。在杂交育种中,原始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收集的样品作为黍育种的原始材料。杂交方法有种内  相似文献   

7.
1982-1984年,在克拉斯诺亚尔地区的?试验站,我们对全苏作物栽培所(?)搜集的国内、外(欧洲、南美、北美、南非)300多个用于育种的大麦样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该所的方法,对它们进行了鉴定,测定了植株高度、有效分蘖、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对照品种为?和?.研究期间的年份气候条件基本适宜于植株生长和发育,但1983年抽穗期,因降雨过多和大风,造成了植株大面积的严重倒伏.  相似文献   

8.
采集海南蔗区8个县市24个乡镇的甘蔗黑穗病菌样品24份,通过甘蔗黑穗病菌鉴别寄主NCO376(免疫)、NCO310(抗小种2,感小种1)、F134(感小种2,抗小种1)、F173(高感)及主栽品种ROC22,确定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理小种.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1a新植,2a宿根的发病情况表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为小种2,或优势小种为小种2.这对了解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以及对今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的防控及抗黑穗病甘蔗种质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出苗后干旱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选取2个不同抗性的玉米杂交种,播种期接种玉米丝黑穗病菌,出苗后(约6~7片叶)进行干旱处理,开花期调查发病率。结果发现,同一玉米品种干旱处理比对照的发病率高。说明苗后干旱增加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经分析发现存在携带病菌而不发病的植株,出苗后期保持适宜的水分可以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哈萨克南部危害最大的病害是叶锈和条锈.而且条锈病已蔓延到了中亚一带.近年来,我们利用灌区条锈和叶锈大发生的条件,鉴定了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1980-1981年)从世界范围内荟集的育种材料对这两种病原体的抗性.根据该所的方法(6级标准),在大田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目测了植株感染的类型(级别).  相似文献   

11.
黑穗病是广西蔗区最主要的病害。本研究利用人工接种结合病区大田自然发病的方法,用4对甘蔗黑穗病菌交配型单倍体菌株分别注射接种,对本实验室培育的甘蔗新品种(系)中蔗1号、中蔗6号和中蔗9号及广西主栽品种ROC22进行甘蔗黑穗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甘蔗品种对黑穗病抗性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中蔗9号>中蔗1号>中蔗6号>ROC22。对重病区田间一年宿根自然发病进行全年跟踪调查,中蔗1号和中蔗6号黑穗病发病率为零,中蔗9号发病率为0.4%,ROC22为6.8%。结论:中蔗系列甘蔗品种有很强的黑穗病抗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对荞麦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荞麦生产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对荞麦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特性还未彻底搞清楚。本世纪初,Bogdan教授(基辅大学)出版了一本关于荞麦生物化学的专著;后来,Murry(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和其它研究者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以荞麦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作者在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有关荞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  相似文献   

13.
1969—74年全苏亚麻科学研究所从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收集57份,从托姆斯克等五个农业试验站收集28份,共85份亚麻品种材料,于病圃中进行抗锈病和抗立枯病的抗性研究。大田病圃于6月上旬播种,每米长播种100颗,行宽20厘米,用发过锈病麻杆上的有生活力的冬孢子接  相似文献   

14.
用混合冬孢子,通过人工浸渍接种田间种植法,对广西部分主栽甘蔗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广西甘蔗主栽品种中,粤糖93/159、桂糖94/116和新台糖25属中抗(MR)黑穗病的品种;新台糖10和新台糖16属中感(MS)黑穗病的品种;新台糖22和桂糖11,属感病品种.根据3个对照品种的抗性表现,推测广西甘蔗黑穗病菌群体包括1号小种和2号小种,可能存在3号小种.  相似文献   

15.
1981-1986年,作者在阿尔泰农作物耕作育种科学研究所鉴定了约800份?(全苏作物栽培科学研究所)收集的形态和种类各不相同的有代表性的燕麦材料.经过一年初步试验,选出300份.在随后的三年期间,进行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试验地设在两种不同茬口(无草休闲地和麦茬地)上,小区面积2m~2.按?规定的操作方法,每隔十份材料设一对照(品种?).适宜播期为5月22日-25日,播量为500-550粒/m~2.  相似文献   

16.
甘蔗与黑穗病菌互作的叶片差异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抗和高感黑穗病(Ustilago scitaminea Syd)的甘蔗(Saccharum complex)品种NCo376和Ya71-374为供试材料,在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分离叶片全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甘蔗黑穗病菌侵染后甘蔗叶片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病菌侵染后,品种间、同一品种接种与对照间的叶片蛋白质表达谱均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表达上调,有些表达下调.对抗感病品种接种组中2个上调表达的蛋白质点的质谱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一个是NBS类型的抗性蛋白,另一个是rieske Fe-S precursor protein,推测它们可能在甘蔗对黑穗病菌侵染的应答中起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蔗黑穗病是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严重危害甘蔗生产。为了能够准确鉴定海南黑穗病菌和选育出抗黑穗病的甘蔗品种,对采自海南省8个市(县)24个蔗区的24份甘蔗黑穗鞭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菌落形态学特征,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确定所分离到的病原菌即是甘蔗黑穗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结果将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甘蔗引进新品种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利用价值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MMI模型和回归模型对国家区试中的"948"项目引进的9个甘蔗新品系的蔗茎产量、甘蔗糖分和含糖量进行稳定性分析,并以这3个性状的表型值,品种稳定性参数、抗性鉴定结果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HoCP93-746、RB72-454、CP85-1308、HoCP91-555、"ROC"25、CP89-1509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推广应用,并进行合理布局."ROC"26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良好,但中感黑穗病,不宜在黑穗病高发区推广.本研究中的"CP"、"HoCP"系列品种早熟、高糖,且黑穗病、花叶病的抗性强.耐旱性较强,可尝试用作亲本与我国的高产大茎品种杂交选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新台糖22号品种退化表现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圻蔗区甘蔗种植面积5.5万亩,蔗地多数属于丘陵旱地,且多数年份发生秋冬干旱。由于新台22号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早生快长、耐旱性强、丰产、好剥叶、糖分较高的特点,从1999年开始引进,很快就成为本蔗区的当家品种。目前该品种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出现了品种单一化和品种种性退化现象。2006年5月11~21日良糖农务技术人员到苏村、古同、红花等16个单位,选择出现黑穗病较为严重的地块进行调查,共调查109个点(每点40m2)。发现新台22号品种退化现象比较严重。1新台22号品种退化的表现1.1黑穗病发病率高由调查结果知,黑穗病平均发病率为8.6%,其中发病率在5%以下的占19.3%,5%~10%占54.1%,11%~15%占17.4%,16%以上占9.2%。最为严重的大塘和苏村各1个点,发病率分别为20.4%和24.7%。甘蔗黑穗病目前未有良好的药物防治,是甘蔗的“癌症”。新台22号黑穗病不断加重,是该品种退化的重要标志。1.2螟虫为害严重去年就发现螟虫中后期为害甘蔗造成枯尾和风折较为严重,今年第一代螟虫为害造成枯心苗更为严重。由调查结果知,枯心苗平均为10.8%,其中枯心苗在5%以上占14.7%,5%~10%...  相似文献   

20.
2007-2009年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于2007~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七省(区)的八个区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