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序列分析优选法预报茶尺蠖二代成虫高峰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楼云芬 《中国茶叶》1992,14(5):18-19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浙、苏、皖等茶区的主要食叶类害虫,每年发生6代(有的地区发生5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春茶,第二、三代幼虫为害夏茶,其余各代幼虫为害秋茶。一般第一代为害较轻,第二代以后,虫口数量逐代累积,从而为害也日趋加重,因此,一年中对夏秋茶的为害  相似文献   

2.
浅谈棉铃虫为害演变原因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县和沿江大部分棉区,棉铃虫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且由过去每年发生4代或4,5代间发,演变为每年发生5代,由过去的第3,4代为主害代,演变为第3,4,5代为主害代。我县1990和1991年仅棉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麦 F2 代杂种优势是杂优利用的有效途径。利 用太谷核矮败小麦 制种技术很容易 获得 F1 代杂种, F1 代自交即可 获得 F2 代杂种。本文分析了小麦 F2 代杂交种优势利用的可行 性,论 述了利用矮败小麦获得 F2 代杂种的技术环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历年是邯郸地区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四代,尤以二代危害最重,近年来危害有加重趋势。如何准确预测二代棉铃虫发生量,是经济防治的关键。一、预报因子的选取二代棉铃虫发生量可选用二代卵量(Y)  相似文献   

5.
据 1 997~ 1 999年 ,各试验团场采取定点和普查进行挖土剖查 ,结合室内外化蛹试验结果表明 ,一代棉铃虫化蛹盛期在 6月 7~ 2 4日 ,化蛹多集中在冬麦地、菜地和苜蓿田等 ;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化蛹量占其它作物的 83% ,盛蛹期在 7月 1 6~ 2 8日 ;三代化蛹主要在棉田、复播玉米地、绿肥油葵及油料油葵 ,盛蛹期在 8月 1 2~ 2 6日 ;四代盛蛹期在9月 2 5日~ 1 0月 4日 ,以滞育蛹越冬。一代至二代、二代至三代、三代至四代盛蛹期间隔分别为 38~ 39天、2 7~ 2 8天、34~ 36天。据观察 ,垦区二代棉铃虫始见少量滞育蛹 ,8月下旬后 (三代 )大量出…  相似文献   

6.
陈小飞 《江西棉花》2008,30(2):19-21
2006年,对农三师五十一团棉铃虫进行了详细地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5月18日至8月10日期间,棉铃虫共发生了3代,即第1代、第2代、第3代;随后对黑光灯、杨树枝把和性诱剂3种测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棉铃虫第1代、第2代、第3代发生期,黑光灯诱蛾的方法最为准确,能较好地反映出棉铃虫成虫的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下旬和9月中旬,对吉林省二代和三代粘虫发生严重的辽源、公主岭、梨树、双辽、长岭、农安6个县(市)玉米田粘虫危害情况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二代和三代粘虫对玉米叶片危害较大,但二代粘虫危害对后期产量影响相对较轻,三代粘虫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造成损失较大,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三代粘虫危害产量损失率为25.79%~73.84%。  相似文献   

8.
棉红铃虫在江苏省一年发生三代,代代需要防治。药剂防治时间从第一代的7月上旬开始到第三代的9月上、中旬结束。防治时间长,消耗农药多。协作组对红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进行了观察,并对各代红铃虫幼虫对棉花的为害损失作了测定,于1983年提出了“一代不治,二代狠治,三代巧治”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1993~1995年在田间观察了稻茎毛眼水蝇1~5代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各虫态所期以第1代最长,第3、4代最短。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均以第1代最低,其余各代较高。蛹存活率以第1代最低,以后逐代提高。成虫性比接近1:1。产卵前期第1代2d左右,第2代1.4d,第3~5代1d左右。成虫产卵量第2~5代差异不大,平均24粒/雌左右,第1代较少,为21.9粒/雌。成虫寿命以第1代最长,以后还代缩短。种群趋势指数以第4代最大,第1代最小。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姬蜂,蛹期天敌有2种,分别为稻茎水蝇啮小蜂和茧蜂。  相似文献   

10.
王新风  富健  孟凡刚  马巍 《作物研究》2007,21(3):165-166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八个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2代的相关资料,分析杂种F2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双亲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2代蛋白质含量变异程度也大;双亲蛋白质含量高,F2代蛋白质含量高;F2代蛋白质含量与母本及双亲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F2代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小麦F2代杂种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小麦F2代杂种优势是杂优利用的有效途径。利用太谷核矮败小麦制种技术很容获得F1代杂种,F1代自交即可获得F2代杂种。本文分析了小麦F2杂交种优势利用的可行性,论述了利用矮败小麦获得F2代杂种的技术 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洪雅县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学平 《中国茶叶》2008,30(7):32-32
一、发生规律 1.茶树黑刺粉虱在洪雅县一年发生4代,以第4代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份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在4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第1代到第4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3.
2005-2015年对新疆阿拉尔垦区三叶草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三叶草夜蛾每年均完整发生4代,各代的发生时期大致为:越冬代4月1日-5月20日,第1代5月21日-6月29日,第2代6月30日-8月5日,第3代8月6日-9月30日;全年蛾量高峰期多数出现在6-7月。历年5-9月的种群增长率是0.30, 0.19, 0.14, 0.17, -0.14。  相似文献   

14.
应用性信息素进行斜纹夜蛾测报和防治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2011年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和夜蛾类通用诱捕器诱杀雄蛾进行防治示范,并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蛾与测报灯诱蛾相比较,结合冬后挖蛹,进行测报技术研究。结果:利用性信息素能有效防治斜纹夜蛾,在生产实践上,要与棉铃虫、甜菜夜蛾性信息素防治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在安徽省宿松县一年发生6~7代,发生期在5-11月份;以3代、4代、5代为主害代,主要危害棉花;6代、7代危害蔬菜及油菜,7代为不完全代;在自然环境下,在宿松县冬前不进入休眠期,不作越冬准备,所以不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5.
导言电离幅射可提高作物突变率,但突变因子在M_1代一般是不可见的,M_2代必须具有足够的群体隐性突变才能充分显现。如果能通过M_1代生理损伤参数,来预示M_2代的突变频率和突变谱,就能在有限的M_2群体中提高选择效果。不少学者研究过与M_2代突变频率和突变谱等参数有关的M_1代生理损伤和染色体突变各种参数的关联性。Galdecott(1966)指出,M_1种苗高度与M_2代叶绿素突变频率之间有密切相关。Singh和Dub(1972)指出,M_1结实性和  相似文献   

16.
吴秀红 《大豆科学》2012,31(5):858-860
为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7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节数及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小,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M3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大于M2代,由于M3存在一定的回复突变,使得M3代株高、节数的广义遗传力小于M2代;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M2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65%,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28%,晚熟变异比例为0.37%;M3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31%,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12%,晚熟变异比例为0.19%,M3代熟期变异率低于M2。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幼虫分龄预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的中长期预测,第一代采用有效积温法较好,但预测第二代、第三代以至全年各代幼虫的发生期就不合适。1975年始,用幼虫分龄法对第二代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期进行了预测研究,即:根据田间第一代幼虫的各龄分布情况来预测第二代幼虫发生期,预测期限可达一个月左右。具体做法如下: 一、田间第一代幼虫龄期的确定在第一代卵孵高峰期后半个月,也就是田间调查幼虫发育进度的同时,随机取样采集大量幼虫,立即放入浸虫液中杀死固定,带回室内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用测微尺逐一测量其头宽值。表一是头宽值测定结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8个杂交组合F_1、F_2、F_3和B_1代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F_1代抗灰斑病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与感病按3:1比例分离;F_2代抗病单株后代(F_3代)即出现一定比例的抗病系。抗病性分离系与抗病系分离比例为2:1。F_1代以抗病亲本回交所产生的B_1代,均表现抗病;以感病亲本回交的B_1代,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例为1:1。因此,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相似文献   

19.
小麦加代种植是缩短育种年限和快速繁殖良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小麦育种单位大多到东北春播加代,也有到高海拔山区夏播加代,先后育成了晋麦2148、龙溪35、福繁16、矮和尚等优良品种,并积累了丰富的加代育种经验。然而到东北进行远距离加代在人力、财力上困难很多,山区夏繁也有类似问题,且常因赤霉病过重而影响留种。为此,龙溪地区农科所和宁德地区农科所曾分别在龙海县和福安县进行过平原地区秋播就地加代的尝试。为进一步探讨秋播小麦的特点和加代技术,就近对加代材料进行鉴定和  相似文献   

20.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归还量和吸收量均以1代林最大,其它依次为2代林>3代林>4代林。随代次增加,枯落物归还量在总归还量中的比例增加。从总吸收量看,N、Ca两元素占比例较高,有随代次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随代次增加,5种营养元素总生物循环率增高,代数越高养分的消耗率越低。从养分移出量估计,各代次林分干材部分所占的养分存留量为1/3。“全树利用”及其短轮伐期经营制度是导致林地养分衰竭和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