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  王蕴  周保华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2):68-71,78
黄河作为济南市最重要的过境河流,对于济南市生态城市建设极为重要。黄河大堤能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黄河生态廊道可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黄河水资源是城市供水生命线系统的基础,黄河湿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人居模式,文章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政治型生态城市、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海滨型生态城市5种主要模式,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和重点内容,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济南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迅速扩张的趋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受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济南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人口和GDP是影响建设用地面积的主要的驱动因素,通过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0年和2020年济南市建设用地的面积需求状况。  相似文献   

4.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布局及构建, 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景观格局模式,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本研究运用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对济南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进行了规划布局与构建: 采用以核心公园为中心、放射状园林绿带为轴线、市级公园为结点、环城绿带为结合部的多绿心、环网状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 形成“一心、三环、六带、七廊、七区、多楔、多点”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格局。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山区生态城市的景观建设模式初探--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特点、趋势的基础上,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特点,探讨了生态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以贵阳为例提出了喀斯特山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布局)的五种主要模式:生态社区、生态产业园、生态景观园、生态防护园和生态廊道,分析了贵阳市生态景观空间的拓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破损山体景观的生态修复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高景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针对山东省济南市山体现状,以济南市金鸡岭山体公园修复为例,研究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总结出适合济南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和景观营建的可行技术方案,为后续类似研究及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供水,环保,绿化,游乐等生态功能,已逐渐被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传统的用混凝土等硬化覆盖河岸的城市河流整治方法,已逐步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成为国际大趋势,城市河流整治应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建立良好的滨水环境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和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保障措施,为天津建设生态城市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居中心,对城市居民来说,拥有充足清洁的水,拥有优美的环境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保护好城市的水土资源,维护好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就芗城区生态城市保护建设做如下评价:1、改善生产生活环境;2、促进城区经济发展;3、带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及城市水土保持的现状,以贵阳市为例,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一是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二是确保城市饮水安全,三是有利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采用适合库尔勒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测度指标体系对其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测度指标体系涉及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意识5个方面.最后得出库尔勒市生态化水平,进而为确定其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 ,其供水、环保、绿化、游乐等生态功能 ,已逐渐被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传统的用混凝土等硬化覆盖河岸的城市河流整治方法 ,已逐步被各国普遍否定 ,而建设生态河堤成为国际大趋势。城市河流整治应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建立良好的滨水环境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城市生态河道的概念、建设途径和管理现状等,分析并指出了城市生态河道建设中需要注意的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山东省济南市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并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泉”一体的城市特色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价,进而从“蓝—绿—泉”3个角度识别生态源地,并基于自然地理、人为干扰活动两个方面构建阻力面,最后使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济南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 249.32 km~2,占总面积的12.20%;生态阻力面呈现“中间高,南北低,多团块”的特点;研究区共有生态廊道119条,总长1 395.37 km,形成南连泰山北通黄河的“山河通廊”;济南市高、中、低生态安全缓冲区占总面积的40.41%,构建了“一带、三区、两翼、九点、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济南市生态源地主要分散于南部山区,纵横交错的河流起到了沟通物质能量信息的天然廊道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南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分析了南昌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有利条件,探讨了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思路、目标及任务,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为推进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大庆市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66-166
黑龙江省大庆市按照建设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治水、造林、复草、净气四大工程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其总体战略目标是实现3个转变,即大庆市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多年来,文登市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化城市的总目标,依托城区水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总结了文登市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功效,对今后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自我调节效率,在防洪排涝需求及城市天然海绵体不足以满足需求的背景下,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修复耦合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能扩大生态空间。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为出发点,梳理了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修复耦合建设的途径、技术措施,并从社会、经济、生态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提出了海绵城市和城市生态修复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和城市生态修复的耦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霄  刘森  贾超  刘扬  于翠翠  朱恒华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2):162-169,187
[目的] 分析城市湿地形成前后的生态效应,确定影响城市湿地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湿地保护和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河下游流域济南市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城市湿地的生态效应,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湿地自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 ①耕地与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是济西湿地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是次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景观指数和动植物的变化则表明湿地生态多样性增加。②降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与湿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温度与湿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水文气象因素对湿地的自然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常年性湿地形成的关键。城市规划等人为干扰影响着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也是主导城市湿地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行区域,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对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DEM、坡度信息,运用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法,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了近30年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时空演变趋势,分析了不同地域下后备土地利用资源用途的地域导向。结果表明:(1)济南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292.48 km2,主要分布在济南市的南部地区,面积呈下降趋势; 其中,历城区和长清区后备建设用地潜力最高,天桥区、历城区、市中区后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显著,分别为13.97 km2,-13.84 km2,-9.66 km2。(2)济南市后备耕地潜力较大(360.67 km2),空间分布格局与后备建设用地相似,其变化幅度依次为历城区、天桥区、市中区、长清区、槐荫区、历下区,其中历城区和长清区后备耕地潜力最高。(3)基于两类用地的重叠性与差异性,结合济南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济南市天桥区南部、长清区与槐荫区北部衔接地带、市中区、历下区的后备土地资源可转化为建设用地。历城区中南部、长清区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后备土地资源未来可转化为新增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