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与其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液体培养和明胶脂平板法研究了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以及不同世代的胞外蛋白酶产酶水平与其毒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以及同一菌株的不同世代间产酶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内在联系,采用平板法培养蝉拟青霉,分析了其胞外蛋白酶的产生水平,再用其分生孢子对蚜虫进行毒力测定,分析了产酶水平与毒力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间产酶水平差异较大,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7.89%~83.16%;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蚜虫的致病力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活力是构成其毒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孢子浴法测定了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KM0107菌株在RH85%、光周期L:D=12:12、不同温度(15、18、21、25、28℃)条件下的产孢量及其对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豌豆长管蚜(Macrosiphum pisi)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毒力。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菌株KM0107的产孢量最高,培养30 min时产孢量为99.60±4.04孢子。该菌株对桃蚜、萝卜蚜、麦长管蚜、豌豆长管蚜和玉米蚜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在高剂量82.42孢子/mm2的接种剂量下,麦长管蚜、豌豆长管蚜、萝卜蚜、桃蚜和玉米蚜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2.75±3.54)%、(73.33±4.32)%、(93.75±4.53)%、(98.21±5.46)%、(92.00±5.63)%;致死中分别为(2.3±0.42)、(3.2±0.35)、(2.7±0.35)、(2.6±0.32)、(3.5±0.25)d;接种处理后第7 d致死中量分别为1.61、1.72、1.63、1.53、1.59孢子/mm2。  相似文献   

4.
研究并比较了6种不同浓度梯度的EB-82灭蚜菌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毒力及其与温度、湿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桃蚜的死亡率随着EB-82灭蚜菌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处理浓度梯度之间桃蚜的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EB-82灭蚜菌对桃蚜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稀释420倍,而EB-82灭蚜菌对桃蚜的LC_(75)为稀释300倍,当EB-82灭蚜菌的稀释倍数小于300倍时,其对桃蚜的死亡率大于75%。EB-82灭蚜菌对桃蚜的毒力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随温度的不同,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几丁质酶活性及其对椰心叶甲毒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液体培养法和琼脂平板透明圈法研究了6个绿僵菌菌株的几丁质酶产酶水平与其对椰心叶甲毒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各菌株的毒力大小顺序为JF813E>JF86CJ、F883>Ma4>JF83G>JF842;对椰心叶甲成虫的LT50值在6.3~8.0d之间;液体培养法所测酶活变化范围为5.9~38.4 IU/mL,琼脂平板法所得比值在1.37~2.43之间。表明不同绿僵菌菌株的产酶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产几丁质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椰心叶甲的毒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几丁质酶活性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对绿僵菌菌种进行初步筛选,但不能完全代替毒力测定而成为菌种质量性状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玫烟色拟青霉菌株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喷雾法和浸蘸法,进行了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对桃蚜和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对桃蚜和菜青虫2、3龄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在2×105~2×108孢子.mL-1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毒力明显增强,但对枣尺蠖、棉铃虫和甘蓝夜蛾等则没有致病力。菜青虫在接菌2~3 d表现出明显的感病的症状,但桃蚜感病后体表无明显的感病症状。经测定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对桃蚜和菜青虫2、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8.71×106孢子.mL-1、9.6×106孢子.mL-1和1.81×107孢子.mL-1。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对蝉拟青霉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紫外线对蝉拟青霉原生质体进行了诱变,获得了4株产孢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倍以上的菌株,其中1株对桃蚜的致死率比出发菌株提高10%以上。经连续转接3代后,其产孢量及对桃蚜的致死率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孢子浴”方法,选择安徽虫瘟霉F97029菌株对桃蚜的2~3龄若蚜进行毒力测定。接种后第3~7天的LD_(50)为3.09~1.26个孢子/mm~2,在1.31~16.48个孢子/mm~2时的剂量范围内LT_(50)为2~5d。时间—剂量—死亡模型的剂量效应参数β值高达1.82,几乎与一些化学杀虫剂对害虫的同一参数估计值(1.2~4.5)接近。这表明该菌株对桃蚜具有极高的毒力,杀蚜活性强,是较为理想的杀蚜菌株。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索玫烟色棒束孢NBL-Z8的最佳培养条件并测定该菌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侵染力,以期为筛选出对桃蚜具有高毒力的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测定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并采用喷雾法测定菌株NBL-Z8对桃蚜的致病力.结果显示,NBL-Z8菌株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初始pH值7、转速180 r/min、接种量6%;菌株的室内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当孢子浓度为1×108 CFU/mL时,对桃蚜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3.118 d,接菌7 d时致死中浓度(LC50)为1.367×104 CFU/mL.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玫烟色棒束孢NBL-Z8对桃蚜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作为桃蚜生防制剂开发中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0.
高萍  胡强  王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37-3239
利用球孢白僵菌菌株Bb-2(Beauveria bassiana Bb-2)活体孢子和代谢产物对2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和桃蚜(Myzus persicae)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b-2在1.1×107、1.1×108、1.1×109个孢子/mL 3个浓度下,对2龄小菜蛾幼虫和桃蚜均表现出较高的侵染力.在高浓度(1.1×109个孢子/mL)条件下,2龄小菜蛾幼虫的4d累计死亡率为75.0%,桃蚜的4d累计死亡率为92.5%.在低浓度(1.1×107个孢子/mL)条件下,2龄小菜蛾幼虫的4d累计死亡率为36.7%,桃蚜的4d累计死亡率为47.7%.菌株Bb-2发酵液对2龄小菜蛾幼虫和桃蚜均有一定的活性,且对桃蚜的活性明显高于对小菜蛾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对18株绿僵菌以及绿僵菌不工的酯酶同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酶谱类型存在着明显差异,同一菌株不同世代间酶谱类型虽未变化,但其酶活性随着继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而且酶型以及酶活性的变化与菌株的毒力,亲缘关系以及其他生物学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酯酶同工酶可以作为绿僵菌毒力筛选和菌各鉴定的一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12个酯酶型的16株白僵菌进行了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酯酶型株系对松毛虫的毒力差异显著,LT50可相差数倍;同一酯酶型株系经不同寄主转移后,其毒力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如从松灰象甲上分离出的不同酯酶型的2株白僵菌[MGS980404-21(酯酶型05),MGS980510-06(酯酶型06)]和人工释放的酯酶型02菌株Bb13毒力都很高,而从松灰象甲分离出的与释放菌株属同一酯酶型的另一个菌株MGS980507-34,毒力虽然很低,但却是林间最常见的流行菌株.上述结果理解为白僵菌在林间的宿存,尤其是它在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能在林间长期宿存不绝的原因,以及对于从林间采集筛选高毒菌株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菌丝体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进的15株双孢蘑菇菌丝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5株双孢蘑菇菌丝体在酯酶同工酶以及可溶性蛋白质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遗传性差异。进一步通过UPGMA平均连接程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5株双孢蘑菇在酯酶同工酶上,当相似水平为0 63时聚为一类;在可溶性蛋白方面,当相似水平等于0 94时被聚为一类。结果说明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对于双孢蘑菇种级水平上的分类具有重要作用,两者中尤以酯酶同工酶酶谱最佳。  相似文献   

14.
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感染稻苗后,诱导病株叶片PAL活力的增强,感病品种的酶活力上升更为显著.PAL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和各谱带活力在感病后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AL同工酶谱在感病叶片中条数减少。部分酶带活力减弱,抗性强的品种尤为明显;酯酶同工酶谱,在感病后抗性强的品种,慢速区谱带增加1—2条,抗病和感病品种在该区酶活力均增加.相反,高抗品种在中速和高速区均表现酶活力降低.高抗品种只对强毒力菌株反应灵敏,感病品种被中毒力菌株感染后酶谱出现差异,而被高低毒两菌株感染后的酶谱则相似.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云凤  王振河  王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14-614,64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2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6.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两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7.
通过拮抗试验,将供试的61个菌株划分为13个营养亲和群,酯酶同工酶电泳显示同一营养亲和群的菌株其同工酶带型一致.而从13个营养亲和群中分别选出1个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扩增共获得106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95.4%;对13个菌株进行ITS扩增,扩增片段测序比对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1...  相似文献   

18.
以遗传性稳定的6个F7花生品系和两个推广花生品种桂花17、汕油523为材料,分别对温室条件下花生叶片过氧化物酶、叶片和果仁的酯酶同工酶和果仁粗蛋白、粗脂肪及大田春花生果仁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性状、理论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结荚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带在品种(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饱果期各品种(系)间花生果仁酯酶同工酶只有表达量的差异。下针期花生叶片的酯酶同工酶与结荚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其果仁粗脂肪、粗蛋白的形成有关;饱果期花生叶片和果仁酯酶同工酶与花生的单株果数和果重相关,并且对花生果重、仁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花生根瘤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2个花生根瘤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生根瘤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与根瘤菌的生长类型呈规律性变化;同一菌株在不同碳源上酯酶同工酶酶谱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金针菇杂交菌株的同工酶标记与菌株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垂直平板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利用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PAGE表型的差异,对金针菇的杂交后代作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杂交亲本及其后代抽工酶箐型表现明显的多型性。4个杂交菌株的同工酶亲本有较明显的差异。2处生化(EST,PRO)标记在杂交菌株中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结合同工酶酶谱和标记杂合位点数目对杂种优势可进行早期预测和栽培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