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山西的农作物种植中,旱地小麦的种植一直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影响着山西小麦的总产量。因此,本文鉴于目前山西旱地小麦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旱地小麦栽培技术的体系化及其形成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未来发展战略,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是北方麦区典型的干旱省份,旱地小麦面积比例较大,旱地小麦生产对全省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选育抗旱性、丰产性、稳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归纳了山西小麦生产发展概况,总结了山西旱地小麦育种在团队建设、育种方法、育种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旱地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育种目标、种质材料创新和育种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的育种策略和探讨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技推广》2010,(6):14-14
<正>为调查了解西北旱地小麦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探讨西北地区旱地小麦增产的潜力和途径,5月21~25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开展西北旱地小麦生产考察活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农技推广部门的代表和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参加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最佳根层蓄水供水系统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浮山人工模拟建立不同土壤库容系统,对不同库容的生物学效应、蓄水供水效应及水分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的最佳土壤库容深度为1.5-2.0m,为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建立适宜的土壤库容提供了理论依据。1.5-2.0m深的土壤库容改善了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特别在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期)能最大限度地供给小麦水分,从而有效地增加小麦成穗数及穗粒数。该系统每亩可增产小麦142.5-174.5kg,增产率高达63.3%-78.7%。  相似文献   

5.
山西雨养旱地小麦区,由于降水资源的缺乏,要保证旱地小麦可持续生产,应采用一年一作,若采用一年两作,常会造成"秋倒麦,麦倒秋,两料不如一料收"的结果。因此,本规程规定,旱地小麦采用一年一作。本规程适用于山西省南部旱地冬小麦一年一作栽培。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陕西和河南豫西等地的调查,2004年7~9月降雨量较多,旱地土壤底墒好,大部分小麦适期播种,加之12月下旬和进入2月份以来,几次降雨降雪过程,旱地小麦苗情长势普遍好于往年,尤其是地膜覆盖麦田。目前一、二类苗情面积占到旱地麦田的80%以上,麦田群体合理,生长健壮。但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冬前气温偏高持续到12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2004年在山西临汾就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的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可较好地协调旱地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最佳处理18A×2每公顷产量达41955kg,较对照增产116%,该项研究将为旱地小麦增产技术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近年来山西南部旱地小麦的育种趋势,对2015~2019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共计65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2.12%;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不同年度间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均在40 g以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但综合作用中株高的贡献较大.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育种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旱地小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挖掘我市北方地区旱地小麦丰产潜力,本文依托山东旱地小麦开发的生产实际,从理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旱地小麦丰产栽培的可行性,提出了旱地小麦深耕蓄水、土壤培肥与配套技术落实相结合的丰产栽培对策与措施,并就如何组织大规模旱地小麦开发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其中:旱地小麦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年度间旱地小麦产量的丰欠左右着全省小麦的总产量。山西小麦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冬春冻害、条叶锈病、白粉病、冰雹、穗发芽等,因此,选育抗旱丰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尤为重要。长麦3897采用绿色育种理念,选用自主创新中间材料长麦04-6507做母本,晋审麦——长麦6686做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一个抗旱丰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该品种201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80012。实践证明,长麦3897结合免耕沟播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有利于发挥新品种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小麦、玉米为参试作物,将地膜覆盖与节水技术有机结合,并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在分析改进的基础上,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作为山西旱区的主要作物,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2)地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集雨贮水有限补充灌溉具有明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果。(3)山西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6~9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以上。这种气候条件在田间坡地易产生径流,适宜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旱地小麦产量左右着山西省小麦总产的高低,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是增加旱地小麦面积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经过系谱杂交育种法,选育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在2015、2016 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折合产量5466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6.5%,2017 年同区组生产试验中‘长麦6197’平均折合产量5547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2%。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旱、抗倒、抗冻、抗青干、高产稳产、灌浆落黄好。‘长麦6197’于2017 年12 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晋麦9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3 048.0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9%;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生产试验中,产量达3 180.0 kg/hm2,比对照增产8.8%。该品种2011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15.
陇中1号是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84WR(21)-4为母本,洛8912为父本,采用穿梭集团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2005—2007年在山西、甘肃、陕西、河南、宁夏5省区进行的国家北部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539.75kg/hm^2,比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10.3%。籽粒含粗蛋白142.3g/kg、赖氨酸4.6g/kg、湿面筋324.0a/kg,沉降值30.6mL,吸水率61.2%,稳定时间3.6min,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在海拔1700~2300m半干旱地区的川旱地和梯田地、川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6.
2002—2005年在山西太原和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增产效应及耐旱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DR1号、GDR2号和GDR3号抗旱剂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耐旱性试验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高,各处理发芽和生根受到抑制作用越明显,GDR1号处理的发芽率、芽长、生根率、根数和根长的抗旱性优于对照;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绿色抗旱剂GDR1号的出苗率、幼苗和根系生长与不同PEG浓度条件下的处理结果相一致。说明GDR1号抗旱剂具有较好的抗水分胁迫作用。该项研究为旱地冬小麦应用生长调节剂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配施磷肥对土壤培肥效应的影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2011-2012年于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采用大田试验进行旱地小麦增施磷肥的土壤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休闲期采用两种耕作方式在0~150kg·hm-2范围内增施磷肥降低了孕穗到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还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磷肥偏生产力。休闲期深松较深翻降低了各生育期0~20cm、20~4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施磷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和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为旱地麦田有效利用磷肥和施磷的土壤培肥效应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9.
山西旱地农业发展的水问题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从山西旱地农业发展的角度,重点认识山西农业的旱情、水情及其规律,简要分析了山西省旱地作物水分生产潜力,提出了旱地农业旱作节水的出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