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不同种禽呼吸道病毒分别接种1~5日龄的鸡、火鸡、野鸡和鸭的气管环组织培养(TROC),以观察不同病毒对不同禽类气管上皮纤毛的作用。结果发现,临床上对某种呼吸道病毒易感的禽种,其 TROC 对此病毒也易感,表现为接种后3~4天,气管组织上皮纤毛停止摆动,进而脱落.因此,可通过 TROC 的方法对不同病毒感染的禽呼吸道疾病进行监测诊断.在本试验检测的316例鸡和火鸡的临床病料中,22例为 TROC 阳性(纤毛摆动停止).为区别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与其它禽呼吸道病毒,将 TROC 阳性的病料再接种于9~12日龄鸡胚.5~6天后取其尿囊液,用血凝试验(HA)鉴别诊断。IBV 只有经酶激活后才凝集鸡红细胞.这22例中,13例为鸡新城疫病毒(NDV)感染,1例为 IBV 感染,此例经血凝集抑制试验(HI)和中和试验鉴定为 IBV-M41型其余8例不属于这两种病毒,尚待鉴定.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标准毒株在鸡胚上的最佳生产工艺,试验用IBV M41株分别以不同剂量接种同一胚龄不同鸡胚、不同胚龄普通鸡胚,以及IBV M41株接种普通鸡胚后不同培养时间收获鸡胚尿囊液,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病毒液的产量及病毒效价。结果显示:IBV M41株接种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母源抗体的SPF鸡胚最佳病毒接种剂量为104.5EID50,接种含有IBV母源抗体的普通鸡胚最佳病毒接种剂量为105.1EID50,最佳接种胚龄为11日胚龄,最佳收毒时间为48 h。按照此工艺制备疫苗,免疫SPF鸡,IBV抗体效价均符合规程标准。研究结果为用鸡胚高效、大量生产IBV M41株病毒抗原进而生产合格的IB疫苗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诱导SPF鸡发病的免疫机制。选用140只1日龄SPF白来航鸡,随机分为4组,3组攻毒组通过滴鼻点眼途径分别接种鸡源IBV强毒株、鸡源IBV弱毒株和野鸡源IBV毒株3个毒株,对照组以同种方式接种等量灭菌的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 h、36 h、72 h、7 d和14 d,每组随机选取5只进行剖检,并分别采集法氏囊、肾脏和气管组织,剩余鸡用于观察临床症状、发病及死亡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攻毒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各组织中IBV的病毒载量、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及部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不同来源IBV毒株之后仅鸡源IBV强毒株感染组SPF鸡出现抑郁、翅膀下垂、甩头等典型的临床症状,且在感染后5~10 d共有7只死亡,死亡率为20%。病理剖检发现,感染鸡源IBV强毒株的鸡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和有花斑样病变,而感染野鸡源IBV毒株、鸡源IBV弱毒株和对照组的鸡无明显的眼观病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鸡源IBV强毒株组的法氏囊、肾脏和气管3个组织中均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和野鸡源IBV毒株组中均未检测到病毒,鸡源IBV弱毒株组只在部分组织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72 h,鸡源IBV强毒株组与其他各组相比,TLR1、TLR2、TLR3、TLR5、TLR7和TLR15基因在法氏囊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IL-6和IFN-β参与更强烈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在感染后7 d,鸡源IBV弱毒株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肾脏中TLR2、TLR3、TLR15、TLR21、IL-6和IL-18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野鸡源IBV感染后36 h法氏囊组织中IFN-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3个IBV毒株中仅鸡源IBV强毒感染引起SPF鸡典型临床发病症状与可视组织病变,且可提高SPF鸡组织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量。本研究结果揭示,不同来源的IBV对SPF鸡的不同致病性与其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雏鸭流行病群的病料,获一分离物。它致死非免鸡胚和无母源NDV抗体一日龄来杭雏鸡100%;免疫中雏,11天后NDVF_(48)E_8强毒攻击得安全结果。也能致死一日龄实验雏鸭50~100%;分别与NDV和DHV阳性血清中和,各自接种10只一日龄雏鸭,前中和组死雏鸭50%,后中和组全健活。最终实验证明该分离物,乃NDV自然弱毒株和DHV强毒株的混合物。发人兴趣的是以上混合毒在鸭胚繁殖时无鸡红细胞血凝,转接鸡胚一代,血凝度为1:16,二代为1:32~64。这一现象当以鸭胚分离时,易导致两者混合感染的忽视。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鸭甲肝病毒(DHAV)流行毒株并掌握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试验采用临床病料RT-PCR检测、病毒分离、病毒含量测定、致病性试验、VP1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8份临床疑似DHAV感染病料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份临床病料样品经RT-PCR检测有4份为DHAV-C阳性;4份阳性病料均可引起10日龄鸭胚规律性死亡;4株分...  相似文献   

6.
新疆某信鸽群暴发了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疫情,为了查明病因并及时对其他信鸽进行预防,将病料研磨、反复冻融获得上清液,然后将病料上清液接种SPF鸡胚,然后收获尿囊液,用鸡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阳性血清对其做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证实,该群信鸽是由于感染了新城疫病毒而发病。分离的毒株经毒力测定ELD50=10-9.32/0.1 mL,用分离的毒株对13日龄的非免疫鸡进行攻毒试验,可致40%的鸡死亡。  相似文献   

7.
以地高辛(DIG)标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pol基因的保守片段制成核酸探针,与IBV参考株、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禽流感病毒、正常鸡胚尿囊液及正常鸡肾组织等的RT-PCR产物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仅与IBV毒株的RT-PCR产物杂交呈阳性,与对照病毒和组织的RT-PCR产物杂交呈阴性.敏感性试验显示,探针最低能检出约3.4pg的IBV RT-PCR产物.用该方法检测了38份疑似IBV临床病料,31份阳性;而用RT-PCR法扩增IBV S2基因确诊为阳性的只有29份.对人工接种IBV H52弱毒苗鸡咽喉和肛门拭子32份进行检测,检出15份阳性.结果表明,利用DIG探针检测IBV的RT-PCR产物,特异性和敏感性强,可重复,能克服RT-PCR非特异性反应和探针Northern杂交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12):89-91
自去年6月份以来,我国河南、山东、湖北等省部分地区饲养的商品鸡发生鸡安卡拉病,该病以心包积液与肝炎为主要病变特征。解剖湖北仙桃某鸡场送检病鸡可见心包积液、肝脏出血的症状,提取病鸡组织DNA进行禽腺病毒(FAV)hexon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病毒序列同源性与FAVⅠ群4型最高。用病毒液接种9日龄SPF鸡胚,盲传3代后收集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并与之前的结果进行比对。同时用其感染1日龄SPF雏鸡,能够复制出鸡安卡拉病。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通过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接种,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毒株能使鸡胚发育迟缓、胚爪发育畸形、肝脏变绿。分离病毒回2日龄健康雏鸭进行动物试验,能使雏鸭在2~3 d内100%发生死亡,其发病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的小鸭一致。分离毒株对氯仿不敏感。病毒接种于鸭胚成纤维细胞后没观察到明显的CPE。血清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病毒能被I型DHV标准血清所中和,证明分离的野毒株血清型为I型DHV,且毒力很强。  相似文献   

10.
对5份不同来源的临床上疑似禽腺病毒感染鸡组织处理后接种6~7日胚龄SPF鸡胚,经过LMH细胞传代,通过血凝性检测和PCR方法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血凝性检测表明分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Hexon和52K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到5株病毒为Ⅰ群4型禽腺病毒(FAdV-4)。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5个病毒株均能致40日龄SPF鸡死亡,死亡率达80%以上,并表现与FAdV-4感染临床发病相似的症状。研究结果为探究国内FAdV-4分子流行与毒力演变以及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板蓝根和黄芪复方提取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致鸡胚矮小化的影响,将IBV分别与不同浓度提取液感作后接种于9日龄鸡胚,孵育,分别测定接种病毒、药液和病毒与药液混合液后48h、72 h、96 h、120 h、144 h和168 h鸡胚的体重与卵重的比值(EE值)和试验组EE值与空白对照组平均EE值的比值(EE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ml、0.50 g/ml的板蓝根和黄芪提取液对IBV致鸡胚矮小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主要以NDV弱毒株为试验对象探讨了几种培养因素对鸡胚尿囊液收量和血凝效价的影响。试验选择9、10、11日龄非免疫鸡胚以3个接种剂量分别接种NDV Lasota株病毒液于鸡胚尿囊腔中。结果表明,选用10日龄鸡胚接种剂量为0.1ml/枚时获得尿囊液量和血凝效价为最高。  相似文献   

13.
解剖5只送检的临床发病鸡及病死鸡,发现4只剖检鸡均有腺胃乳头出血、直肠和泄殖腔出血,喉头有大量粘液等病变,2只鸡的气囊出现混浊.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发现鸡胚在48h左右死亡,收集死亡鸡胚的尿囊液,用1%的鸡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HA),结果HA效价为27左右,进一步用新城疫阳性标准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HI),实验表明HI为阳性;对肝脏病料中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18h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红色的菌落群,经生化鉴定为埃希氏大肠杆菌.由此可断定,该鸡群混合感染了新城疫病毒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4.
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接种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毒株能使鸡胚发育迟缓,胚爪发育畸形,肝脏变绿。分离病毒接种2日龄健康雏鸭进行动物试验,能使雏鸭在2~3 d内100%发生死亡,其发病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的小鸭一致。分离毒对氯仿不敏感。病毒接种于鸭胚成纤维细胞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CPE。血清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病毒能被I型鸭瘟病毒(DHV)标准血清所中和。应用RT-PCR方法对病鸭的肝脏悬液及鸭胚尿囊液进行检测并测序,证明所分离病毒为I型DHV。  相似文献   

15.
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七种常见病毒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方法对2009年6月到2009年9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45个疑似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病鸡病料进行检测,同时对ALV-J与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呼肠病毒(REOV)等病毒的混合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ALV-J的特异性引物H5/H7,在45份送检病料中,有3份检出ALV-J,阳性率为6.67%。绝大多数病例检测出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部分病例检测有其他7种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感染病例中以IBHV和IBV混合感染的比率较高,其中ALV-J与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鸡胚接种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对胚体及雏鸡的致病性,将含ALV-J相关病毒的肉瘤浸出液分别经5日龄胚卵黄囊、11日龄胚绒毛尿囊膜、1日龄雏鸡腹腔接种,比较不同接种方式对SPF鸡胚及雏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日龄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死胚率为14/30,肿瘤发生率为8/14; 11日龄绒毛尿囊膜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引起鸡胚死亡率为17/30,肿瘤发生率为6/17.对雏鸡的致病性比较表明,绒毛尿囊膜接种的13只出壳雏鸡全部死亡,有11只出现肿瘤.结果提示,绒毛尿囊膜接种的致病性不仅高于卵黄囊接种,也高于1日龄雏鸡接种.绒毛尿囊膜接种不仅肿瘤发生率高,且发生得更早、更快,可作为这种急性纤维肉瘤进一步作人工造病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株(IBV ZZ-V35)在鸡胚中的增殖规律,用尿囊腔接种法给11日龄的SPF鸡胚接种IBV ZZ-V35弱毒,并构建了阳性质粒,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建立了标准曲线,分别检测感染鸡胚尿囊液中36、48、52、56、60、64、68、72、76、80、88、96、120、144h的病毒含量。结果显示,在鸡胚发育不同的时间点IBV ZZ-V35弱毒的拷贝数分别为1.416×106、1.791×106、2.056×106、3.027×106、3.664×106、1.854×106、1.380×106、1.109×106、7.976×105、5.408×105、2.958×105、2.512×105、4.365×104、1.130×104。研究发现,IBV ZZ-V35弱毒的拷贝数在60h达到最高值,即3.664×106。这为IBV ZZ-V35弱毒株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鸵鸟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鸡胚从疑似鸵鸟新城疫的送检病料中分离到 2株病毒。 2株病毒均能凝集鸡红细胞 ,且能被抗新城疫病毒 ( NDV)阳性血清抑制 ;用抗 NDV单抗 PEG夹心 ELISA测定 2株分离毒均为阳性。对其中 1株作进一步生物学特性鉴定 ,按照国际上规定的 NDV毒力判定标准测定的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 ( MDT)为 54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 ICPI)为 1 .88,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 IVPI)为2 .75。结果表明 ,本分离株为鸵鸟新城疫病毒强毒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株5a5b及N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南省某鸡场中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雏鸡病料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暂命名为HN,鉴定为IBV。从接种HN毒株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单股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得到包含IBV HN株5a、5b蛋白及N蛋白基因的约1600bp片段;将克隆测序的5a、5b及N基因分别与GenBank中11株国内外参考毒株相应基因进行序列比较与遗传变异分析,发现IBV HN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20.
用SPF鸡胚从江苏省某一患病鹅群的肝、脾混合病料组织悬液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毒株能凝集(HA)鸡红细胞(RBC),HA为26,并可被康复鹅血清、抗鸡新城疫(NDV)阳性血清、抗鸽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H5、H9)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人工感染易感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和病变;人工感染42日龄SPF鸡出现100%的发病和死亡。对该分离株作致病性测定,按照国际上规定的NDV毒力型判定标准,测定了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为39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6,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2.67。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强毒力型禽副粘病毒I型(MPV-1),命名为鹅副粘病毒I型(GPMV-1)HG99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