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 erythrinae Kim近年来严重威胁闽南地区刺桐种植业的发展。2009-2012年笔者对闽南地区刺桐姬小蜂危害情况及寄主种类、危害程度,传播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在刺桐东方变种Erythrina variegate var orientalis和珊瑚刺桐E.caffra上危害率高达100%,漳州较轻发生,鸡冠刺桐E.cristagalli L.的危害率为11.8%,该虫依靠飞翔能力近距离自然扩散较弱,主要随刺桐属植物苗木调运远距离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2.
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刺桐姬小蜂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临界值、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l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可以生存的地区占全国的59.40%,该虫在中国可以生存的绝大多数地区1年发生3~6代。按风险程度可将该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占40.60%)、轻度危险区(占22.69%)、危险区(占23.73%)、高度危险区(占12.99%)。刺桐姬小蜂的气候相似距预测表明,中国华南地区以及云南、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区与该虫标准点之间生物气候相似距较小(dij为0.6左右),入侵的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3.
调查海南省18个市县刺桐姬小蜂的危害情况,发现除东方县、白沙县外,其余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选用6种不同杀虫剂对刺桐姬小蜂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作用效果:48% 毒死蜱EC>70% 吡虫啉WP和25% 噻虫嗪WDG>20% 啶虫脒WP>乙酰甲胺磷EC和1.65% 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WP。  相似文献   

4.
为判定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是否会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虫性,以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作试验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叶片表面的蜡质成分及含量,比较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表皮细胞、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显不同,高感品种蜡质平滑,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细微,气孔密度和长度均较小;低感品种蜡质略显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略显丰富,气孔长度最长;高抗品种蜡质最为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纵横交错,气孔密度最大。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感品种和低感品种的蜡质总量相对较高;每个品种的蜡质提取液可鉴定出21种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各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品种抗性的不同会有所变化,醇类占比随品种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烃类相反,酸类、酯类和酮类则互有高低;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随品种抗蓟马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大小排序变化,含量的变化均可影响榕树品种的抗蓟马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白粉病的感/抗性品系橡胶树为材料,采取不同的观测方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橡胶白粉菌进行动态的形态学观察对比。通过对不同抗性品系的幼叶(即铜色)和绿叶(即绿色)表皮角质层观察发现,所有幼叶角质层厚度不足0.1μm,抗性品种绿叶角质层厚度可达3μm,而感病品系的只有1μm左右,表明抗性差异与角质层厚度有明确关系。病原菌的侵染钉侵入细胞内部后,不同抗性品系表皮细胞对侵入采取了2种截然不同的胞质沉积方式。感病品系的胞质沉积仅发生在被侵染的细胞壁周围,其内部的吸器外膜周围没有发现沉积。抗性品系的胞质沉积则在吸器外膜周围,直接作用于吸器并使其萎缩。  相似文献   

6.
在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研究莫桑比克9个高产优良腰果品系对叶果回枯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腰果品系4.1AD叶片高感,果实感病;腰果品系5.12PA叶片和果实均为感病;腰果品系CCS27和CM8均为叶片感病,果实中抗;腰果品系A103叶片中抗,果实高抗;腰果品系H1叶片高抗,果实中抗;腰果品系7.10PA、19.5AD和C5.59叶片和果实均为高抗。在参试腰果品系中,未发现叶片免疫品系,也未发现果实高感或免疫品系。  相似文献   

7.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是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的两类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PR)基因。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价此类基因组成性表达后的抗病效果及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别在感病小麦品种离体叶片表皮细胞中过量表达1个小麦几丁质酶基因Cht4和2个小麦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Glb3s2和Glb3s6,并以GUS基因的共表达标识阳性转化细胞。基因枪轰击后高密度接种白粉病菌孢子。40h后观察转化阳性表皮细胞度其表面抱子的发育,并以阳性转化细胞中白粉病菌成功侵入的细胞所占比例(侵入频率)为指标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对白粉病菌入侵及吸器形成产生的影响(对照为单独导入GUS基因的表皮细胞)。结果表明,小麦几丁质酶基因Cht4(侵入频率为18.3%,对照为25.04%)和小麦肛1,3葡聚糖苷酶基因Glb3s2(侵入频率为19.63%,对照为24.63%)在感病小麦品种叶片表皮细胞中的瞬间表达,对白粉病菌侵入和吸器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表达细胞对白粉病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亚麻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对田间自然发病的73份亚麻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间抗性差异明显,共鉴定筛选出免疫材料1份、高抗材料13份、抗病材料17份、中抗材料21份、感病材料8份和高感材料13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 37%、17. 81%、23. 29%、28. 77%、10. 96%和17. 81%。品种(品系) 9801-1对白粉病免疫,且株高、工艺长等经济性状较好,全麻率较高,可作为优良品种(品系)推广种植,K1732等13份高抗材料与Y0307-8等17份抗病材料可作为亚麻抗白粉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抗感品种PI459025(R)和猴子毛(S)为试材.人工接种大豆锈菌(PhakoporapachyrhiziSYd.)后第1天起每2天取样1次(共7次),石蜡切片及电镜扫描。大豆锈菌在抗感品种上均是从表皮角质层直接侵入,侵入时均产生木质化,但抗病品种木质化速度快且数量大。抗病品种锈菌侵入后能产生乳状突起结构,且完成一次侵染至少需14-15天,而感病品种猴子毛则只需8-9天。接种后13天产生的夏孢子堆感病品种是抗病品种的21.3倍。抗感品种间表皮叶毛形态及排列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和分析了爱文、贵妃、紫花等3个品种杧果(芒果)的叶片组织结构。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杧果的气孔密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间差异极显著,其中贵妃杧的气孔密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均为最大;3个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的变异系数均较小,表明其气孔的密度尧长度和宽度是比较稳定的性状,因而可用作品种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红袍、黄观音为供试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田间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茶树植物学形态特征调查,以及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化学成分检测,明确茶树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与抗虫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按抗小贯松村叶蝉的强弱,11个茶树品种可分为4类,第Ⅰ类:紫娟,感虫(S);第Ⅱ类:梅占、黄棪、奇兰、水仙、白牡丹,中感(MS);第Ⅲ类:瑞香、大红袍、黄观音、黄玫瑰,中抗(MR);第Ⅳ类:白鸡冠,抗(R)。按抗茶棍蓟马的强弱也可将其分为4类,第Ⅰ类:黄玫瑰,感虫(S);第Ⅱ类:瑞香、白鸡冠,中感(MS);第Ⅲ类:黄观音、奇兰,中抗(MR);第Ⅳ类:白牡丹、黄棪、大红袍、梅占、紫娟、水仙,抗(R)。结合相关分析显示,小贯松村叶蝉总虫口数与11个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含量、G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长与茶棍蓟马总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小贯松村叶蝉的总虫口数与茶棍蓟马总虫口数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得出,大红袍茶树品种和黄观音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均存在一定抗性,是值得推广的茶树良种。调查结果还发现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之间存在同期交替为害茶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5个椰子品种的成年植株叶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的基本组成相同,但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存在差异,其中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的差异灵敏度较高,在总次数为10次的多重比较中,差异极显著次数分别为7次和6次.结合供试材料的田间抗寒性观察发现,抗寒性最强的海南本地高种具有最厚的栅栏组织和叶片,抗寒性最弱的文椰4号的栅栏组织和叶片厚度最小.因此,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椰子品种的抗寒性,可以作为抗寒指标.  相似文献   

14.
稻米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快速、有效地评价稻米食味品质,为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是今后育种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以6个北方粳型两用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按NCI/设计配组30个杂交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其植株农艺性状与食味值进行了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探讨通过株型选择提高和改善水稻食味品质的途径。结果表明:剑叶形态、株高和穗颈粗度对食味值的直接作用较大,其中水稻上三叶特别是剑叶对食味值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北方杂交粳稻优质育种过程中应选择株高中等、穗颈较细、叶片较窄、穗数较多、株型较紧凑且剑叶叶片角度较小的材料有利于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10个品种澳洲坚果叶片解剖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叶片离析和石蜡制片技术,对澳洲坚果10个品种的叶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并测定了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等结构参数.结合10个品种抗寒性的前期研究分析认为:叶片厚度、SR和CTR等指标与澳洲坚果抗寒性关系不大,而叶片组织结构的上表皮厚度及其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和叶脉突起度等指标与抗寒性关系密切,认为气孔密度小、叶片表皮及角质层厚大和叶脉突起度大是抗寒性强的性状,反之则是抗寒性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兰属植物是市场上流行的观赏花卉,其中建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因建兰叶片极易染病,导致其观赏价值大幅下降,因此,本研究对16个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品种的叶片气孔和横切结构进行测定,探究叶片微观结构间的差异,以期为建兰叶片功能性状研究及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利用NIS-Elements D软件对叶片表皮气孔进行测量,观测指标包括气孔器的长轴、短轴、气孔面积和气孔密度,发现建兰的气孔主要集中在下表皮,16个品种中仅‘大青’‘锦旗’2个品种上表皮有少量的气孔分布;利用NIKON数码荧光显微镜、光学数码成像系统和NIS-Elments D软件在20倍镜下对叶片的中脉长轴、中脉短轴、上表皮厚、下表皮厚、叶片厚和叶肉厚进行观测,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个建兰品种的叶片微观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建兰‘大青’的气孔密度、中脉长轴和中脉短轴最大,分别为125.19个/mm2、439.14 μm和403.51 μm。气孔密度最小的是‘朝阳三星’‘玉女素’和‘八宝奇珍’,分别为52.70、60.48、61.54个/mm2。中脉长轴与中脉短轴最小的品种是‘十三太保’和‘大凤素’,分别为147.63 μm和125.93 μm。而‘复兴奇蝶’的叶片厚度最大,为528.29 μm,叶片厚度最小的品种是‘桃腮素’,为100.32 μm。通过对16个建兰品种叶片解剖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气孔面积与气孔其他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厚度与上表皮厚度以及叶肉厚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叶肉厚度与气孔面积是研究建兰非生物胁迫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可为筛选优异的建兰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及其非生物胁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61份玉米自交系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自然发病调查,以综合指数为依据,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进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和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7份和8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1.48%和13.11%;对锈病表现抗病和高抗(或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10份和6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6.39%和9.84%,是西昌地区配制抗病杂交组合的适宜亲本。少数新选系对大斑病和锈病抗性表现较好,表明从西南高原玉米地方品种中选育优良抗病材料是可行的。高感和高抗型自交系也可作为玉米大斑病和普通锈病抗性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收获后甘蔗叶叶鞘、叶脉中部、叶脉下部、叶薄片中部、叶薄片下部的拉伸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选择的5个部位的试样中,甘蔗叶叶脉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最大,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最强,可为甘蔗叶集捆机、收获机、加工粉碎机的设计提供参考,有助于甘蔗叶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选择长势稍有差异的两组糯米糍(Nuomici)荔枝树,探索测量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树冠长势的简单和精确的方法,分别测量他们的末次秋梢枝条长度、枝条粗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片厚度、叶脉粗度、叶片鲜重、自然干燥叶片的重量、烘干至恒重的叶片重量等。结果表明:在两组长势稍有差异的同一个荔枝品种中,他们的枝条长度、枝条粗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片厚度、叶脉粗度等数据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叶片鲜重、自然干燥叶片的重量、烘干至恒重的叶片重量则差异显著。作者认为:通过测量叶片鲜重来定量判定荔枝果树树冠长势的方法是既简单又精确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Greater leaf thickness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leaf carbon assimilation rate, but the tradeoff between thicker versus larger leaves also affects canopy structure and light interception. Many studies equate the ratio of dry leaf mass to area (leaf specific mass) with leaf thickness. This approximation has utility but ignores differences in true thickness due to variation in water or air content and other factors. To understand better variation in leaf thickness in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14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ickness were compared for a diverse set of bean cultivars grown in three field environments in Colombia. The parameters included leaf thickness per se as measured anatomically or with a micrometer, leaf specific mass expressed on dry and fresh weight bases, leaf optical density measured at 670 nm, total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expressed on a leaf area basis, leaf tissue density,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expressed on fresh and dry weight bases.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air, water, and dry matter to leaf thickness were also estimated. Most parameters showed large differences among line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that cultivars from the Mesoamerican genepool have thicker leaves than those of the Andean genepool. Parameters varied greatly with environment and sampling date.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need to control for leaf water content when studying leaf thickness. Furthermore, including mid and lateral rib tissue in leaf samples appeared to bias data sufficiently enough to double estimates of leaf thickness and specific mass. Based on time required for measurement and ability to detect cultivar differences, measuring leaf thickness with a micrometer and leaf optical density appeared the most promising for rapid characterization of leaf thick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