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对南昌青山湖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0种及变种,隶属于8门61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有20属39种,占全部种类的35.5%;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为12属25种(22.73%)和10属20种(18.18%)。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以夏季最多(82种)),其次为秋季(42种),冬季最少(29种)。春季的优势种群为绿藻门的栅藻等;夏季(6月份)的优势种群有绿藻门的栅藻和蓝藻门的平列藻属;秋季(10月份)的优势种群主要为蓝藻门的平列藻属;冬季(12月份和1月份)的优势种群主要为绿藻门的盘星藻属。浮游植物细胞年平均丰度为2.41万个/L,10月份的密度最高,达到了5.81万个/L,1月份的数量最少,仅为0.58万个/L。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中浮游藻类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养了斑点叉尾鮰苗种和少量白鲢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研究各养殖塘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对不同密度养殖塘的比较探讨人工湿地对鱼塘中浮游藻类生态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塘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63属142种,其中绿藻门34属60种,硅藻和蓝藻分别有10属34种、10属30种,裸、隐、甲、金藻门种类较少,共9属18种.各养殖塘优势种类主要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衣藻(Chlamydomonas sp.)、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小环藻(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等.随着斑点叉尾鮰鱼苗养殖密度的增加,浮游藻类数量、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各塘内浮游藻类种类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人工湿地与养殖池塘的联合对养殖水体的浮游藻类有较好的调控作用,整个实验期间各塘内浮游藻类种类、数量、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即使在养殖密度最高的四号塘也没发生蓝藻水华,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通惠河高碑店湖是再生水补水的景观湖.为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5—11月间,对高碑店湖浮游植物进行逐季度调查研究.在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的同时,进行了水温、总氮、总磷等水质因子的监测,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到浮游植物6门49属95种(含变种),主要优势种春季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夏季为杂球藻(Pleodorina californica)、弱细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秋季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Pediastrum simplex var.duodenarium)、微芒藻(Micractinium pusillum),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密度高于夏季和秋季,其值为5.51×108 cells/L,物种多样性指数春季>夏季>秋季,最高值为3.88,物种丰富度指数秋季>春季>夏季,最高值为1.92;CCA分析结果说明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影响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WT(水温)、SD(透明度)、BOD5(生化需氧量)和TP(总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个不同的园林土壤中真菌种类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共分离出7属14种真菌,其中毛霉属三种:即林木毛霉、丰盛毛霉和碎囊毛霉;曲霉属三种:日本曲霉棘孢变种、日本曲霉原变种和佩特曲霉;镰孢属一种;青霉属四种:绳状青霉、分枝青霉、短密青霉和桔青霉;芽枝霉属一种;木霉属一种即康氏木霉;轮枝霉属一种。  相似文献   

5.
自1982年至1989年秋季,在呼和浩特市地区选定若干具代表性的采集点进行采样,对呼和浩特市地区秋季淡水体中绿藻种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发现绿藻门植物2纲,7目,13科,24属,42种,5变种,尚有26种作为存疑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汾河临汾城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10月、12月和2011年3月分别对山西汾河临汾城区北芦村、南芦村、锣鼓桥、彩虹桥、污水处理厂前等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共41属131种(包括变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17属43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9属34种,蓝藻门(Cyanophyta)8属26种,裸藻门(Euglenophyta)3属22种,隐藻门(Crypt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各2属2种和金藻门(Chrysophyta)1属2种.对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变化分析表明,硅藻是常年存在的绝对优势种群,全年种类数变化幅度较大;各采样点绿藻的种类数总体小于硅藻,但不同季节和采样点的绿藻组成变化较大,因而全年发现的绿藻总数多于硅藻;蓝藻种类数整体比较少且变化幅度不大;裸藻的种类数较少,且从夏秋到次年春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各采样点多次出现的优势种有:隐头舟形藻(N.cryptocephala)、小球藻(C.vulgris)和小球衣藻(C.microsphaera).对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析表明,主要藻类全年变化趋为夏秋季绿藻-硅藻-蓝藻,冬春季硅藻-绿藻-蓝藻.浮游植物 Margalef 指数和 Shannon-Weiner 指数评价水质结果类似,除个别样品外,主要为重污染水质  相似文献   

7.
张宇  董艳珍  杨红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197-199
对邛海湖湿地浮游藻类的种类及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湿地现有浮游藻类102种(含1变种),隶属于8门45科69属。其中绿藻门25属34种1变种,蓝藻门16属23种,硅藻门13属19种,裸藻门5属12种,黄藻门4属5种,甲藻门3属3种,金藻门2属3种,隐藻门1属2种。根据浮游植物指示种评价,邛海湿地水质属于α-中污和β-中污。  相似文献   

8.
2008年6月对蕉岭石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5门30属63种。其中,绿藻18属43种,占总种数的68.25%;硅藻5属10种,占总种数的15.87%;蓝藻4属6种;甲藻2属3种;隐藻1种。绝对优势种为扎卡四棘藻(Attheya zachariasi),隐藻(Cryptomonas sp.)、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和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的优势程度次之。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水平来看,该保护区的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属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分析作为旅游景点的海子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水质关系。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的5月、8月、10月进行了野外生态调查。通过实验室内镜检的方法,共鉴定出藻类6门74种。绿藻门藻类有20属45种,占鉴定出的藻类总种类数的60.81%,其次是蓝藻门有9属11种,占14.86%。海子水库北湖采样点与南湖采样点相比具有更高的丰富度、丰度和生物量,特别是在夏季期间观察到的更明显。链丝藻(Hormidium flaccidum)、优美裂面藻(Merismopedia elegans)、点形裂面藻(Merismopedia punctata)、纯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华尖头藻(Merismopedia sinica)、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盾形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数量上占优势。根据藻类密度值与营养状态指数值,海子水库水体夏季为富营养化水体。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受限于电导率(P0.05)。在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有突出的生态作用,因此,采取保护水库区域水生生物群落动态平衡及减少污染的环境方案,可以尽量减少截断水循环的大坝给水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主要流域藻类植物组成,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进行藻类植物调查,共采集到240个样品,对样品进行固定、酸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藻类植物进行观察、计数和拍照,分析研究区的藻类植物组成及水质。结果表明:(1)研究区藻类植物共有9门14纲32目62科157属712种(含145变种和12变型),包括贵州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7个、新记录种110个(包括变种、变型)。区内硅藻门种类最多,有297种,占总物种数的39.24%,其次为绿藻门,有242种,占总物种数的33.28%。研究区以水生藻类为主,其次为亚气生藻类,气生藻类种类最少,水生和亚气生环境藻类中硅藻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气生环境藻类以绿藻为主;(2)研究区流域内上游藻类植物多样性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少;(3)基于绿藻商和复合藻商对水质评价,水体呈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